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边,又称柳墙或条子边,是清王朝入关后在东北修筑的与战略防御、军事部署紧密联系的一道边墙,也是一种适合东北地区的类似长城的防御体系工程,后期成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国语骑射之风的绿色禁界线。柳条边的满语读作“毕勒根”,杨宾在《柳边纪略》中所称的“毕勒亨”,即指吉林地区的柳条边。由于其规模宏伟、线路绵长,沿线绿柳成荫,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北大地,故人们又把柳条边称为绿色千里长城。
一
柳条边始筑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43年。柳条边的修建形态大体上应该是插柳为边,先在沿线挖掘出深8尺、上宽8尺、底宽5尺,横断面为倒梯形的边壕,将所掘之土置于边壕内侧,将其堆成高、宽各3尺的土筑边墙,边墙上面每隔5尺插柳条3株,柳条粗4寸、高6尺、埋入土内2尺、外余4尺。各柳条之间用绳索连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不过,柳条边并不是完全连贯的,在经过高山时,往往掘土垒石,或借助山险不加修筑。插柳结绳,筑起一道内墙外壕,墙壕相依的边墙,而且柳条边墙修墙之前挖壕,既减少了施工填料(将掘的土填入墙身)又增加了墙身的高度,可谓“一举二得”。这些在国内古代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吉林省境内柳条新边分布示意图
柳条边并非同一时期修建的统一工程,而是分为两条“老边”和一条“新边”分段建设,三条边墙呈“人”字形布设,其交汇处在位于今辽宁省开原市城东镇杨堡村,距老边威远堡边门16公里。一条老边从杨堡村向东南经新宾、凤城抵达丹东大东沟海边;另一条老边从杨堡村向西南经彰武、清河门直达山海关。新边是从杨堡村起始经过昌图县进入吉林省境内,先后经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梨树县南部、公主岭市南部、伊通满族自治县北部,横穿长春市区和九台区全境,进入舒兰市境内,过松花江截止于法特镇东的亮子山。老边即“盛京边墙”,全长950公里。自清太宗崇德三年(1638年)开始修筑,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筑成。康熙九年(1670年)至二十年(1681年),又修筑了“新边”,即“吉林边墙”,全长343公里。由于杨堡村位置在吉辽两省交界处附近,所以新边的绝大部分,基本上都在吉林省境内。
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上二台村柳条新边遗迹
二
两条老边和一条新边,将昔日的东北大地大体隔成了三大部分:两条老边以内的区域被称作“边里”,老边以外的区域统称为“边外”;新边由于是西南——东北走向,所以又将边外的区域分成了“东边外”和“西边外”。这些地理概念在史地研究中很有用,后人著书写文章乃至口语会话时,也经常使用这几个概念,如把吉林省东部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长白山区统称为“东边道”;将西部松辽平原上居住的蒙古族居民,统称为“西边外蒙古”等等。当时老边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对大清后方东南部朝鲜和西部蒙古的军事防范,确保京师至盛京的辽西走廊安全;而修筑新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清代京师至吉林乌拉的大驿路,保护清军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的后方补给线,传递重要军事、政治信息,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内部之间的有效联系,同时加强保障控驭蒙古的战略地位。在修筑新边的当时,康熙皇帝就有“插柳为边,以界蒙古”的说法。
这条新边从自然地理上看,基本是沿着吉林省中部大黑山脉的北缘布设的,是中西部松辽平原区与中东部山区、半山区的交界线,这也是当时蒙古族、满族居民传统居住区的天然分界线。这样的分布特征,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山脉的屏障作用,减少工程量。另外,柳条边多从河流支流或上游穿越,这样做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而新边止于松花江上游,更有利于借助松花江这一天然屏障,来延伸吉林与蒙古的界限。
三
为了更好地掌握柳条新边内外的管理权,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于吉林新边,设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赫尔苏、伊屯、巴彦鄂佛罗四边门,边门统属于宁古塔(吉林)将军,并移驻防满洲兵驻扎。各门均设有防御、笔帖式、满洲领催各1员,骁骑各19名,掌管边门开关、稽查出入人等。
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大洼子村柳条新边遗迹
布尔图库苏巴尔汗门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内,民间俗称半拉山门。苏巴尔汗是满语“塔”的意思,因边门东南有座塔山而得名,乾隆时省略苏巴尔汗简称布尔图库。布尔图库边门衙门旧址今尚存,为吉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赫尔苏边门在梨树县孟家岭镇赫尔苏满族村西北。赫尔苏又称黑尔苏、克尔素、克勒苏等。此门设于狭隘之山间,仅可通过一辆大车之宽,为当年进入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的必经之路。伊屯边门即伊通边门,当年位于今长春市南20公里的伊通河西岸,今乐山镇同永春镇交界处以东新立城水库水下。这里历史上曾为伊通满族自治县辖区。伊通满族自治县得名于伊通河,伊通又称伊敦、一秃、伊屯,均系满语“沙鸡”之意,因源头盛产沙鸡而得名。
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腰屯柳条新边遗迹
