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形象(网络截图)
对传统经典的现代性解读,总是饶有趣味,吸引一代代人。它不但是经典多样化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代文化和心灵在传统里的一种映照。以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例,近来有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的拍摄,也有十月文学院举办的关于《水浒传》的读书会……
围绕经典展开的读书会,是离经典距离最近的解读,它直接作用于人们对于经典的认知和理解。《水浒传》究竟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对中国的叙事文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读书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解读了这部经典名著。
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水浒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是一个有丰富答案的问题。为此,我总结了几组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侠义小说的典范。中国小说发展到明代,形成了四种典范的类型,一个是讲史小说,代表就是《三国演义》;一个是神魔小说,代表是《西游记》;世情小说的代表是《金瓶梅》;侠义小说的代表是《水浒传》。可见,中国白话小说的类型化是很明显的。
在我看来,《水浒传》的优点有很多,它既是侠义小说,又是世情小说,小说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讲市井生活的悲欢离合。它也有许多讲史的元素,比如,历史上宋江确有其人其事;同时它也有神魔的气息,《水浒传》开篇就是“洪太尉误走妖魔”,中间出场的很多人物,如公孙胜是能呼风唤雨的,有很魔幻的故事元素。所以,《水浒传》既是一部侠义小说,同时又融合了神魔、世情、讲史等各种小说元素,它其实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关键词之二:烟火气、脂粉气和英雄气。烟火气说的是市井百态。脂粉气讲的是女人们爱恨情愁的故事。当然,《水浒传》主要是英雄气,劫富济贫,江湖义气,忠义双全。
关键词之三:侠义主题和伦理危机主题。侠义,也可以说是“做好汉的意识形态”,表面上看梁山好汉是一伙人,实际上这一伙人代表着一个共同的观念,这个观念可以理解为“做好汉的意识形态”、“农民的救世理想”,就是书中所说的“替天行道”。
关键词之四:世俗、政治、生命。《水浒传》是一本世俗生活之书,讲的是世情悲欢与爱恨情愁;它又是一部社会政治之书,包含了世间的不平之事与揭竿造反的冲动; 它还是一部生命经验之书,讲的是一群英雄人物叱咤风云和聚散有期的故事。
维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维度进入《水浒传》。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它的内容都极为丰富,而且这几个角度是互相交叉的。
灰色的世俗性
《水浒传》作为一部世俗生活之书,写了很多灰色的内容、社会边缘地带的场景,可以说三教九流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涉及了。这其中,我认为“美酒与毒药”可说是对《水浒传》里世俗生活的形象概括。
小说的开篇,即为世间不平之事,因为有不平之事,才会有不平则鸣的反抗。市井混混高俅忽然发迹,当上了掌管军权的殿帅府太尉,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遭到高俅的迫害,外逃中引出了“九纹龙”史进的出场。史进又引出了打家劫舍的三位英雄,接着引出了提辖鲁智深,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结识了林冲。林冲又因被高俅设计陷害,被刺配到沧州,在沧州林冲火烧草料场,被逼上梁山……
这个叙述结构,按金圣叹的说法,就是史记式的结构。即《水浒传》以史传的叙述方式,来处理每个英雄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前面发生了这么多的故事,施耐庵只用了二十一回的篇幅,而接下来讲武松一个人的故事就用了十回。
这种不均衡的安排,施耐庵显然是有自己的用意。因为,从武松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叙述世情生活景观的。我认为,这部小说的好,不在于写出了多么顶天立地的人物,而在于写出了敏感的人生情态,让读者从中可见那个时代的市情之百态。这部小说所焕发的无穷魅力,与市井生活图景的精细刻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武松相关的那些情节,正是《水浒传》关于社会生活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截面。在这些截面里,读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人心和人性。因此,这种显然的不均衡,是小说发展的必要。
在《水浒传》中,无论是作家所写的内容,还是作家对内容的处理方式,都在强调一种灰色的世俗性,与正常的生活伦理持有一种龃龉的关系。而这一点,在别的著作中是难以找到的。
一个重要元素
《水浒传》作为社会政治之书,事关梦、英雄、忠义、伦理这样一些内容。
梦是《水浒传》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第一个梦出现在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七星聚义”时,晁盖家中来了不速之客刘唐,告诉他“有一桩富贵”,即去劫取生辰纲。晁盖说,“我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我屋脊上,斗柄上有一个小星,化道白光去了。”这正好应了所谓“七星聚义”,也应了这个惊世骇俗之举。毕竟,抢劫东京权贵当朝太师蔡京的财物,那可是胆大包天的事。如果没有某种征兆作为理由,难免让人心惊肉跳。晁盖说正好应了他的一个梦,这是七星聚义的理由。
