李路导演近照
本报总编辑陈耀辉与李路交谈
陈耀辉(左一)与李路(右一)及其父母合影
最近这段时间,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异常火爆,不仅获得了口碑、收视的双丰收,展示了国产电视剧的创作实力,还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传播案例。
《人民的名义》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侯亮平、沙瑞金、陈岩石、赵东来、李达康、高育良、祁同伟、丁义珍、刘新建……无论是正反面角色,都让观众爱得服气、恨得过瘾。
然而,在原著小说精彩和剧本改编成功的基础上,在这些表演者们入木三分的艺术再创作背后,还有一个人——他掌握着全局,于是他有了700多个日夜的难眠和殚精竭虑;他肩挑着重担,于是他带出了一个耐得住寂寞、抗得了压力坚强团队。
他就是导演李路。
他的身份有很多重,制片人、电影厂厂长、电视剧中心主任、艺术总监、公司总经理,然而,他还是最钟爱导演身份——这是承载着他最初的挚爱与梦想的基石。
他是吉林长春人,生在吉大二院,长在西安大路,五中和十二高毕业,吉林艺术学院上大学。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我父母把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吉林日报》,我为是吉报人的血脉感到骄傲!”李路如是说。
带着这样的特别与亲近,吉林日报社总编辑陈耀辉远赴南京,与李路共话“名义”与情谊。
以创作的名义:用责任与担当向观众致敬
陈耀辉:《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如此火爆,现在思绪沉淀下来后,能否请您总结一下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
李路:开拍前,我们就做了定位,想把它拍成一部文化现象级的电视剧。但播出后这么火,当初确实没有预料到。这几天冷静下来,我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起码有以下几点可以总结一下吧。
首先,在中央实施“拍蝇打虎”反腐行动以来,老百姓很少能在影视作品里看到反腐的真实写照。观众在心理上有期待,但更多的、深层次的,我觉得应该是形成了一种共振。影视作品表达的主旨,跟老百姓的所思所想非常合拍,我们把大家这些年来想说而没说出来的,想要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的,都在电视剧中有所呈现,于是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关键的原因。
第二,这部作品比较接地气、说真话,让观众看完觉得这就是我身边的人和事。包括90后的年轻观众群体,在看到本剧后觉得很新鲜,说得够真、够到位,于是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第三,我们在一部剧中融入了悬疑、情感、烧脑推理等多个剧种的精华表现形式,因此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的华人以及外国朋友都喜欢看。但每个人的视角和关注点不一样,其中不乏善意的调侃或者恶意的解读。
可以说,在运作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我们都经过缜密的策划和认真的思考,所以从品质到定位都对了。古希腊有句谚语叫“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是一种伟大的艺术。”我觉得就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刻,这部作品能够出来,可谓恰逢其时。既是党和国家对于反腐意志的一种文艺反映,也契合了当今多屏时代观众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心理。当然,这一系列的“碰巧”更包含了我们创作者的担当和追求。
陈耀辉: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重建辽阔的现实主义》的评论文章,对这部电视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文学艺术以饱满昂扬的姿态,积极书写和记录伟大实践,积极表达社会现实、回应人民关切、展现正义力量,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从《人民的名义》出发,我想再延伸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高举反腐利剑,扎牢制度笼子,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的高度,赢得了党心民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的愿望与选择。对此,您有哪些感受呢?
