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我们再考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故事,白帝城托孤——从诡伪之辞到心腹之言。
刘备在白帝城染病不起,自己知道时日不多,把诸葛亮招到病榻前托孤。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是刘备的托孤之辞。史书的记载,一是《先主传》的说法:“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刘备病很重的时候,向诸葛亮托孤。另一个《诸葛亮传》的记载:“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我死了之后,儿子刘禅就托付给你了,这个儿子如果你觉得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可以辅佐,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史书上的记载,前人有不同的解读,裴松之注有这么一段话,说“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认为刘备之所以说这么一番话,就是表达自己托孤的真诚。你看我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你应该好好地辅佐我的儿子吧!并不是真心说,诸葛亮你可以取而代之。这条注释说的应是有道理的。所谓的知子莫若父,刘禅有没有能力,他是再清楚不过的。既然刘禅没有这个能力,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个儿子没有什么可辅佐的,你自己取而代之吧?显然还是要诸葛亮辅佐他的儿子。这才是他真实的意图,裴松之注所述当时一些人的那种理解,应该是有道理的。
我再给大家提供一条材料。清初的王夫之,他写过一部《读通鉴论》。《资治通鉴》也记载了刘备托孤的事,王夫之说:“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疑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之合;使公果与子瑜合而有裨于汉之社稷,固可勿疑也,而况其用吴之深心,勿容妄揣也哉!”
王夫之怎么说呢?大家都认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应该是君臣之交的楷模,实际上在王夫之看来,刘备是不信任诸葛亮的,他为什么不信任诸葛亮呢?例子就是关于东吴的事情。诸葛亮是一直不主张讨伐东吴的,刘备是坚决不听诸葛亮的。托孤的事情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另外一条证据。
小说家是怎么理解的?
《三国演义》并没有说刘备对诸葛亮说这番话只不过是表达自己希望诸葛亮辅佐刘禅的这样一种策略,而是他的肺腑之言,是真心话。而且还在刘备对诸葛亮说这句话之前有这么一段铺垫,说:“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就是说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这一番话是他的临终之前的真诚之言。接着,“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最后要告诉诸葛亮的是什么呢?就是“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是刘备的心腹之言,是他的真心话。小说这样写显然是说刘备对诸葛亮是以诚相待,是充分信任的。这是我们对《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的情节,做的一些抽样的考察。有一些情节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有一些情节完全与史实不符,根本就是小说家的另起炉灶,重新所虚构的故事。
小说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改写?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史实基础。第二,民间传说。第三,作家思想。
首先,我们看史实的基础,陈寿《三国志·先主传》篇末对刘备有这么一段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在这一段评价中间,一个方面对刘备有诸多的正面的肯定,说他弘毅宽厚,英雄之器,说他托孤诸葛亮心神无二等等。另外一个方面,说刘备的才能、谋略赶不上曹操,他根本打不过曹操。他为什么要这么跟曹操打呢?是因为他觉得曹操容不下他,他必须要跟他打,否则就会遭到曹操的屠杀。陈寿的评价,应该说对刘备有诸多赞美之词。
史家对曹操的评价却大不一样,说:“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磐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对于曹操评价,为人佻易,非常轻浮,极不稳重,还有持法峻苛,非常苛刻,心胸狭隘,滥杀无辜。从道德和品行来讲,刘备显然比曹操好。这是有史实基础的,前人不止陈寿记载是这样,其它史家记载也是如此。但是小说家写小说,他不是做历史的评价,更多是伦理、道德的评价。曹操的能力、曹操的功绩肯定是高于刘备的。但是他的道德品质却在刘备之下。所以小说家把刘备写成仁慈之主,写成明君,是有史实依据的。我们前面所介绍的情节,有一些虽然是作家的想象和虚构,但并非完全无中生有。比方说三顾茅庐,毕竟是三往乃见。桃园结义,他们毕竟恩若兄弟。这些基本的史实还是有的。
而且,还有一些故事是与史实基本相同的。比方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写刘备引军撤退,同行的军民有十多万人,有数千辆大小车辆,后面有曹操的大军在追赶,情况非常危急。将领们纷纷给刘备提出建议,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保存实力。刘备说:“举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刘备此言,莫不伤感。老百姓都是拥护刘备的,老百姓认为刘备很仁慈,跟着他才放心。如果曹操打过来,如果是在曹操的统治之下,那是没有好日子过的。这一情节,《三国志·先主传》中就有几乎相同的记载,说刘备他们“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小说里几乎搬用了刘备的原话。像这种情节完全是来源于史实。
还有夷陵之战,是刘备讨伐东吴的一次大仗。这次大战几乎葬送了西蜀政权的主要兵力,刘备就是在这次大仗失败之后,忧愤而死。关于这一仗,《三国演义》的记载基本与史实相同。“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孙权杀了关羽,刘备要为关羽报仇。“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孙权愿意讲和,刘备坚决不同意。当时也有人劝解,但是刘备执意要打。最后的结果东吴陆逊“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这个是史书的记载,跟《三国演义》中间写的故事基本是相符的,打仗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关羽报仇,战事的结果是被陆逊打败。
我们看一看夷陵之战的战事图。西蜀在上游,刘备从上游东下攻打东吴,屯兵长江两岸。东吴组织兵力进行抵抗。刘备被东吴打得大败,往西逃走了。这一战事,小说也是以史实为依据的。
上面的这些例子,说明小说家写刘备的故事不少是有史料依据的。
