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神话是《红楼梦》的原型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286616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玉石神话是《红楼梦》的原型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286616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国学堂

玉石神话是《红楼梦》的原型

2019-04-28 09:08 | 来源: 吉林日报

  《红楼梦》的故事是以下面的神话开始的: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方见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一块未用,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有些红学家把《红楼梦》的开头说成是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始的,这是不正确的。《红楼梦》的开头虽然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但是,“女娲补天”神话在这里是不具有独立意义的,它已经被结构到一个新的神话故事之中。这个新的神话讲的是“通灵宝玉”的来历:是由女娲炼石补天所遗之石变幻而成的。紧接着“通灵宝玉”的来历,下面又讲述了“通灵宝玉”的去向:由一僧一道携它到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一遭。然后在甄士隐的梦中又表现了女娲炼石补天未用的那块石头,来到警幻仙子处,警幻仙子留他在赤霞宫中,取名为神瑛侍者。就是这个神瑛侍者后来转世投胎成为贾宝玉,出生的时候嘴里衔了那块“通灵宝玉”。从这个“通灵宝玉”和贾宝玉的来历与去向的角度看,女娲补天神话的引用,并不在于表现女娲补天的故事,而在于表现“通灵宝玉”的来历。在曹雪芹的重新结构中,“女娲补天”神话已经转换为玉石转世神话故事。

  但是,“女娲补天”神话的意义在其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透露了玉石神话的文化大传统。叶舒宪在其新著《玉石神话与华夏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书中,曾经揭示出女娲炼石补天神话信仰文化大传统:“以女娲炼石补天为例,这是小传统讲述的流行神话,可谓家喻户晓,可是后人所熟知的神话情节却遮蔽了炼石补天观念的古老信仰渊源:史前先民将苍天之体想象为玉石打造,所以天的裂口要用‘五色石’去弥补,之所以用‘五色石’,是因为它隐喻了万般吉祥的玉石。由此看来,这种文化特色鲜明的玉石神话观由来已久。”玉石神话信仰在中国有近万年的历史(在吉林省白城双塔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玉器)。人们崇拜玉石,因为玉石有一种坚硬、持久和永恒的特质,可以象征人们对神的信仰与崇拜。因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玉石是可以“通灵”的,“灵”就是神,“通灵”就是“通神”。这种玉石“通神”成为一种神话信仰,一直从遥远的远古延续到当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正是以这种玉石神话为原型的。《红楼梦》一开篇讲的就是玉石神话,《红楼梦》是以玉石神话为原型来讲述它的“石头记”故事的。

  我们认为《红楼梦》是以玉石神话为原型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红楼梦》一开始就把结局给写了出来。那个结局就是贾宝玉重返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重新成为那块石头。这是由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见的(第一回)。一般创作都回避在作品的开头就把故事的结局表现出来,但是,曹雪芹却偏偏这样设计他的小说。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表现玉石神话原型大框架的需要。《红楼梦》的开头,写的是女娲补天所遗之石幻化为“通灵宝玉”,这个通灵宝玉又随着贾宝玉的转世投胎而进入世俗世界的故事。而这个转世投胎的贾宝玉前身,又是那块女娲补天所弃之石转换的神瑛侍者。从开头叙述的故事来看,它叙述了通灵宝玉的来历和去向,也叙述了贾宝玉的来历和去向,而结局的预先交代,是贾宝玉重返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重新成为那块石头。如果把开头与结局结构在一起来看,那正是一个通灵宝玉和贾宝玉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出发,进入现实世界,经历了世俗生活之后,又重返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故事。

  正是从这种贾宝玉的来历、去向和重返大荒山的整体结构来看,我们认为,在小说的一开头就事先交代小说的结局,是曹雪芹的有意为之,并且是匠心之所在。而且我们许许多多的读者还会朦朦胧胧地感到,后面贾宝玉整个人生故事的详细叙述,或者说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具体描写,正是对开头这个大框架结构的重复性展开。参照后面贾宝玉的现实故事,就会发现,贾宝玉的实际人生道路与这个开头和结局交代的框架是对应的。这是一个玉石神话原型的表现,而整部《红楼梦》故事的讲述都是对这个玉石神话原型的重复性展开与延伸。因而,我们说《红楼梦》是以玉石神话为原型的。

  以玉石神话为原型,给《红楼梦》带来两大方面的意义。一是“宝玉”“通灵”的象征意义。“通灵宝玉”有三大功能: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三大功能象征的是“通灵宝玉”通神。马道婆魇魔法,使贾宝玉和王熙凤疯癫,是那和尚将“通灵宝玉”擎在掌上念诵了一通,制服了邪祟;“通灵宝玉”丢失,贾宝玉失魂落魄,正在走向死亡的关头,和尚来送玉才使贾宝玉死而复生。但最重要的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贾宝玉梦见了警幻仙姑女神,在太虚境中看见了“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和“薄命司”,在“薄命司”中看见了表现他家上中下三等女子终身册籍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又在“薄命司”后面饮了“群芳髓”,品了“千红一窟”,喝了“万艳同杯”,还看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之所以梦见了女神和太虚幻境中的一切,那是因为贾宝玉有一块“通灵宝玉”的原因。贾宝玉第二次梦见太虚幻境,也是因为他“通灵宝玉”失而复得。因为“宝玉”的“通灵”,才看见了女神的“显灵”。这种“通灵”与“显灵”是曹雪芹的象征方式。其实质是要通过贾宝玉的梦把他家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写出来,把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出来,把他家族的悲剧命运写出来。女神“显灵”所显示的是悲剧命运的原型模式。曹雪芹是以“通灵”的方式写出了悲剧命运的先例和范型。他是以写出历史先例和范型来暗喻未来悲剧命运的。

  玉石神话的第二种意义是,一块顽石变成的人进入世俗生活之后经历的种种繁华和种种痛苦。顽石幻化为贾宝玉进入凡间,仍然是象征的。顽石是人的初始状态的象征,它是纯净的、率真的、美好的,但是进入世俗生活之后,所有的人都把那块石头当作“宝玉”,它透视出现实社会的价值标准,不是看人性的实现而是看社会身份。贾宝玉和林黛玉“木石前盟”的爱情被“金玉良缘”的婚姻给毁灭了,一个一个美丽的青春少女,死的死,走的走,伤的伤,象征美好家园的“大观园”毁灭了。在那个世俗的世界中,真毁灭了,善毁灭了,美毁灭了,爱毁灭了,属于人性的所有一切都毁灭了。那块顽石转换为贾宝玉来到那个世俗世界的意义在于,只有甄宝玉那样的人能够在那样的世界中生存。贾宝玉是由女娲补天所炼的石头变的,因而,他具有石性和神性,他就只得重回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了。曹雪芹为他的故事曾经取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石头记》。《石头记》的书名之所以是一个好书名,就在于它表现了玉石神话原型的意义。玉石神话是一个大悲剧,但是它的意义是对石性与神性即美好人性的呼唤,而不是使人们陷入没有任何希望的绝望之中。神话学家坎贝尔指出:“当今社会问题之一是,人们对心灵的内涵并不熟悉,反而只对每天、每小时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曹雪芹通过玉石神话原型讲述的“石头记”故事,所表现的正是这个主题。(杨朴)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