李路:曾有人问我:“李导,这次您是用了哪家宣传公司?”我回答他:“国家。”这种普通观众发自内心的“自来水式”的口口相传是任何宣传公司都做不到的,还有更多人是自发地为这部剧呐喊助威,并主动进行再加工再传播,这些善意的助力让我们非常感动。归根结底,我觉得这是党和国家更有自信了。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既是国际关注焦点,也是国内民心所向,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强前所未有。《人民的名义》打破了多年以来反腐题材影视作品没有跟上现实的尴尬现状,我们要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反腐生态。避重就轻、模棱两可是拍不出好的反腐剧的。这部剧揭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重大意义,以积极姿态对反腐斗争进行了艺术表现与思考。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锈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来,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锈的原因、病灶的所在,从而正本清源,创造清明的政治环境。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能够顺利面世、反应强烈,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选择和认可。
陈耀辉:原著作者周梅森老师对您的评价非常高,你们之间一定是互相信任又互相欣赏的。在您决定拍这部剧的时候,反腐题材已多年未被人提起,并且那时周梅森老师仅写出了3集的剧本,是什么动机和契机、胆识和魄力,让您直接付了剧本全稿的费用,并坚定不移地拍了下去?您和他又是怎样合作的?
李路:我与周梅森老师已经相识20多年了,以前就约过稿。2015年初,最高检影视中心找到了他,希望能创作一部这样的作品。那时,他的小说《人民的名义》已经耗时近8年,仍然没有收尾。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主动找到周梅森,约他喝酒聊天,告诉他我喜欢这个项目。在考察了我多年来的作品和成绩后,他把我推荐给了最高检影视中心。
在找投资时,因为题材敏感,投资方大都采取观望态度。对于周梅森不熟悉的人可能也无法接受他的创作套路。3集剧本,大纲也没有,人物小传也没有,故事脉络和人物形象都不是很突出,但案件本身却非常吸引人,角度很好,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第一个把它拿下并做成一流。
我策划、制作、导演了四五千集的电视剧,应该说从未失手,在行业里被称作“金手指”,从艺术创作到生产各个环节我都“门儿清”。多年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钟爱和探讨也积淀了我的勇气和底气,别人做不了的,我敢干!当时我对周梅森说,你这个剧只有我能做,换成别人只能是把这件事完成而已,而我却能让它出彩,我就是既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个能力。
周梅森曾到拍摄现场去过3次,对拍摄过程中的一些事情有异议,我就跟他解释请他耐心等待成品。果然,等我们刚完成剪辑把样片送到他面前时,整整3天,他看得入了迷,然后给我打电话说,这片儿拍得太好了,把剧本拍活了。
可以说,周梅森在剧本中对政治和人物的“布局”是令人叹服的,也唯有他身兼作家和编剧的双重身份能够做到。但我们也在其剧本的基础上下了不少功夫去添彩加戏,比如李达康在大风厂火灾现场上下梯子跑,祁同伟用马桶冲掉电话卡,微信、直播等现代科技手段等剧情,都是我们拍摄中临时填补进去,为了让剧情更有看头、更接地气。
陈耀辉:《人民的名义》除了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正面人物形象外,还生动展示了一批腐败分子堕落的过程。一大批“老戏骨”们的精彩演绎让这部电视剧打破了过去平面化的反腐行为的展示,有血有泪、有因有果的全方位演绎,让反面形象不再被简单的脸谱化。您能否回忆一下与这些演员们合作时难忘的情景?此外,您又是如何刻画这些反面人物的?
