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被词学之光掩盖的李煜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1793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问君能有几多愁:被词学之光掩盖的李煜

2016-09-02 | 来源: 大公网

  

南唐后主.jpg

南唐后主李煜(图源网络)

       在中国的皇帝中,以文学闻名的不乏其人。要例举的话也不少,而南唐后主李煜是绝对不能漏掉的。李煜以词著称于世,被称为“词学皇帝”。特别是他后期创作的词,多写亡国之痛,感情真挚,意境深远,令人神伤,如《破阵子》、《虞美人》、《浪淘沙令》、《乌夜啼·秋闺》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李煜一席之地。这是事实,无人否认。但是,历史上对李煜颇有微词,说他昏庸无能。李煜真是只钟情于词学而不顾朝政的昏庸皇帝吗?我以为,不是,我们应该为李煜正名。

  很多人谈到李煜都会说,在艺术上李煜的才华可谓空前绝后,但在政治上却乏善可陈,施政无能,苟且偷安,生活奢靡。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在《渔隐丛话前集·西清诗话》中宋太祖也说;“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我以为,这都是片面之词,历史上李煜绝不是政治低能儿。史载,宋太宗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这才是真话,实话。

shici_副本.jpg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于是,人们多把南唐的灭亡归罪于李煜,其实,多是“想当然”的看法。就当时的情势而言,南唐已经岌岌可危,南唐灭亡是必然的,北宋统一是大势所趋。况且,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李煜继位不过是等待灭亡而已。南唐翰林学士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也写到: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李煜在危难之中能够坚守十五年,在历史上也是奇迹,绝非真正的政治低能儿、苟且偷安之辈能够创造的。李煜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正是因为他有施政才能,他有聪明的智慧。

  李煜有越王勾践的头脑。在政治上,李煜殷勤侍奉宋朝是为了保全基业。南唐国弱,面对强大的宋朝,李煜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是为防御策略。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却缮甲募兵,潜为备战。特别是在经济上,李煜继位后爱民如子,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且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盘夺。仅此一项,就可以说李煜是一个好皇帝。

  据称,李煜宽厚仁孝,入宋后悲伤失意,常与金陵旧宫人写词,心情悲惋异常,难以抑制。噩耗传出后,江南父老有许多人都聚巷痛哭。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让百姓聚巷痛哭?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啊。虽然李煜也是为民的好皇帝,只是被他的词学之光掩盖而已,但是有百姓认可死而无憾了。徐铉说得好:“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李煜“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南宋文学大家陆游之语),这不全是李煜的错。李煜不是神仙,南唐大势已去,谁有权利让李煜回天!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