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边塞诗人王翰所作的这首《凉州词》,被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而“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更犹如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场酒香四溢的盛宴。
王翰的重点自然不在葡萄酒,而意在说明边塞生活的残酷。然而,我们却能感受到唐人对葡萄酒的喜爱。说到葡萄酒,就不能不提到其酿造原料——葡萄。
初唐曾是稀罕物
中国人很早便发现了葡萄,《诗经·王风》中有一篇《葛藟》,所谓葛藟,实际上就是一种野葡萄。
现代人所熟知的欧亚种葡萄原产于西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将葡萄种子带回了中原。汉语中的“葡萄”一词便来自于古波斯语的音译,而古人在书面语言中则将葡萄称为“蒲萄”“蒲陶”“蒲桃”等。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里便提到了大宛盛产“蒲陶酒”。可见,人们很早便知道葡萄能酿好酒。
中原地区的古人刚开始种植葡萄时,由于经验不足等因素,产量并不高,加上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葡萄种植业发展得并不好。直到唐朝初期,来自西方的葡萄在中原还是一种皇室特供的水果,绝对属于稀罕物。
《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有一次请客吃饭,宴席上有葡萄,其他人吃得欢快,但是宰相陈叔达却要将葡萄打包带走。李渊很奇怪,询问原因,陈叔达回答说,因为母亲生病,有口干症状,常常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所以他才舍不得吃,要带回去给母亲吃。陈叔达的孝心令人感动,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连宰相都难以弄到葡萄,可见初唐时葡萄有多珍贵。
不过,葡萄紧缺的状况没有持续多久,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迅速提升。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的军队平定了高昌国,设立了西州(今吐鲁番市)。于是,葡萄和葡萄酒就成为了西州的贡品。但是,仅仅西州一地的葡萄还远远满足不了唐朝人的需求,于是,唐太宗时代,中原开始大力引进葡萄,后来的诗人刘禹锡就曾在诗中说:“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随着西域葡萄的引进,唐朝的葡萄也开始普及。唐朝大臣沈佺期曾在诗中感慨道:“杨柳千条花欲绽,蒲萄百丈蔓初萦。”描绘了长安城里葡萄上架、蔓条初展的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李颀也曾赞叹:“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描绘了长安城里葡萄花开满架,壮观可人的景象。
进入唐朝中期,葡萄对于中原人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长安城里的葡萄也成为一项代表性风物,外地人到长安,一定会去看一看那里的葡萄!
中唐以后广栽培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引进的西域葡萄逐渐在中原范围内推广。其中,河东道(约相当于今山西省,并包含河北、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就是有名的葡萄种植区。
学者考证,到唐朝中期,葡萄种植区域已十分广泛,内地大部分区域都能见到葡萄的身影。盛唐诗人李白曾途经汉阳,离开的时候写道:“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可见当时南方的汉阳地区也已种植葡萄。
唐朝诗人对葡萄非常了解,中唐诗人刘禹锡曾经听闻河东人讲述葡萄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和技艺,专门写过一首《蒲桃歌》,描绘了葡萄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韩愈也曾写过一首《葡萄》,托物言志,通过描绘葡萄的生长之态,表达了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唐朝人喜欢葡萄,还把葡萄作为一种纹饰。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而葡萄纹在唐代铜镜上十分流行,人们常用葡萄和瑞兽搭配,葡萄那缠绕弯曲的藤蔓和饱满圆润的果实,给人们带来了千姿百态的美感。
渐渐的,唐朝的葡萄纹还演化出了独特的寓意。因为葡萄的枝蔓连绵不断,所以也就蕴含了生生不息、万寿无疆的美好祝愿,而且葡萄的果实很多,也与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相吻合。于是,人们还用葡萄纹来寄托多子多福的期盼。
在唐代,无论是在纺织物、金银器还是在壁画、陶瓷上,都能看到葡萄的身影。美丽的葡萄,映射出了唐朝文化开放包容的灿烂辉煌。
葡萄美酒入唐诗
有了葡萄之后,怎么能少得了葡萄酒?唐朝的葡萄酒起初在边塞地区最为常见,论功行赏、犒劳将士,首选的便是葡萄酒。因此,唐朝的边塞诗中才会经常出现葡萄酒的身影。
随着内地葡萄种植越来越广泛,人们开始引进西域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就曾经亲自参与葡萄酒酿制,酿出来的酒“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有统治者的亲身示范,来自西域的葡萄酒酿制工艺便在中原流传开来。
畅饮葡萄美酒,怎能不作诗助兴?于是,许多唐朝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葡萄酒的身影。比如写下《凉州词》的诗人王翰,还专门写过一首《葡萄酒》:“揉碎含霜黑水晶,春波滟滟煖霞生。甘浆细挹红泉溜,浅沫轻浮绛雪明……”在诗人眼中,葡萄酒的模样,就像春水在霞光中的滟滟轻波,温暖明艳……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他品尝过葡萄酒后念念不忘。他曾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意思是说,遥看汉水像鸭头一样碧绿,就像刚酿好未经过滤的葡萄酒一般。而在《对酒》中,李白又说:“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金叵罗”是一种金制酒器,十分珍贵,将葡萄美酒和金叵罗放在一起,则衬托出了葡萄酒的名贵,也从侧面证明葡萄酒虽然受到唐朝人的欢迎,但或许仍属于贵族饮料。
白居易也喜欢喝葡萄酒,他曾经在诗中说:“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而且自注“葡萄酒出太原”。白居易所说的便是知名葡萄种植区河东道出产的葡萄酒,可谓当时的知名大品牌。《唐国史补》中列举了唐代的十几种名酒,其中就有“河东之乾和葡萄”。《新唐书》还提到,当时河东道太原府的土贡中就有葡萄酒。河东道的葡萄酒能和西州的葡萄酒一样成为朝廷贡品,可见其质量上乘。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朝人喜欢葡萄,但其中也有不一样的声音。
唐朝人喜欢将葡萄图案织在宫锦上,这样的宫锦自然十分珍贵。诗人岑参写过一首《胡歌》,说的是某蕃将生活作风不好,喝醉之后把带有葡萄图案的宫锦随意赏赐给舞女。可怜边关老将能征善战,年过七十还要无休止地统兵戍边。实际上,岑参写这首诗时已是安史之乱前夕。天宝年间,唐朝军队连年对外作战,边镇军队大规模扩充,大量内附的少数民族加入了唐朝的部队,统治者不加辨识予以接收,于是出现了很多骄奢淫逸的蕃将,岑参这首诗便是有感而发。次年,安史之乱爆发,那些珍贵的葡萄宫锦或许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中更是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诗中描写了边境肃穆凄凉的景象和恶劣的环境,派出去的部队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帝却不准,只能继续拼死作战。连年战争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李颀对唐玄宗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加以讽刺,认为将士们埋葬于荒野的尸骨,换来的只是供贵族享用的葡萄。或许,李颀也是喜欢葡萄的,但是他讨厌那永无休止的战争。
来源: 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