李路: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为什么祁同伟死了,大家却高兴不起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即便是反面人物,也是有血有肉、有因有果的,他不是一天就走上犯罪道路的,他的善与恶、光荣和堕落,人性的蜕变,都是通过一件件事显现出来的,这也就避免了以往的脸谱化、单一化,这也是我所侧重的地方。
首先,能把这些演员集合在一起就是个奇迹,是一个系统工程。说实在的,其中任意两三位组合都能拍出一部很好看的戏来。这些演员来到剧组后,不仅时间和价格都优先优惠,而且大家都是发自内心地进行艺术创作,拿出了最好的状态,甚至是看家本领。
可以说,“拿下”他们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我每找到一个演员后,都亲自去谈故事、谈人物、谈我们共同完成的这件事的分量与未来。有人说,是我把他们“忽悠”来的,这是笑谈了。其实演员们来到剧组后,发现大家都是功底深厚、扎实的实力派,于是在对手戏中很容易不断碰撞出灵感火花与创作激情来,这对于整个剧组和拍摄来说,真是太棒的一件事了。
要说精彩与难忘的瞬间太多了!我们拍得很辛苦,我每天睡眠大概只有三四个小时,一共拍了4个月,这已经是我常年拍戏的一种状态和习惯了。别看休息少,但我到了片场马上就能把最佳状态调整出来,斗志昂扬的,大家都笑称怎么没见过我睡觉。演员们在我的影响下,也跟着我一起“玩命”地拍,利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拍出堪比电影质感与品质的画面来。
我认为这部剧中的每个演员都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所以我非常尊重他们的再创作。没有人比他们更深入地钻研过自己的角色,但每一个演员都更注重自己饰演的人物及相关对手人物的戏份,缺少对整体的把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去统领全局,给他们讲关联、讲起承转合、讲关键要点。
以学习的名义:学以致用,返璞归真
陈耀辉: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您说自己一般是用准确的直觉去发掘选题,并以此就能“定胜负”。你所说的直觉应该离不开长期学习、观察、实践和思考的积累。这些年来,您先后到长江商学院等继续深造,学到了很多其他行业的优秀经验和理念,而您又把这些收获引入到了文化产业中。请问您是如何进行转化的?作为一个并不高产的导演,您说过对每个题材的选择都奉行两个原则,即社会认同和艺术价值。有了这两点,收视率、社会影响力都会有。请问您是怎样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到这两点原则,并能在当今资本操控市场的大环境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做下去的?
李路:现今,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正在逐渐扩大,政策导向也愈加明显,对于想要在文化产业中大展宏图的人来说,真是赶上了一个火热的时代。我的学习经历,可以说就是在向其他成熟的大产业借鉴和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也给我许多提示和帮助,更在事业上成为了互相扶持的好搭档。
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有一点感触特别深,那就是逐渐能够拿得起也放得下了。能够跳出原有身份,以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自己和思考问题了。这让我更有意识地放慢脚步,静下来思考。
最近,我接到了很多选题,各种题材各种类型都有,其中更不乏赚大钱发大财的机会,可是我并没有盲从,更没有迷失,这也是我这些年学习累积下来的一种习惯吧。我只做我想做的,不好的东西不管能赚多少钱我都绝对不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原来的团队中有很多人都逐渐走了。其实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诱惑的行业里,能够坚持自我标准是很难的,做一时的坚守可以,做长期的坚守好难。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才能做出好东西。如果只是一味讲求数量,把本该精雕细刻的、有情有义有表达的作品搬到流水线上,那砸牌子和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陈耀辉:我在您的履历中看到,您当过晚会导演,却心心念念想拍电视剧,并从歌手张咪的成长经历受到启发,开始了执导电视剧之路。如此偏爱电视剧,其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同时,我也发现在您的作品中,自己还经常兼任制片人和导演双重身份,这是否与您早年在江苏南京时曾经管理制片团队、运营团队熟悉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作经历有关?当导演和当制片人各自的难点在哪?以后仍要这样兼顾吗?
李路:在江苏的一系列工作经历为我积累了许多经验,更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和底气,让行业中的精英能够为我所用,跟我和谐相处、共同创作,很多因为工作关系而变成了至交好友。我竭尽所能地为大家服务,他们自然用全心全意的支持和配合回应我。
电视剧导演一直是我坚持的方向。因为我更倾向于做能表达内容的剧类,而不想一味地只做拼盘式的歌舞集锦。电视剧可以让导演有创造和表达的空间。而且我还做过文化记者,天天扛着摄像机到处拍,积累了很多素材。
导演和制片人各有职能,用通俗的说法来讲,一个是花钱的,一个是管钱的;一个是进行文字视觉化的,一个是负责算账的;一个是形象思维,一个是抽象思维。说实在的,这样两个重要身份切换起来是很难的,像我这样的也算是一个“奇葩”了。有人问我,如果专注一样,会不会更好?我认为不一定。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以前我经常身兼数职,其实很累,以后可能不会再这样了。
以乡情的名义:“我是吉林人,更是吉报人的血脉”
陈耀辉:在《人民的名义》中,有将近一半的演员都是吉林籍或者曾经在吉林读过书,这些老乡演员对您的评价都非常好,说您很念旧情,经常照顾哥们儿弟兄,有任何机会都会想着帮大家一把。您是咱吉林长春人,虽然大学毕业工作分配到了南京,但对故土一定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可否谈谈您在吉林时的经历,以及让您难忘的吉林情谊?
