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明显是选择刘备或者说蜀汉为正统的。小说开篇出场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刘备,第一个精彩的情节就是桃园结义。而且,在曹丕废汉献帝之后,蜀汉大小官员纷纷上疏劝刘备继皇帝位。刘备继位,小说称之为“正位续大统”。都可以看出来,《三国演义》选择的正统,那就是蜀汉,是刘备。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开篇有这么一段文字,他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朱熹)《纲目》之所以为正也。”毛宗岗就认为,《三国演义》所选择的正统就是蜀汉,是刘备。而且历史上选择蜀汉为正统的都被毛宗岗所肯定的,选择曹魏为正统的则被毛宗岗所否定。这里毛宗岗评点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他这个《读法》中所说的情况就是对《三国演义》小说的一种解读,认为《三国演义》的正统应该就是蜀汉集团,应该就是刘备。
这种解读对《三国演义》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小说为了证明刘备继位的合法性,还为刘备编了一份详尽的家谱。我们看小说家是怎么给他编家谱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汉献帝见到刘备,就问他的出身,刘备有这么一段回答,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汉献帝取出宗族世谱来检看,刘备的确实是皇帝的后裔,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生陆城亭侯刘贞。刘贞生沛侯刘昂。刘昂生漳侯刘禄。刘禄生沂水侯刘恋。刘恋生钦阳侯刘英。刘英生安国侯刘建。刘建生广陵侯刘哀。刘哀生胶水侯刘宪。刘宪生祖邑侯刘舒。刘舒生祁阳侯刘谊。刘谊生原泽侯刘必。刘必生颍川侯刘达。刘达生丰灵侯刘不疑。刘不疑生济川侯刘惠。刘惠生东郡范令刘雄。刘雄再生刘弘。刘备就是刘弘的儿子。这个世系排出来之后,汉献帝说,从这个家谱来看,刘备还是献帝的叔叔辈。汉献帝觉得有这么一个叔叔,就有了靠山,于是乎,就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所以后来人们也称刘备为“刘皇叔”,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这完全是小说家言。《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记载刘备的:“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也就是说,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刘备的世系只知道有刘胜、刘贞、刘雄、刘弘,其他的世系,完全不可考,史书上没有记载。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三国演义》中的这么一个谱系,所谓的“皇叔”是编出来的,是不存在的。而且编得还不靠谱,不靠谱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看汉献帝的辈分,皇帝的谱系是很清楚的,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17代孙;如果按照《三国演义》所编的这个谱系,刘备是汉景帝的第18代孙,汉景帝又是汉高祖的第四代孙,也就是说刘备是汉高祖的第22代孙,汉献帝辈份应该比刘备要高出好几辈。刘备怎么还成了汉献帝的叔叔呢?这是没有的事。
作家为什么要这么编呢?第一,刘备是姓刘,是皇帝的同宗,还是汉献帝的叔叔。所以他后来能够继位当皇帝,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第二,编的谱系中间,你看从刘贞一直到他的祖父,基本上代代封侯,出身非常高贵。当然实际上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编这么一个身份,也就意味着刘备占领城池乃至继皇帝位,都是名正言顺的。我们看刘备占领荆州,东吴鲁肃来索还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曾经给了东吴这么一番答复:“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汝主乃钱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于朝廷;今倚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土。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适来我主人不即答应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细说。何公不察之甚也!”
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诸葛亮之所以不还荆州,是因为荆州本来是刘家的土地,是汉朝的土地,刘备姓刘,而且是汉皇叔,东吴怎么可以索还荆州呢?诸葛亮理直气壮,说得鲁肃哑口无言,为什么?第一,刘备是皇室后裔;第二,他是刘皇叔。这样他占领荆州,就有充分的理由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出身、刘备家的世系、刘备的身份都是进行了改写的,与史实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