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中的匡超人形象(网络图片)
好心的选家马纯上马二先生见他是个孝子,又会写一点八股文(只是水平还比较低,“才气是有,只是理法上欠些”),便与他结为兄弟,仗义疏财,送他十两银子作为回家的路费,也好奉养父母。临别之际马二先生叮嘱说:“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之外,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假如时运不好,终身不得中举,一个廪生是挣的来的。到后头,做任教官,也替父母请一道封诰。”八股专家马二的这一席话现在听上去固然十分陈腐固陋,而他为匡超人所作的人生设计在当时不失为一条正路。马纯上其人虽多弱点,但他的个人品质是高尚的。由此亦可见吴敬梓并不否定科举制度。
匡超人回了老家之后,一面做小本生意养家,侍奉生病的父亲,一面按马二先生的指教认真研读八股,终于感动了县太爷,叫他应试,不久便中了秀才。他老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说:“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悌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过得顺利些,就添了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这是极其重要的遗嘱,也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德行是要紧的”。可惜匡超人恰恰是一个德行由好变坏的典型。奖掖提拔他的清官李老爷遭到诬陷被罢官以后,匡超人受到牵连,不得已到杭州暂避,这时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同景兰江、支剑锋、浦墨卿等“斗方名士”一起鬼混,又结交了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无所不为”的地痞奸棍潘三,学会了许多为真儒所不齿的勾当:盗名欺世,伪造公文,充当枪手,附庸风雅,并因此弄到大量的不义之财,还混到了一个老婆。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功名利禄,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始终保持儒家主张的个人修养,这是吴敬梓完全赞成的。他笔下的正面人物,许多都是科举中人。问题不在科举制度而在人,在道德水平的高下。
潘三事发被捕后,匡超人吓得面如土色,逃窜到京城去躲避,却因祸得福,得以依附他的旧恩人李老爷(他的冤案已经平反昭雪,现在京中任职),此前他已补了廪,贡入太学;这时更隐瞒婚姻情况,停妻再娶,成了李老爷外甥女辛小姐的夫婿。后来他为了考教官,“回本省地方取结”,回了一趟杭州、乐清。这时他更不像样子了,满嘴牛皮,竟然说什么“此五省读书的人,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先儒”专指已经去世的儒者,匡超人连这个都不懂,却大言不惭地一味替自己做广告。正统儒家讲究“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庸》),匡超人这两方面皆不可闻问,一无是处。
这时匡超人已经基本实现了先前马纯上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但他竟污蔑自己深受其惠的恩人道:“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便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先前马二先生指出过他的文章有才气而欠理法,现在他针锋相对地反攻过去,又显得似乎很懂出版界生意经的样子,其实已经沦为丝毫不知感恩、完全不顾廉耻的牛皮大王和骗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