《水浒传》里的政治伦理,涉及“忠”和“义”这两个概念。宋江上山以前,晁盖只是聚义,他的口头禅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按照这套逻辑就是啸聚山林,通过义气来凝聚力量。它的逻辑必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杀到东京,夺了鸟位”。但随着宋江上山、梁山势力的强大,宋江便再造了义军的意识形态: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
“聚义”改为“忠义”,一字之差,就有了根本的改变。因为“义”是平行的,是江湖伦理、民间伦理。“忠”是垂直的,是君君臣臣的垂直关系,是庙堂政治、官方伦理。宋江把官方伦理嵌入到啸聚山林的江湖匪盗之中,就把江湖匪盗改成了合法、合乎伦理、合乎天道的一支政治力量,就有了政治上的灵魂或者合法性。
梁山泊也是一个世外桃源
梁山英雄好汉的意识形态有两个源头。
一个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就是东方式的理想国。桃花源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理想的避世去处,可以避开人间的动荡变迁,避开王权和专制的压迫,这里人人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是一个没有外来打扰的安宁幸福之处,但是世人很难到那里。某种意义上来说,梁山泊也是一个世外桃源。
第二个源头是墨家文化。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儒者柔也,不会危险,而侠客是不惜一死的。荆轲刺秦就是一个典范。
《水浒传》中有大量杀人放火的内容,如果按照现代伦理来看,是非常让人震惊的。但在传统伦理,特别是传统美学之中,则令人习焉不察,或视若常态。杀人放火,一种是出于侠和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是好的;但还有一种是不问青红皂白,滥杀无辜。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认同这些所谓英雄们的暴行?只有一个解释,即我们一旦接受了他们作为英雄的主体身份,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合理的。
颠覆日常规范的媒介
《水浒传》作为一部风俗伦理之书,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之书,或者说有某种梦幻感、悲剧感的一部经典作品。
《水浒传》里写了很多有意思的女性,而且用笔非常淋漓尽致。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偏见,就是男权主义的偏见。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把妇女两极化了。
故事情节中毒药、蒙汗药的广泛使用,表现了庙堂及民间伦理的丧失。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好汉用蒙汗药来取之。看起来是盗亦有道,但也表明了江湖之无道,礼失而求诸野,野亦无道。蒙汗药是一种致幻剂,是用来颠覆日常规范的一个媒介,它在《水浒传》的故事演进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七位好汉用蒙汗药麻翻了杨志,智取生辰纲。和蒙汗药相近的是毒药,武大郎是被毒死的,晁盖是被有毒的箭射死的,宋江、卢俊义最后是被皇帝赐的御酒毒死的。李逵是宋江死前不放心,把他喊来喝了毒酒而死的。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伦理颠覆。
从蒙汗药,我觉得可以生发出一个意思,即《水浒传》是一部有魔幻意味的书。小说开头就是一个非常有宿命意味的开头,结尾的时候是一百零八人的魂聚。这是中国小说经典的处理方式,就是把一个世俗时间,通过更大的一个尺度来超越了。那么,这个时间叫什么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这样就把一个世俗故事,幻化为一个宿命故事,或者神化为一个具有神性的故事。
世俗悲欢的形象概括
我当年读《水浒传》,读得如痴如醉,感觉自己与梁山好汉都是兄弟,看到他们离散,我也会掉泪。多年以后,我意识到,这种体验是一种内在和深远的美学所生成的效果,或者说是一种古老的美学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所产生的作用。
如果把它提升一下,可以将这看成中国美学或者中国诗学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这个核心就是闭合式的圆形结构。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讲的是由分到合的故事,《西游记》 讲的是由妖到佛的故事,《红楼梦》 讲的是由盛到衰的故事,《水浒传》讲的是由聚到散的故事。由聚到散,是梁山好汉的个人命运,同时也是生命个体的一种基本经验。因此,《水浒传》既是一个英雄篇章,也是一个世俗悲欢的形象概括。为什么我们读《水浒传》会有一种深深的认同,就是因为受到这样一种聚与散逻辑的感染和感动。
我认为,如果从中国传统核心的一种叙事逻辑来说,《水浒传》 是由最根本的闭合圆形结构,派生出一个由聚到散的结构。这样的构造是中国的循环论和时间观、历史观的产物,也是每个人生命经验的基本结构。它产生出悲剧的构造、悲剧的效果,但又因为循环而被中和了,缓解了焦虑和悲情。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文学处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