巴彦鄂佛罗边门,即法特哈边门,位于舒兰市西北法特镇,地处舒兰、榆树、九台、德惠四市交界处。巴彦鄂佛罗是满语,巴彦是富的意思,鄂佛罗是山嘴,是说山嘴林木茂盛,也是以山得名,但未被后人习用。法特哈又称发忒哈,是满语鸟爪兽迹的意思。
赫尔苏、伊通、法特哈三座边门的遗址,今地面上均已无存。
四
为了加强柳条边的管理,清廷沿着吉林省境内柳条新边的走向,除了线上设有的4个边门以外,还在各个边门之间另设有28个边台。这个边台并不是历史上的“墩台”或是烽火台,而是沿柳条边边墙附近驻地设置的守边人的聚居处。与柳条边边门的职官设置不同,每个边台设千总3至4员,台丁15至30名。台丁几乎都是由汉人加入旗籍后充当,俗称“边台人”。《奉天通志》载:“台丁、站丁之南人,系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部,拨往边台、驿站,充当苦役。” 边台人在边台附近耕种可以不收租税,平时负责看守、瞭望及对边墙进行维护等。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巡视边门看顾不到的中间边墙是否有人私越穿边,同时也要在春、秋二季节检查柳条边的状态。边墙如有截断损坏之处,他们需要拴好各段松垮下来的绳子与柳条。而对于有些风吹雨淋后坍毁了的边外土壕,也要再次挖掘成合适的深度。
九台区苇子沟街道八台村柳条新边遗迹
新边从北数的第一个边台是在吉林市舒兰市法特镇东6公里处的边头(今头台村),法特哈门是第二个边台,过松花江后在长春市九台区境内有三台(上河湾镇三台村)、四台(上河湾镇四台村)、五台(上河湾镇五台村)、六台(城子街街道六台村)、七台(城子街街道七台村)、八台(苇子沟街道八台村)、九台(今九台市区)、饮马河台(东湖街道荆家村饮马河台屯)。九台区政府驻地就因位于新边北数第九边台而得名。其中八台村、古榆树村段柳条新边遗迹保存较好。长春市城区的柳条新边因城市建设扩张,所有遗址遗迹大多无存。
长春市城区柳条边起自饮马河边台,经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到二台边台(长春市九台区东湖街道五一村二台屯)、后台(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香水村后台屯),小河台(长春市南关区净月街道小河台村)、新立城镇靠边孙、东边王两屯到邢家台,再向南就进入了今新立城水库西南方的伊通边门。
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满族镇柳条新边遗迹
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柳条新边主要分布在景台镇、黄岭子镇一线,其中保家村、杨家村高家屯北、和平村梨树沟子三段地表遗存保存较好。边台有孙家台、景家台、五台子、十三家子边台,公主岭市境内二十家子边台。
梨树县境内的柳条边,起自孟家岭镇的赫尔苏边门,经四台子边台、上三台边台,再到四平市铁东区的下三台边台,抵达山门镇的布尔图库边门后,继续向西南延伸,最后到达上二台边台后从山门河支流牤牛河完全进入辽宁省昌图县境内。沿途边墙边壕遗迹时隐时现,连绵不断。
五
在柳条边上,除设边门、边台外,还设有一种辅助性的军事设施——“卡伦”。卡伦亦作卡路,为满语karun的音译,“哨所”之意。今九台市还有一个卡伦镇,公主岭市有一条卡伦河,就是当年卡伦的地名遗存。卡伦分为内外两种,在吉林设置的是内地卡伦。内地卡伦又分两种,一种是常年驻兵的常设卡伦,另一种是在采集与狩猎的季节设立的添设卡伦。卡伦的具体职能是“各驻隘要,以杜飞飓人参,并查偷打牲畜、私占禁山、流民等事”。设置卡伦从康熙后期开始,雍正时期有所调整,乾隆时期大量添设,而且多在吉林将军管辖区内,构成了密集的卡伦网。据《吉林外记》记载,吉林通省共有常设卡伦和季节性卡伦105个。
清廷对柳条边的建设和管理极为重视,康熙和乾隆在“巡行塞北,经理军务”时,都曾亲自到吉林省境内的柳条新边来巡察,并均曾驻跸于伊通边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第二次东巡,康熙曾驻跸伊通县伊巴丹(今伊丹镇),当时柳条新边刚刚修筑完成。康熙途经柳条边时,诗兴大发,曾写下一首《柳条边望月》诗:
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
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巡幸东北,过柳条边诗兴大发,作《柳条边》诗一首:
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
不关阨塞守藩篱,更匪春筑劳民惫。
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援因以限人过,
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
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
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
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
麇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
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
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
结语
柳条新边的修筑至今已有343年了。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当年的边门、边台早已坍塌,茂柳密林更是荡然无存,仅留下些许积淀着久远岁月印痕的断断续续的墙体与沟壕,尚能反映出其曾经的威严与壮阔。柳条新边曾作为吉林省文化走廊的标志,蜿蜒于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交会处,不仅给我们展现出了一种原汁原味、苍凉缺憾的美,更让人感触到一种古风古韵、沧桑幽远的历史感。柳条新边,不仅见证过大清王朝的兴衰历史,也见证过吉林先民闯入松辽大平原开发黑土地的苦难和艰辛。它清晰着历史,诠释着当代,并把自身的存在由物质文明成功地转型成为精神文明,构成了现在的一种民族融合、融洽的气象。
作者:隽成军
(四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级研究馆员、吉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