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陶渊明“死忠粉” 曾作无数篇模仿作品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1010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苏东坡是陶渊明“死忠粉” 曾作无数篇模仿作品

2016-03-30 | 来源: 扬子晚报

桃花源.jpg

陶渊明《桃花源记》(网络图片)

他为人特点是真性情

陶渊明为人最大的特点是:真性情、不做作。

他一生离不开的是酒,无论贵贱来做客,他只要有酒,就拿出来一起喝。如果他先喝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一次他在酿酒,一个当官的来看他。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滤酒,滤完之后,仍然把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陶渊明有一张琴,不仅破破烂烂,还没有琴弦。但每到饮酒聚会的时候,他就拿出来,一边喝酒,一边做出弹琴模样,陶醉其间,自得其乐。周围的人都击节附和,似有琴声。

他的朋友当中,有三个名人。

第一个是高僧慧远,他当时在浔阳庐山,不管什么达官贵人,送人不过东林寺前的虎溪。传说有一次,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拜访他,三人谈得非常投机。慧远送别时,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突然听到山中似有虎啸声起,慧能一惊,原来已经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后人就在他们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三笑亭”。

第二个是王弘。他做江州刺史的时候,一直想去拜访陶渊明,但又担心陶渊明不肯见,想出一个办法。

他打听到陶渊明一天要去庐山,让手下带着酒菜半路上等候。两个人相遇后,就在路边的亭子里喝酒,喝到微醉时,王弘才出来相见,开开心心聊了一天,王弘又邀请他去官府做客,陶渊明也不推辞。

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采了一把菊花闲坐。过了一会,看到一个穿白衣服的人过来,知道是王弘给他送酒来了。两个人当即畅饮,大醉而归。

第三个是大才子颜延之。他们前后有两次来往,都在陶渊明弃官以后。

第一次在东晋末年,颜延之30岁出头。他在浔阳做官,来往密切,约有一年。第二次已到了刘裕晚年,颜延之被贬为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中途经过浔阳,两人交谈了很多天,天天喝酒,每喝必醉。临走时,颜延之留下了2万钱给他,陶渊明把钱全部送到酒家,便于以后去拿酒。

颜延之被召回京城后不久,陶渊明去世。颜延之非常悲痛,为他写了《陶征士诔并序》。

他的诗别人都学不来

中学课本里有篇《桃花源记》,那是陶渊明做的一个宁静温馨的梦。士大夫看不起的农村生活,在他心中是真正的桃花源。在如水的行文里,轻快愉悦、安逸祥和,心灵得到了彻底的静化。

在他之前,诗歌多是说教、玄言、宫廷、游仙等为题材,他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田园诗。

他的《归田园居其一》中几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农村画面是如此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

《饮酒》中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是闲逸而自在,山是静穆而高远,人和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他的散文也一样,情真意切,优美自然,比如《归去来兮辞》的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他的诗在当时不太被重视,南朝一个诗评家叫钟嵘,评论汉至梁的100多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只列为中品,陆机、潘岳等列为上品。到了唐宋以后,陶渊明的地位渐渐高不可攀。

他的诗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宋代苏东坡的评价是:“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后世像江淹、苏东坡都模仿他的诗,可是经专家鉴定:外表像,神韵不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没有陶渊明的真实。陶渊明是真的不想做官了,真的喜欢农村生活,而后代的人身里山林、心在庙堂,所以最多只能成“高仿”,与正品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差距,无法弥补。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