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后谈一谈《三国演义》改写刘备的得失。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三国志平话》、杂剧、传说等大量前人作品基础上把刘备写成宽厚仁慈、爱民如子、思贤若渴、礼贤下士,有诸多很好品行的明君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反映了作家的一种政治理想,也能够体现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因为当时那种时代,不管文人也好,百姓也好,他们不可能超越历史,他们就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皇帝,就像刘备那样,那样爱民,那样仁慈,那样重视贤能,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富足、安康的日子,这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的一个很朴素的愿望。小说写刘备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署名李贽所写的《三国志叙》——这应该不是李贽本人写的,可能是一个托名。他评价《三国演义》说:“外传多矣,人独爱《三国》者何?”历史小说非常多,为什么大家喜欢看《三国演义》呢?“意昭烈帝崛起孤穷,能以信义结民,延揽天下第一流,托以鱼水,卒能维鼎西隅,少留炎汉之祚,殊足鬯快人意。”说老百姓喜欢读《三国》,就是因为刘备在西南一隅,结信于民,举贤授能,能够延续汉祚,这非常畅快人意。大家看了觉得很高兴。从他所分析的读者的心理,说明作家的创作意图,至少是部分实现了。
我们从文学形象角度来看,实际上有它的不足,这种不足,鲁迅曾经说过,《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国演义》为了写刘备的仁慈宽厚,过分渲染,以至于写的刘备不像是仁慈,而像是虚伪。不是说《三国演义》写了刘备虚伪,而是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仁慈写得不真实。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这篇演讲稿中说得更清楚,他说《三国演义》“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有缺点的,人都是有不足的。如果你把一个人写得完美无缺,你把一个皇帝写得样样都好,那就不真实了。鲁迅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实际上包括诸葛亮,在写法上都是存在问题的。这种写法是中国早期章回小说的普遍的做法,《三国演义》又是最有代表性的,即把人物的善恶绝对化,恶人就坏透顶,好人就没有一点坏处。
小说家、戏剧家李渔写过一本《闲情偶寄》,他谈到戏曲创作的经验:“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其余表忠表节,与种种劝人为善之剧,率同于此。”就是说古代的戏剧家,古代的小说家写人,不管是写忠臣、写孝子、写义父、写节妇,还是写恶人、写奸臣,你要把这个人写好,写得有代表性,那么你就把这一类人所有的特点都集中在他身上,把他写成这一类人中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那你就写好了。这有李渔自己的创作经验在里面。《三国演义》的创作也是采取了这种方法,用文学理论界的说法就是所谓的扁平人物或者类型化的人物。
我们看,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的时候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他认为《三国演义》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诸葛亮、关羽、曹操,他称作三奇或者三绝,毛宗岗也认为刘备不是一个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就从他所说的三奇来看,《三国演义》是怎么写的呢?写贤相诸葛亮:“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贤相的典型来刻画的,贤相的典型是集中古代众多贤相的共同特点。包括伊尹,包括吕尚,也包括管仲、乐毅。诸葛亮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写奸雄曹操也是:“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侂胄虽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也就是说,曹操这么一个奸雄,他集中了包括王敦、桓温、李林甫、韩侂胄、王莽、刘裕等众多奸雄的特点,使他成了这么一个典型。小说这种绝对化的手法也在刘备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小说家也是把众多的人物的特点集中在了刘备的身上。
那么为什么写曹操,写诸葛亮,写关羽都能写得比较成功,而写刘备却写得不成功呢?夏曾佑曾经在《小说原理》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写小人易,写君子难。人之用意,必就己所住之本位以为推,人多中材,仰而测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行,俯而察之,以烛小人,未有不见小人之肺腑也。”也就是说,作家和读者都是中材之人,你看小人,可以把小人的缺陷看得比较清楚,但是要看君子,你不一定把君子看得很清楚。所以写君子不好写,写小人好写,所以奸雄曹操好写,刘备这种明君就不好写。
都是写正面人物,诸葛亮、关羽为什么写得比刘备好呢?历史上贤相众多、名将林立,但是明君很少,尤其是仁慈的明君,仁慈的开国皇帝更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看秦始皇、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历史上都是精明能干的开国皇帝,哪一个是道德完善的明君?秦始皇苛政虐民,焚书坑儒,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汉高祖慢而辱人、大杀功臣,在司马迁的笔下近乎流氓无赖。还有唐高祖控制朝廷,废帝自立,比曹操有过之而不及——曹操毕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候,他是取而代之。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抢夺后周的政权。你要想当皇帝,你就不能仁慈,你要讲仁义就当不了皇帝,这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历史上没有刘备这样的明君,作家却想写出这么一个明君出来。所以他很难写成功。这恐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家就是凭自己的想象,虚构出这么一个刘备,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改写,给人一种不真实的一种感觉。
*本文据傅承洲先生在首都图书馆的讲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