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孟子(网络截图)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中国人自古就很讲究修齐治平,只有修炼出内在道德品质,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孟子看来,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浩然之气”。
“孟母三迁”自古以来家喻户晓,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居。好在孟子也是个争气孝顺的孩子,学而所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并列,其学问被喻为孔孟之道,实非偶然。
孟轲(约前372年~前289年)是战国时代儒家的一位著名学者,说来也巧,其故乡今山东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史记》为他写了一条“微博”,不到200字的传记,因而其身世经历并不明了。
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可以说是孔子后辈的后辈。学成后,与孔子一样一面设帐授徒,一面游历各国,游说诸侯国君,其间做过客卿讲过学,因“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的治国主张不为见重,故不再过问世务,转而著述有《孟子》7篇,3.5万余字。要说《孟子》风格与《论语》一样,却大气磅礴,论述充分,犹如一股巨大的气场,单讲学语录留存至今仍脍炙人口、励志警醒的格言名句,就可见一斑。《孟子》文字不多,可浓缩的是精华,也是孟子一生身体力行的重要见证。
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这个志向,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曾国藩曾经评价说:“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厉百世者矣。”
孟子的一些观点依然给后人很好的启迪。他指出,所谓的天下国家,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有这样一种认识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孟子希望要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还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而“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他一心向往充满仁爱的理想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重道德修养是孟子十分重视强调并身体力行的,他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阐述如何修身涵性,“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他认为,生活中常常“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做人要心胸宽广,而不要自以为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交朋友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从孟子一生的实践和成就来讲,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