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纳凉 天然环保有情趣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61529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古人纳凉 天然环保有情趣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61529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国学堂

古人纳凉 天然环保有情趣

2022-08-10 09:08 | 来源: 天津日报

  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的7月16日入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高温季节就此开始。民间有“热在三伏”之说,夏阳酷暑,流金铄石,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消夏避暑呢?古人纳凉的方式可谓天然环保、情趣盎然。

  夏木阴阴正可人

  夏天烈日炎炎,如果能得到遮天蔽日的一片树阴真是乘凉的好去处。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夏天坐在板凳上,躲在树阴下读书,随着日光的移动,树阴自然也随之移动,魏收也就跟着树阴移动,由于读书精力集中,竟忘记了溽暑。而唐朝著名宰相姚崇的避暑方式则是穿着细葛布做的单衣,骑着小马,在树阴下漫游,优哉游哉,烦热全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末将领高骈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描写了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满目绿树浓阴,帘子随风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伴着阵阵凉风袭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是暑气蒸人的夏日,在树阴之下依然是悠闲与宁静,唐代诗人李频有“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的诗句;曾任唐玄宗侍卫的韦应物喜欢到山野的树林里乘凉,清风绿叶,月光清辉,天然氧吧,他在《精舍纳凉》中写道,“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北宋诗人秦观感觉在浓密葱绿的树阴下更让人凉爽可心,“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南宋诗人曾几喜欢一个人在绿阴如盖的山路上行走,四周杳无人踪,万籁俱寂,曲径通幽处传来的几声黄鹂鸣叫,更显山道空旷、幽静,闷热、烦躁顿时消失,令人凉爽、惬意。他写道:“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风定池莲自在香

  河岸、池塘边也是乘凉的好去处。炎炎夏日,热风经过河水的浸渗,再徐徐吹来,立即变得凉飕飕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隐居于老家襄阳。夏季,他常到襄阳郊外的岘山涧南园的南亭荷花池边纳凉,并约上同乡好友辛大在此抚琴饮酒。辛大仙逝后,孟浩然在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夜晚,独自一人在池边纳凉弹琴,却无知音喝彩,一阵阵的荷香飘来,竹子上的露水滴到池水中,发出清脆的声音,他不由追思故人,写下了《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朝的达官显贵们在私家花园的池塘边建有水亭以避暑,先将冷水贮在亭顶的水罐中,然后让水从亭子的顶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降温的效果。有一次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府邸的水亭避暑,碧波涟漪,翠竹、红莲环绕,凉爽的河风吹来,地上竹席也自然生凉,端起琥珀杯,饮着美酒,品尝着御厨做的佳肴和冰镇水果,真是奢侈和闲适。刘禹锡不由地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唐朝诗人陆希声也喜欢在水亭中纳凉,他写有《绿云亭》一诗描写了这一情景:“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

  北宋诗人秦观寻访到一个绝离烦热的避暑佳所,那就是位于画桥南畔绿柳成行的地方,他安上胡床,斜躺在上面,尽情领略纳凉的悠闲自在。船妹子的笛声在水面萦绕起伏,盛开的莲花在风中飘着幽香,沁人心脾。他不由地写下了《纳凉》一诗:“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但能心静即身凉

  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而心静又何尝容易?心静是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间尘世,能做到“心静自然凉”者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的夏季,酷暑难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到东都洛阳的寺庙拜访恒寂大师,禅房内恒寂大师安静自如地盘腿而坐。大汗淋漓的白居易惊讶地问道:“大师,此处好闷热,如何不换个地方纳凉?”恒寂大师淡然一笑,不以为然地说:“我感觉此地很凉快啊。”白居易听后,猛然醒悟,烈日炎炎,禅房也非凉爽之地,但是恒寂大师超脱尘世纷繁的干扰,心如止水,凉爽之意顿时而来。受到启发,白居易作了这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白居易在历经官场仕途的险恶沉浮和人生的曲折坎坷后,看破红尘,晚年欲弃官归隐,当被任命为同州刺史时,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时,勉强就任,但仍留在洛阳安享晚年。在封建社会官场上互相倾轧、你死我活的大环境下,白居易能够大彻大悟,真正做到“心静自然凉”。他在另一首《销暑》诗中,幽默调侃地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意思是只要你在院子里坐着,心无杂念,静下心来,你就会感觉窗子有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凉爽无比。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的这首《夏夜追凉》诗,描写了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的感悟。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然而夜晚还是那么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推开房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他来到婆娑的竹林中,站立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听着悦耳的虫吟,清辉孤影,夜深气清,凉意顿生,闷热暑气一扫而光。而这凉意并非夜风送爽,而是心静而致。

  北宋著名诗人、学者梅尧臣对心静自然凉又有另一番感受。他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道:“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尽管是热浪翻滚的中伏时节,清幽寂静的佛寺,没有俗世间杂念的羁绊,清谈高深的佛法玄理,时而有钟鼓琴瑟之声悠扬,凉爽气息迎面而来,何须酣饮避暑,在此品上一杯清茗就令人乐而忘返。

  王维出仕后,曾任太乐丞、右拾遗和监察御史,他在京城南面的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林木茂密,郁郁葱葱,湖泊碧波荡漾,溪流潺潺,馆舍、房屋散布其间,每到夏季,山风习习凉爽怡人。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在此度夏避暑,垂钓饮酒,谈论诗文,修身养性,过着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他在《纳凉》诗中有详细描述:“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如此雅致闲适的休闲纳凉方式,仿佛远离了喧嚣和浮躁,令人神清气爽,倍感清凉与宁静。(贾传静)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