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入选2014年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散文集《急管繁弦》《在母语的屋檐下》《第七只眼睛》《杯子上的笑脸》等。 [详细]
2024-03-12 中国青年作家报一直在追踪80后这一代人的写作的杨庆祥,早年间,认为笛安等作家会不会把写作当成一个工具,得到身份和目的后,就转身拥抱去更热烈的事业。“但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认真地想、认真地写”,这让杨庆祥越来越心生敬意。 [详细]
2024-03-12 中国青年作家报文学如果不去探究真相和揭示奥秘,那就没有价值。 [详细]
2024-03-11 青年报金庸作品的研究者陈墨认为,金庸确实很难超越。“人们研究金庸,多从武侠小说切入,其实也有舍本逐末的嫌疑。这就好像你研究盖浇面为什么好吃,你只研究浇头为什么做得好,这个浇头在文学中就是类型,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类型都是浇头,但你忘了最主要的是那碗面——故事。” [详细]
2024-03-11 北京青年报60岁识字,75岁写作,80岁画画。87岁时,她已写下60余万字,画了300余幅画,出版了6本书。姜淑梅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中,实现了从文盲到作家的华丽蜕变。 [详细]
2024-03-11 新华社在人生的前半辈子,王计兵始终生活在“低处”,低处的生活,让他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体悟身边的事物、人情冷暖。 [详细]
2024-03-07 北京青年报我在写作过程中很看重人物塑造,会花很多时间揣摩人物。而对电影来说故事很重要,支撑起故事的人物塑造也很重要,几个立得住的人物才能构成一个结实的作品,这些可能是我的作品对电影人的价值。 [详细]
2024-03-07 中华读书报据茹志鹃在《〈百合花〉的写作经过》中的记载,小说里的战斗,正是发生于1946年的苏中七战七捷,而这场著名战役的指挥部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海安。这部短短几千字的小说,发表于1958年三月号《延河》杂志,没有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却写出了解放军和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 [详细]
2024-02-26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