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原型起源于四川?或为南猿北猴故事的合体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5933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孙悟空原型起源于四川?或为南猿北猴故事的合体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5933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孙悟空原型起源于四川?或为南猿北猴故事的合体

2017-12-13 10:10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现场探访

  达州文管所所长王平:孙悟空起源四川是一种“观点”

  巫鸿教授考证的“养由基射猿图”,出现在达州渠县的汉代沈府君石阙上。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仅存29处汉阙,其中渠县就有6处7尊,占全国汉阙的四分之一,因此渠县被成为“中国汉阙之乡”。而沈府君阙是渠县汉阙中最重要的两处之一,早在1961年就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州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平介绍,沈府君阙,约建于122~125年(东汉延光年间),是仅存的双阙,两阙东西相距21.62米,阙高4.84米。其中东阙之内侧有青龙浮雕,利吻紧咬玉环下之绶带,挣扎上仰,奋欲腾云。西阙之内为白虎浮雕,隆准短身,四足五爪,尾长而刚健,口亦紧咬玉环绶带。

  对于巫鸿教授的观点,王平说,可以作为一种专家的观点来看待。

  “石阙上的雕刻实际反映了汉代当时的社会生产、人物生活以及风俗习惯,从这些雕刻上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汉代的一些社会文化。”

  王平说,他对这幅图的理解与巫鸿教授不同。

  “我理解的这幅雕刻的含义是封侯取爵之意。”王平说,“石刻上,一人弯弓射箭,左上角有一只猴子和一只鸟,‘猴’与‘侯’同音,射候就是射侯;鸟就是雀,与‘爵’谐音,射鸟就是取爵。”

  记者发现,这幅石刻图位于西阙之上,上有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在东阙上有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有学者认为,铭文书法独匠,为汉隶佳品。

  王平说,沈府君阙在汉阙中地位非常重要,每年都有研究者和爱好者前来参观,拓片更是广传海外。

  孙悟空是南猿北猴故事的合体

  对于巫鸿教授的这一观点,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西游记校注者李天飞表示:“我看过很多学者论述,但我十分赞同巫鸿教授的观点。”

  李天飞说,在他看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两套故事,即南方的猿精“某大圣”故事加上北方护送唐僧取经神猴“某行者”的故事杂糅而成,而巫鸿教授的考据就是南方“某大圣”故事的起源。

  “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和取经的孙行者,本来就是两个猴。两套故事是两拨人写的,大概是在元代的时候被整合到一起去的。”

  李天飞说,这也解答了很多读者的疑问为何“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能大战十万天兵。而取经时候的孙行者,反倒动不动就被虐得一塌糊涂。”

  南猿北猴

  两套故事可能是两拨人写的

  李天飞说,“某大圣”最早的原型,据巫鸿先生考证,可追溯到养由基射猿的故事,《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白猿,也是一位远祖。

  “在中国南方有很多猿猴成精的故事,比如四川、福建。这些猴精的故事越编越离奇。这些猴精故事,开始的时候就是骚扰一下百姓,后来就发展为把良家女孩抢到洞里霸占,再发展,就是连天兵都不惧了。当然,这些猴精故事里,最后也一般受到了镇压。但丝毫不影响当地百姓对大圣的喜爱和敬畏。当地人一般喊这些猴精为”某某大圣“(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丹霞大圣)。”李天飞说,宋代以后,福建广东一带有许多某大圣的故事,民间各种“大圣”就多了起来,“齐天大圣”大概就是这时产生的。

  李天飞说,至今福建还有丹霞大圣信仰(如祀以“白猿庙”)。这类“大圣”一般是亦正亦邪的人物,而邪气尤重,特点是淫、盗,喜欢抢女人,偷东西。

  “行者呢?是中国北方和西域唐僧取经故事里的,讲的是唐僧取经,途中有一只神猴来保护,它的名字一般叫”某行者“(猴行者、孙行者)。”李天飞说,这只神猴的原型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玄奘大师一个叫“石盘陀”的保镖,有人说是印度一只神猴名叫哈奴曼的化身,说法很多。

  李天飞说,“齐天大圣”在南方大山里生活了几百年。因为这些地方相对闭塞,所以元代以前,“齐天大圣”还没有和北方中原的故事发生过交流。

  “大概在元代,这本来是互不干涉的南北两个系统,只因为主角恰好都是猿猴,后来的西游故事就将两套故事捏合到了一起,把‘某大圣’作为‘某行者’的前传,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个今天我们熟知的新形象‘孙悟空’来。”李天飞说。

  《西游记》文本:

  “7回+93回”的奇怪结构

  李天飞说,西游记独特的取材来源,在西游记文本上也留下明显的痕迹,并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百回《西游记》中“7回+ 93回”的奇怪结构。

  前面7回,讲的是齐天大圣出身故事;后面90多回,讲的是有孙行者的取经故事。这正是两套故事相结合的特征。

  李天飞说,现在流传下来的《西游记》对主角的称谓前后不一,在诸小说中也是特殊的。“孙行者”和“齐天大圣”,这两个名字是先有的,“孙悟空”反倒是后有的。

  被视为西游故事早期形态的元代《西游记杂剧》,猴子当妖怪时叫“孙行者”。所以检索一下今本《西游记》,前7回多叫“大圣”,后93回多叫“行者”,除了最开始学艺的那几回没得叫之外,叙述中绝少说“悟空”。后93回,“悟空”只有300多个,且十之八九是对话里的称呼,而“行者”多达4000多个。

  另外,李天飞说,在佛典里基本找不到猿,绝大多数都是猴。

  例如佛本生故事里的猕猴王,以及被认为是孙悟空西域远祖的神猴哈奴曼等。哈奴曼一定是猴而不是猿,一条证据就是哈奴曼的尾巴曾被点燃过,而猿是没有尾巴的。

  李天飞说,被巫鸿先生认为是孙悟空最早原型的四川渠县东汉沈府君石阙射猿图、新津汉代石棺刺猿图,图像上的猿精都是没有尾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既然自称“猕猴王”,其实就表明了他的西域血统,而一定是一只有尾巴的猴了。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