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笑的三重奏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1932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范进中举》:笑的三重奏

2016-09-05 | 来源: 光明网

  第三重奏

  严冷的笑:范进与张静斋沆瀣一气从可悲转而可憎

范进中举.jpg

  除了滑稽的笑和含泪的笑,第三回末出现了第三重奏严冷的笑。那是随着张静斋的出现而奏出的音响。如果说范进中举前,主要从胡屠户对他的轻贱表现他的辛酸,流露了作者对他的哀怜;那么,中了举变成老爷后,作者则主要写在张静斋的教唆下,范进如何一步步蜕变,笑声里哀怜的音调就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严冷灭裂的讥讽,特别对于欺压平民的张乡绅,作者满怀憎恶,向他喷射讽刺的烈焰。

  张静斋拉拢新举人,就像投机商抢夺奇货,从县城到范家四五十里地,他“闻报即来”,动作之迅速,使人竟以为是作者疏漏了。他慷慨解囊,又是赠银又是赠屋,貌似好交游敦友谊的样子。然而,作者不声不响地夹写了他为侵占田产而设计讹诈僧官的阴谋,其品行为人就已昭然若揭了。他今日之不惜重价,只不过是在新贵人身上投资,为了他日可以从中牟取暴利。他对范进的提携指点,实际上是腐蚀教唆,把原来尚不失拙朴的八股腐生,俘虏到官僚劣绅阵营中来,濡染成他们的同类。

  范进也真正没有辜负他的引路人,居丧期间张静斋教唆他去高要县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如果说,一开头他尚有犹豫,“不知大礼上可行得?”那么,经过张静斋的一番言传身带,他的脸皮很快就厚起来了,在张静斋的“礼有经,亦有权”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导演下,他出色地扮演了一出吃大虾元子的丑剧:按照当时的丧制,居父母丧应当不饮酒、不吃荤、穿孝服、不远出,范进在母亲刚刚去世的热丧期间,不但远出打秋风,而且脱下孝服穿着吉服去见汤知县。这已经是严重违制了,但在知县的宴席上,看见摆着银镶杯子和筷子,他却要退前缩后扭捏作态不肯用。知县不解其故。张静斋笑道:他遵制丁忧,不能用镶银的杯子和筷子。知县连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子、一双象牙筷子来。范进还是扭扭捏捏不肯浍。张静斋解释说:象牙筷子也不能用。知县叫人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筷子来,范进才肯用。知县心里着急:他居丧这样严格尽礼,如果不吃荤菜,那就糟了!我还没准备素菜呢!后来看到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了心。鲁迅激赏这段描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接着,张静斋在汤知县面前谈古论今信口雌黄,把元朝至元年间的进士、明朝开国功臣刘基说成明洪武三年才中的第五名进士,其无知不言自明。范进也不甘寂寞,为显示自己有学问,偏偏要凑上去插嘴说:“想是第三名?”这时他已经学会胡吹瞎扯大言不惭,与张静斋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了。作者向他们射出尖利的讥刺之箭,进行无情的鞭挞。

  吴敬梓的讽刺艺术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鲁迅曾批评清末的谴责小说缺乏“度量技术”,够不上讽刺标准:吴敬梓恰具此等技术,很好地掌握了讽刺的分寸。他的讽刺,不是泄私愤,不想投时好,而是出以公心,对胡屠户,对范进,对张静斋,态度各有不同;对同一个范进,以其发迹蜕变为界,前后感情也不一样。他能够度量讽刺对象的质地和尺寸,分别用不同的态度和感情,轻捻重拨,弹奏出不同音调、不同性质的笑声,组成笑的多重奏。读罢《儒林外史》闭目回味,仿佛可以听到这位古典作家用心弦弹奏的讽刺交响乐,听出他的愤恨和鄙夷、抗议和悲哀,我们还在自己的心底引起深深的共鸣,并且赞叹着: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啊!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