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觉人生太苟且 不妨读读陶靖节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4544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如觉人生太苟且 不妨读读陶靖节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4544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如觉人生太苟且 不妨读读陶靖节

2017-11-21 14:22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一直以来都有些迷惑:像王维、王安石和苏东坡那种大腕,一次次创造出人类的精神高峰,才情万丈,挑剔无比,谁又能成为他们共同的偶像?

  那个名字只能是陶渊明,一个谜一样的男人。

  后人为了缅怀他,私下给他定了个谥号:靖节。

  一个人的名字,寄托着长辈的期待,很多时候反差巨大。但他的名号,一定是精准的,能概括其一生的志趣和成就。

  陶渊明,爱花而好酒,闲静有节操,历史再无第二人。

  如觉人生太苟且,不妨读读陶靖节。



  — 1 —

  曾经是贵族,生在知识分子家庭

  儿时的陶渊明生活在祖上的荣光之中。

  陶家的子嗣很有贵族气息,虽然是没落贵族。渊明有一个威震天下的曾祖父陶侃,还有一个誉满江湖的外公孟嘉。这两位长辈,一武一文,一个建功立业,一个崇尚自然。

  他们颇受世人景仰,更是陶氏家族的偶像和骄傲。在有些落寞但依然宽敞的祖宅里,父亲常常给他讲那过去的故事。

  “永远要记得,你爸爸的爷爷叫陶侃,他当过大司马(军队最高长官),”父亲顿了顿说,“你妈妈的爸爸叫孟嘉,他是一个是名满天下的知识分子。”

  年幼的渊明自豪地点点头,不再像其它小孩那样窜来窜去,开始静下来读书。

  从曾祖父开始,陶家的运势就开始逐代递减——渊明的祖父还做过太守,到父亲这一辈已经丝毫没有名气,家族的希望全压在渊明身上。

  他确实很有读书的天赋.一本《山海经》,他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他初步养成了读书和思考的好习惯(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公元363岁,渊明八岁,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妹妹的生活更加拮据。养不起孩子,母亲只能带着他们回娘家。

  那段时间对渊明的成长来说极端重要——外公家中的书特别多,他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那些书跟外公孟嘉潇洒不羁、本真疏放的名士风范相比,又算不了什么了。

  孟嘉是魏晋风骨集大成者,是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活标本。跟随着这样的外公,渊明的思想感情和生命情调,也慢慢发展定型。

  纵观他的一生,生命里充满了矛盾:有时候他“猛态逸四海”,欲济天下苍生;有时候又“性本爱丘山”,坚决退隐田园。

  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情绪,充满了他的一生。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