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真的是仁义之君吗?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6029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刘备真的是仁义之君吗?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6029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刘备真的是仁义之君吗?

2018-05-24 10:56 | 来源: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再看看桃园结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个精彩的故事就是刘、关、张桃园结义。说刘备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以贩屦织席为业”,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但是他有人命在身,逃难江湖。张飞“颇有庄田,卖酒屠猪”,比较富裕,家里还有一个桃园。这三人在桃园宰牛吃酒,结拜为异姓兄弟。当时他们有这么一个誓词,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他们结义的誓词中心内容有二:一个是要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再一个是要誓同生死,绝不背叛。这是刘、关、张结义故事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看它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陈寿《三国志》所写的《关羽传》。《关羽传》只是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说他们关系非常亲密,像亲兄弟一样。关羽还有这么一句话:“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就是说刘备对我特别好,我不能背叛他,所以一定要去找刘备。这是所谓“桃园结义”最初的史实。这则史实既没有结义,也没有誓词,这些都是后来的小说家言。

  有了桃园结义,后面写刘、关、张三人一直恪守诺言,重兄弟情谊,成为古今朋友相处的典范。

  刘备把这个兄弟之义看得高于一切,第十五回写张飞丢了徐州,刘备的两位夫人都陷在城中。张飞见到刘备的时候惶恐不安,拔剑自刎,刘备一把抱住,说了这么一番话:“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这段话问题很大,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类的怪论。张飞丢了城池,刘备的夫人陷在城中,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原谅兄弟的过失,不去追究责任,刘备是对的,宽宏大量,重兄弟情谊;但是你要是说结拜兄弟的生命高于妻子,这就不对了,人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写是为了强调刘备重兄弟轻妻子,但是你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就会失真。

  还有,刘备不仅认为兄弟高于他的妻子,而且高于西蜀的事业。刘备在诸葛亮和结拜兄弟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后来东吴为取荆州杀害了关羽。这件事东吴非常害怕,害怕刘备来报复,所以东吴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想以此转嫁灾祸。当时东吴、曹魏的目的都非常清楚,因为魏、蜀、吴三足鼎立,任何两方交战都只能有利于第三方,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东吴希望西蜀去打曹魏,曹魏希望西蜀去打东吴。这一点西蜀的谋士们看得非常清楚,诸葛亮就这样劝告刘备:“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诸葛亮一直主张蜀汉与东吴联合来抵抗曹操,成就大业。为给兄弟关羽报仇,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根本听不进诸葛亮的忠言,决意要与东吴决一死战,为关羽报仇。最后,被东吴的名将陆逊火烧七百里营地,他在失败和悲愤中死去,也践行了他的诺言。

  这个决策本来应该是刘备的一次失误,然而小说并没有从他不顾西蜀利益的角度去谴责他,反而是歌颂他,认为刘备重兄弟情谊。

  刘备最后染病去世,临终之前,他还做了一个梦,梦见关羽和张飞找他,说他们又要相聚。就是说刘备、关羽、张飞既然是结拜兄弟,当初的誓词,要同生共死,所以他们最终也会一起死,死后兄弟要再次聚首。桃园结义及其之后兄弟三人的关系,很多东西都是小说所虚构的,并非史实。这是我们对桃园结义这个问题的考察。

  接下来,我们考察另外一个故事——从“(陶)谦死迎先主”到“三让徐州”,这也是《三国演义》非常著名的情节。

  刘备出身贫寒,虽然有成就霸王的雄心大志,但是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实力,早年是游走江湖,到处求谒,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依附于人,这种状况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可是,当有人把地盘拱手相让的时候,刘备不是心安理得的接受,反而是从仁义的角度来考虑这个是否合适。三让徐州的故事就是这样。

  我们先看看所谓陶谦让徐州的事情。《三国志》是有记载的,陶谦生病了,病得很重,他就对他的副手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就想请刘备来接任徐州牧。“谦死,(麋)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史书中确实有陶谦临死之前要请刘备做徐州牧的想法,而且陶谦死了之后,这些人都要刘备接任。但是刘备不从。不从的原因是什么?他考虑到自己的实力有限,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户口百万,是一个大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吕布、袁术、曹操都觊觎已久,所以刘备不敢接。怕接了以后自己守不住,早晚会被别人攻陷。从后来的事实来看,刘备接了徐州,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守住,最后被吕布攻破,所以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

  但《三国演义》不这么写,不是说刘备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实力不济,守不住徐州,而是说他不愿意占别人的地盘。太守陶谦老迈多病,曹操、吕布都想占徐州,结果陶谦看中了刘备是“帝室之胄,德广才高”,愿意让位刘备。第一次他命他的副手把徐州的牌印交给刘备,刘备坚辞不受。第二次,陶谦又要刘备领徐州牧,刘备说:“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不义之人矣。”——如果我这样占领徐州的话,那么天下人肯定会把我看成是一个不讲仁义的人。所以他坚决不接受,只是答应屯军小沛来保卫徐州。后来陶谦在临死之时,第三次让徐州,当时刘备仍不接受。陶谦死了,刘备在大家的劝说之下“权领”徐州牧。从史实的记载来看,“三让徐州”是没有的事,只不过是陶谦死之前曾请刘备来接任,刘备曾经有过犹豫,但是最终还是接了徐州牧。

  陶谦没有三让徐州,刘备的犹豫也与长厚仁慈没有关系,所以说这些都是小说家虚构、加工的。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