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牡丹情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786609
白居易的牡丹情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78660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白居易的牡丹情

2023-10-27 14:46      来源: 长春日报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香气浓郁,素有“国色天香”“百花之王”的美称,被视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吟诵牡丹,并赋予它丰富的人格品质和文化意蕴。历代诗词名家,写牡丹花最多的应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绝对称得上牡丹的“超级粉丝”。

  白居易喜爱牡丹花到了极致,“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这是他在《牡丹》诗中极力赞颂的诗句。诗句浅显易懂,意思是绝色美女只有西施,百花之首当推牡丹,将牡丹比喻成姿容绝代的西施,言外之意只有西施才可以与牡丹花相媲美。

  《惜牡丹花》最能体现白居易对牡丹的喜爱之情。这首诗独辟蹊径,以两枝衰败的红牡丹来衬托诗人惆怅的心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理。他咏诵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历代咏落花诗句,大多是花朵凋零后的伤春惜花之词。但是,白居易的这首诗却一反常规,花尚在枝头便想到凋零之时,通过把火照花,表现出诗人怜爱牡丹的深情,其中也包含了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慨叹。

  在唐代,赏牡丹是朝野流行的时尚,民间传统的花市、花会、花宴、花舞,几乎都与赏牡丹有关。白居易的《买花》诗,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牡丹盛开时节万人空巷、相携往观的盛景:“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牡丹盛开时节,人们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春欲暮”之时,农村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牡丹花市的盛况,也揭示了当时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生活。诗中最后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更是揭露矛盾、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牡丹芳》的乐府诗作,以文采艳丽的笔法极力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在诗人眼中,与牡丹花相比,芙蓉、芍药都成了寻常之花;“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的妖艳吸引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他们衣着华丽,乘坐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一个“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族倾家出动观赏牡丹的情景;一个“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诗歌最后笔锋一转,希望牡丹花不要如此艳丽,好让上层统治者投入更多时间精力来关注农桑问题和民间疾苦。

  读这些诗句,我们不难发现,白居易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而是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白居易不仅写了很多牡丹诗,而且还喜欢种牡丹。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刚一上任就遍寻牡丹。第二年,他听说开元寺有牡丹,喜出望外,立即带人前去观赏。他见到寺中的牡丹开得非常好,就买了几棵,栽在自己的居所“虚白堂”前,还写下了一首《移牡丹栽》。

  白居易喜爱洛阳,更迷恋洛阳牡丹。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他才频频眷顾甚至最终归隐于洛阳吧!(聂难)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