您的父母曾在我们吉林日报社工作过,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代,您能否回忆一下父母当时的工作情景,以及您对《吉林日报》的老感情?
李路:我对吉林这片黑土地的感情太深了!我出生在吉大二院,上过吉林日报社的幼儿园,经常到报社的图书馆去看书。近20年的吉林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那里到处是我的同学、朋友,更有我宝贵的青春岁月,这些对我的艺术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次在我们《人民的名义》中聚集了很多吉林籍或者在吉林上过学的演员,就像是一场老乡的大聚会。
我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当时服从分配一起到了长春。我母亲先到了吉林日报社,先后在多个部门从事一线采访工作,当过记者部主任,一干就是20多年。我父亲先是在长春日报社任职,后来又调到了《吉林日报》,任过副总编辑,直到1987年,他们从长春回到了南京。二老非常支持我搞创作,经常和我谈起新闻和创作的事情,我曾开玩笑说要挨篇看看他们写了一麻袋的新闻稿。父母虽然“落叶归根”了,但一直心系《吉林日报》。2015年10月,他们还曾受邀回报社参加70周年社庆,非常高兴!现在他们看天气预报都是看完南京就看长春,如果遇到了东北人马上就会追问人家是不是从吉林来的,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吉林和《吉林日报》。
可以说,作为吉报人的血脉,北方的豪放、南方的细腻加上黑土地的包容与强悍,成了我骨子里最深刻的印记,更对我性格和气质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的艺术之路就是始于吉林那片黑色的沃土!
陈耀辉:现在,您又有什么新的拍摄计划了吗?以后是否会有机会回到家乡拍摄反映吉林山水人文的作品?
李路:目前还没有马上要实施的拍摄计划,打算先休整一段时间。手里有几个选题正在挑选,其中有部电影是我很喜欢的。现在我已经跟编剧谈完了,希望他能够以宏大的国际视野去构架整个剧本。最近两年的电影市场不乏佳作,但内容上仍缺少有分量的作品出现,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质量过硬、品质到位、让观众买账的作品。
电视剧方面,《人民的名义》后,我也一直在思考未来要接什么样的戏,也有很多投资商抛来橄榄枝。有一个关于“一带一路”题材的要在中东和非洲开拍了,剧本还在打磨。此外,《天上人间》这部戏的拍摄计划也在沟通,但我要先看到剧本再做决定。
对于传说中的《人民的名义》的续集,我是绝对不会再拍了,不想重复自己。还有人说,让我只当导演不再做制片人,我觉得那样更难办。现在网上盛传的一些续集剧情也都是假的。
在我心中,长春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中国电影摇篮的盛名自不必说,还是大学城、森林城、汽车城。我一直都想拍一部有关长春的作品,力争使其成为长春的影视名片,就像《人民的名义》之于江苏南京这样的标志性文化名片。现阶段,我正在接洽一位来自长春的青年编剧,想要跟他共同合作拍摄一部立足于长春的、有关致敬青春的年代剧,写写当年人们的质朴和纯粹的情谊,里面我会加入长春的特色风光和地标性场景,把它拍出味道来,既有商业价值又让观众满意,不过现在还是意向阶段,电影抑或电视剧都可以。总之,尽己之力,回报吉林这片养育过我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