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关于庄子的生平,我们能够知道的很少,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子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据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也有一说到公元前275年。
《庄子》这本书,被历代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妙想。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50多篇,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还有11篇为“杂篇”。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内篇一定是庄子所作,而外篇和杂篇有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朋友以及后世得到庄子思想真传的人写的文章。
庄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从《庄子》里的故事,我们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外物》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他就去找监河侯借米。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管水利的一个小官,生活比他要好一点。
监河侯对他非常热情,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这话说得很漂亮,三百金,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
庄子一听,气得脸色都变了,但他却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发现在路上大车轧出来的车辙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救你。”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
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那么,庄子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贫困的呢?在《山木》篇他又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根草绳绑着,一副邋遢相。
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般困顿啊?”
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啊。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啊。大王你没看见过跳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楠树、梓树和樟树这样的大树上攀援跳跃,唯我独尊,自得其乐,连善于射箭的后羿和逢蒙对它们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让它们身处荆棘丛中,它们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不敢乱跑乱跳了。这不是因为它们身体不灵便,而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啊。我现在就是生不逢时,要想不困顿,怎么可能呢?”
可见,庄子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摘编自《于丹<庄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