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诗歌教育家谭笑:老祖宗的宝贝不能丢 对谈•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3069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诗人、诗歌教育家谭笑:老祖宗的宝贝不能丢 对谈•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3069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对谈•名家

诗人、诗歌教育家谭笑:老祖宗的宝贝不能丢

2017-10-30 13:43 | 来源: 光明网

  最懂诗歌的人

  记者:是在嘴边,是能感受到。您诗歌确实有意思。除了诗歌,我发现您还有一个特点与众不同。您还研究诗歌理论,比如写诗歌原理。您写诗歌,怎么又搞理论呢?多数诗人不这样的!

  谭笑:哎,这是无奈。因为当初想学写诗歌,就找教诗歌的老师。结果许多人讲的课不适合我。他们往往某些具体领域非常专,但我是张白纸,需要系统介绍。

  比如讲诗歌,有的老师只讲写格律诗,而到底诗歌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回事,根本不讲。

  我喜欢把问题彻底搞透,只表面的一些具体技巧,零碎的,接受起来困难。不是他们讲的不好,是我迅速进入能力不足。

  后来,又找古人写诗歌的书籍,找诗歌规律学。找来找去,也没满意的。

  现在明白了,就没有。中国古人可能没有深入全面系统的、像样的、探究诗歌规律的东西,很多他们也不知道。至于现代,诗歌是冷门,论述自然少。现代有的都非常深,都是某些专业方向的研究,水平很高,但太专,不适合我。

  记者:不会吧?中国是诗歌的国度,难道诗歌的规律中国古人不知道?中国有韵律呀!

  谭笑:有韵律不假。我不是说没韵律,是没像样的把诗歌,哪怕是把中国诗歌从头到尾说清楚的全面论述。

  我过去跟您想法一样,但看了很多书后发现,中国人关于诗歌的研究,多偏于技术型,偏于表面化,更常泛化,不是诗歌专门的。比如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就是技术型的,还是泛化的,也可以用到写文章。又如《二十四品诗》讲“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真好,但不是诗歌独有的,说文章也行。说的都不是诗歌和非诗歌的差异,说的都是怎么写好诗歌的问题。当然探究原理的也有,但非常不系统,很零碎。

  您肯定没想到,北京大学某著名诗歌教授曾说最懂中国诗歌的是个日本人,叫松浦友久。松浦友久写了《中国诗歌原理》,专门阐述中国诗歌的最基本规律,还做过中日比较。而他之前的中国人,没谁像他这么系统全面,从根上甚至根须上,讲中国诗歌的。

  不过很荣幸,我在他之后写了,现在百度搜索诗歌原理排名第一,排在他前面。

  记者:好像明白了,松浦友久是最懂诗歌的人,您在之后写了诗歌原理,现在排名第一,超越了他。那您现在就是最懂诗歌的人了?不会是这样吧?

  谭笑:不会,不会。我在他之后,而且参考了他资料,可能会更全面,更细致。有许多地方肯定超越了他,这无需谦虚。但就整体而言,就不是了。他还专门做过中日诗歌比较研究,做过人物研究,我都没有。说我是最懂中国诗歌的人,实在大了。人家是大学者,研究了一辈子。我才研究三两年,半路出家。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许多人比我懂诗歌,多了去了。他们只是没有这种系统论述,没有大总结。他们有更专门精深的研究。

  至于排名,只要写到点上,写得清楚,就容易排到前面。关键是我写的清楚,加上运气好,捡到了。您如果说我是让中国公众能最快捷懂中国诗歌的人,或者是懂诗歌的人,这还着点边。几年前有网友就好奇,说怎么我讲的总比别人清楚呢!是吧!

  记者:确实清楚。您又捡到了。这回怎么捡到的?

  谭笑:很简单。我写诗歌创作教程,2014、2015年查阅大量诗歌论文书籍,大约100部左右,始终没看到把诗歌从头到尾说清的。2015年就想写一篇诗歌,或者是中国诗歌是怎么回事的文章。但当时思路没捋清,就没写。很偶然,2016年,想借诗歌宣我所在的智能穿戴企业,就匆匆写了《诗歌原理与中国汉语诗歌原理》。写原理只是为宣传做铺垫,整个宣传计划重点不在此。后来公司大老板有误解,宣传就停下来。当时写得匆忙,时间加起来也就二三十个小时,非常不成熟,有很多瑕疵。当时为后期宣传做铺垫,就赶紧发了。后来改了多次。也没想到在百度能搜索“诗歌原理”能排第一。我觉得是偶然,不是我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搁十年前,说我能把诗歌原理写出来,说破大天我也不信啊!那时我还不会写诗歌呢。说实话,真是运气!

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