第二个原因,民间传说。从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大量的三国故事流传,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宋代有一种说话艺术,说话艺人在瓦舍勾栏里面表演,其中重要的题材就是“说三分”,“说三分”就是讲三国故事。在北宋时期所讲的三国故事就已经有一种尊刘贬曹的倾向。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在他的笔记《东坡志林》中曾经记载这样一件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说小男孩在家里调皮,大人就给点儿零花钱,让他去听艺人讲故事。小孩儿听艺人讲三国故事,听说刘备打败仗,小孩就皱着眉头哭起来,听说曹操打败仗就特别高兴。为什么小孩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显然是因为艺人所说的刘备是一个好人,是一个仁慈的人,好人吃了败仗,小孩不高兴,才哭。而曹操是一个坏人,坏人吃了败仗,小孩非常高兴。艺人讲的故事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倾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倾向,小孩才会有听后的反应。所以通过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来民间讲述的三国故事就已经有了尊刘贬曹的倾向。
宋元时期流传的“说三分”的故事,到了元代有书坊把它整理、刊刻出来,就是《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讲史的话本,根据民间艺人讲述故事所记录整理的案头读物。《三国志》中间的很多零散的人物和事件,到了《三国志平话》中间,已经连缀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长篇讲史了。
另外一点,《三国志平话》把相当多的史实进行了演绎,进行了虚构。已经不是史书记载的样子。所以《三国志平话》对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虽然叫《三国志演义》,实际上对说话艺术,对讲史话本也有很多的接受。
比方说桃园结义的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间已经写到了,说刘关张在一起喝酒谈话,非常投机。于是,张飞就请这两位到家里,说:“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桃园结义的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间基本成形,他们的誓词,他们的斩牛杀马来祭天地,他们结拜为兄弟。这和《三国演义》的故事已经大体相同,不只是说“恩若兄弟”,而是真正的结拜兄弟了。
还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间也已经基本形成了,也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就引三千人马同两位兄弟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不过不同的地方在于:刘备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本来在家,但是不愿意见刘备,而是叫他的书童对刘备说,说:“俺师父从昨日去江下,有八俊饮会也。”第二次去的时候,诸葛亮真的是游山玩水去了,不在家。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在家里看书,刘备去拜见,而且还有张飞发怒的情节。这些故事应该说和《三国演义》所写的情节已经非常接近。
而且,《三国志平话》作为讲史话本,实际上比艺人在瓦肆勾栏里讲的故事简单,经过书坊主的修改,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完完整整把艺人讲的故事全部记录下来,如果考虑了这个因素的话,当时民间所讲的故事要比《三国志平话》所记录的故事更加丰富和细腻。
第三个原因就是作家的思想。《三国演义》明显有尊刘贬曹的倾向,这种尊刘贬曹也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安排上看出来。三个政治集团曹魏、东吴、西蜀,是把西蜀和曹魏作为对立面来安排的,而把东吴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小说开篇就是写刘、关、张的结义,蜀汉集团的重要人物,中心人物率先出场。
从篇幅安排也可以看得出来,小说从桃园结义写到晋取代魏,按照史实考察应该是97年的历史,小说写刘关张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蜀汉集团的最重要的人物去世,一共是51年的时间跨度。这51年作家用了用了104回的篇幅,几乎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后面的故事,就是诸葛亮死后的事,应该还有46年,和前面的时间跨度相差无几,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场。也就是说,作家明显是要以蜀汉集团的中心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作为他的主要描写对象,其他人物都处于次要位置。蜀汉集团这些人物中间,刘备又是其中的领袖人物,他最后当了皇帝。
另外,我们从小说中对人物的评价也可以看得出来。第一回刘备出场的时候有一段介绍:“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说刘备算是一个英雄)。说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这个宽和也是一个正面评价),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这也是一个正面评价),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再写他的长相,写他的出生,最后又介绍说:“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说他是非常孝顺。从刘备的出场可以看到,作家的赞美之词比较多。
我们把它与曹操的评价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曹操出场的时候说:“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这个肯定不是一个正面评价。还说曹操“游荡无度”,而且从小又非常狡诈,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曹操小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叔叔看到曹操调皮就会告诉曹操的父亲,曹操的父亲知道之后就要打曹操。曹操非常苦恼,于是乎他就用了一计,看到叔叔过来,他就装病,倒在地上打滚。叔叔看到之后非常着急,赶紧去告诉曹操的父亲,说你儿子病了。等他的父亲来的时候,曹操已经起来,没事人一般,其实本来就没事,然后他父亲问他:“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曹操说:“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什么意思呢?他说我本来没这个病,叔叔对我不好,经常告谎状。他这样说,目的是让他叔叔以后不敢管他,让他的父亲不再相信他叔叔的告状,他免受皮肉之苦。所以曹操从小就狡诈,狡诈一生,就是这么评价曹操的。
还有这么一个评价,许邵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听说之后非常高兴,“治世之能臣”应该是正面的;“乱世之奸雄”是负面的。曹操听了之后不仅不责怪,反而高兴。当时曹操正好是身处乱世,也就是说曹操就是一个奸雄。我们从作家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就可以看得出来,作家带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小说家用了大量的情节,通过小说中人物之口对刘备进行赞美。比方说诸葛亮到东吴这样赞美刘备,说他大仁大义,是盖世英才。
而且为了凸现刘备受百姓的爱戴,在小说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刘备行小路到许都的时候,路中绝粮,没有吃的,往村中求食。村里的人纷纷给刘备吃饭,投宿到猎户刘安家,刘安想去打一些野味给刘备吃。结果没有打到,于是乎他干了件骇人的事情,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把妻子胳膊上的肉割下来,烧了给刘备吃,还骗刘备说是狼肉。第二天刘备看刘安的妻子死了,而且胳膊上的肉被剔了,才知道吃的是人肉。
这个故事写得非常恶心,但作家的用意就是表现百姓对刘备是何等的爱戴。这也可见出作家的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