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宝库留下“著作等身” 对话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08113
在植物宝库留下“著作等身” 对话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0811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对话名家

在植物宝库留下“著作等身”

2024-12-18 10:5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周繇在大兴安岭拍摄野生植物_副本.jpg

周繇在大兴安岭拍摄野生植物。 周繇 供图

       严冬的吉林大地,早晚的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冰冷,但这丝毫阻挡不住人们赶集的脚步。天还没有放亮,在吉林省通化市最大的农贸大集上,已经是人声鼎沸,叫买的、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

  前不久,记者乘坐的绿皮火车凌晨5点40分驶入通化站。采访对象周繇准时打来电话,说一周才有一次这样的集市,他想先到集市上转一下,看看这周集市上又有什么“植物宝库”。

  周繇1962年出生于通化市鸭园镇西热村,退休前在通化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二级教授。他从童年起就痴迷于东北的野生植物,工作后每年在野外工作180天以上,走遍了东北地区所有县一级的地方。

  倾尽大半生心血,周繇采集植物标本3000余份,建立了我国长白山地区最大、最全的植物图像库;他拍摄了专业照片48万张,出版的学术专著垒在一起总高1.3米。其中他编著的《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全书550万字,重25公斤,收录工作实现了对东北药用植物95%以上的覆盖,并附药方5000余个。

  赶集收植物 “课题”在山间也在集市

  “周老师,你啥时候下山了?”“周老师,你这次一共走了几个月?”通化市是吉林省的地级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陪同周繇到市场上,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个二级教授竟然和市场上摆摊的商贩非常熟悉。原来,每个星期日的集市,周繇都要到市场上探寻商贩有没有采摘来新的植物。

  “这个五味子藤茎盘得真有特点,多少钱一捆?”“五块钱一捆,你要几捆?”周繇买了四捆,他给记者普及起了拍摄的知识。“如果在山上拍五味子是一种形态,在市场上拍它的藤茎又是一种形态,我这次看到的盘成团形的五味子藤茎,很有特点。”周繇对记者说,拍出的照片要讲究清晰、鲜活、生动。当天天色有点灰暗,市场上又人来人往,不适合拍摄,因此他要等阳光好的时候再拍摄,“作者要对出版单位和读者负责。”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周繇在10岁的时候就开始和家长下地劳动,采野菜、挖药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二哥有150多本小人书,其中有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周繇对记者说,沈括少年时胸怀大志,青年时周游四方,老年时著书立说,他那时就把沈括当作自己人生的榜样。

  “最早一些书里的植物,限于当时还没有拍摄的条件,很多都是黑白线描图,我想画的和拍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效果。”周繇感慨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早在2004年,他便和同事一起,在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2010年,周繇独立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一书。2024年,系统研究东北地区野生花卉资源的专著《东北野花生态图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周繇告诉记者,为了出版这本书,他在东北总共用6年时间拍摄了4万多张照片,最后选出1500多张,其中有60张照片被用于《中国草地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的封面。

  “我们守着长白山这座资源宝库,一些植物还不能为大家所熟知,我总是感到很遗憾。”周繇说,把长白山的植物宣传出去,是他给自己定的课题,也是他人生努力的方向。

  为拍摄涉险 只有后怕没有后悔

  有些人会认为,周繇在学校工作之余还有时间寄情于山水之间,用相机记录花开花落。可是有几次遇险的经历,差点儿让周繇丢了性命。

  “熊、熊、熊”,一次,周繇陪同北京来的专家在长白山拍到了植物刺枝杜鹃,随后又拍到了紫丁香蘑菇。周繇和专家都感觉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可是听到周繇一声惊叫,正在拍摄兴头上的专家吓了一跳。他们定睛一看,一头重约400斤的黑熊带着两只幼崽,正在贪婪地吃着蘑菇。经验丰富的他们立即站在原地没有动,这样与黑熊僵持了几十秒后,黑熊带着幼崽跑掉了。

  还有一年的冬天,周繇约同伴到长白山高山苔原带上拍野生植物,突然间脚下的积雪一滑,周繇无法平衡自己的身体,顺着积雪飞速下滑,尽管他努力控制,最后还是撞掉了一个脚趾盖。周繇有些后怕,要是撞到大石头上,一下子就没命了。 

  为了拍到更好的植物,周繇喜欢少有人去过的地方。一次,他翻山来到通化市通化县太安村,边走边沾沾自喜,因为这里的山上有很多无人采的大片野菜,拍下来特别好看。再往前走,他看到了山里有简易的房子,心想这里还有人在住。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一条重约130斤的藏獒和4条狼狗像旋风一样向他扑来。藏獒扑在了周繇身上,4条狼狗咬住他的裤腿。他正惊慌之时,主人从屋里快步跑了出来,强行拽开了藏獒和狼狗,周繇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在拍摄东北植物的岁月里,周繇还发生过两次车祸,但他都侥幸地捡回了性命。“我现在血压有些高,也担心自己的身体。但我还有许多植物想要拍,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资源。”周繇对记者说。

  听专家讲梦想还有更好的书待出版

  “东北的植物要是分好类拍全了,一共得写作和拍摄8部书,目前我已经出版了4部,现在仍然任重而道远。”多年来,周繇推出了《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东北湿地植物彩色图志》《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等学术专著,著作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次入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2年,周繇编著的《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出版发行,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23年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024年9月,周繇编著的《中国东北观赏植物资源图志》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周繇曾荣获吉林省新长征突击手、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等,曾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如今,他的退休生活依然充实。他计划未来用15年时间,从东北出发,走遍西北、西南、华北、华东,用步伐丈量国土,完成《中国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图志》的拍摄。

  这么多年,周繇光相机就拍坏了7部,先后有13位院士为他的著作进行主审、作序、推荐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及撰写书评。周繇告诉记者,一套6本的《中国东北观赏植物资源图志》正在编著,他的愿望是这些书垒起来达到他的个头1.74米,实现一生拍摄植物的“著作等身”。  (记者:张席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郭 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