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风华!揭秘吉林省博物院藏烟具文物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5889
指间风华!揭秘吉林省博物院藏烟具文物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588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指间风华!揭秘吉林省博物院藏烟具文物

2024-05-07 10:32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如今

较常见的社交礼仪是握手礼

拱手礼、作揖、鞠躬礼等见面礼节

在中国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然而

有一种社交礼仪叫

互换鼻烟壶

大家是否听过?

  近日,吉林省博物院举办了“指间风华——吉林省博物院藏烟具展”。本次展览分四部分,介绍了旱烟与旱烟杆、鼻烟与鼻烟壶、水烟与水烟壶、卷烟与卷烟具,共展出文物160件套。通过每种烟草制品及其对应的烟具、火具来反映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工艺美术和民俗风情等。因为伴随烟草的传入,中国产生了烟草种植、加工、销售、运输、烟具制造等行业,进而与当时的经济、工艺、文化、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等产生了密切关联。

  “异种来西域,流传入汉家。醉人无藉酒,款客未输茶。”

  这首诗形容的正是烟草。烟草是舶来品,原产于美洲大陆,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传入中国。作为舶来品的烟草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而与之伴生的烟具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精湛工艺及审美情趣。

各种烟具的流行

  烟草在中国的种植和吸用始于明末,贯穿于清代,并延续至今。

  烟草进入中国后,以旱烟、鼻烟、水烟、卷烟等形式在不同时期掀起了不同的吸用风潮。17至19世纪的300年里,人们吸食烟草的主要方式是抽旱烟,其次是闻鼻烟和抽水烟,进入20世纪以后,吸食卷烟逐步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吸烟方式。此外,抽雪茄和烟斗也曾短暂流行,但受众较少。不同的烟草吸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吸烟工具,主要包括旱烟具、鼻烟具、水烟具、卷烟具及各种火具。

  旱烟及旱烟具

  旱烟是所有烟草制品中出现最早、吸食时间最长的,清代烟草制品中约有3/4为旱烟,其余为水烟、鼻烟等。旱烟由红花晾晒烟制成。晾晒烟是将成熟之后采摘下来的烟叶置于阴凉通风的场所晾干或摊开在太阳下晒干。最初,人们吸食旱烟是将干烟叶揉碎直接吸用,后来又将成熟的烟叶加工成烟丝。可见,随着烟草的传入与发展,中国渐渐有了烟草种植业和烟叶加工业。清中叶以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集中的产烟区和著名的产品,如东北关东烟、山东济宁烟、江西蒲城烟等,皆为旱烟中的佳品。

  北方人最钟情于关东烟,而关东烟的主要产区正好在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据成书于1827年的《吉林外记》载:“烟,东北三省俱产,惟吉林产者极佳。名色不一……独汤头沟有地四、五垧,所生烟叶只有一掌,与别处所产不同,味浓而厚,清香入鼻,人多争买。”而且吉林所产烟叶“性辛烈,吸时喉管受刺激,痰唾分泌顿增,妇女酷嗜之”。“汤头沟”是现在的蛟河市漂河镇塔头沟屯。蛟河烟被吸烟者誉为“关东烟”,1861年受到咸丰皇帝嘉封,成为向皇室纳贡的珍品。

  使用旱烟杆吸旱烟是最早兴起的吸烟方式,到清代中叶,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农工商贾,“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相较于其他烟草吸食方式,抽旱烟更受劳动者欢迎,更具中国乡土特色。

  旱烟具主要包括旱烟杆、烟荷包和火镰。旱烟杆,又叫旱烟筒,北方多叫旱烟袋,中间是烟杆,两端分别装烟锅和烟嘴。旱烟杆有长有短,以短为佳。烟荷包平时多系于腰间或吊在烟杆上。有些地区会将烟荷包作为男女定情信物。

旱烟具示意图.png

旱烟具示意图

  乾隆时的大学士纪晓岚极其爱抽旱烟,并自诩为“钦赐翰林院吃烟”。据载,某天,纪晓岚正在抽烟,忽然皇帝来了,纪晓岚急忙将烟袋杆藏到靴子里。过了很久,大家发现有烟从纪晓岚的袍子中逸出,皇帝问他,他不敢说,于是皇帝命内侍搜身,才发现烟杆藏在靴子中,未熄灭的灰烬引着了靴子。乾隆皇帝大笑,从此允许他可以在翰林院吸烟。可见,乾隆时对烟草的态度已有所松动。

  鼻烟与鼻烟

  闻鼻烟是17到19世纪中国流行的另一种吸烟方式。

  鼻烟是一种混合了药材与香料的烟草制品,原料也是红花晾晒烟,把晒干的烟叶研磨成粉末,加入麝香、冰片等药材,密封陈化后,以鲜花熏制而成。早期的鼻烟多数都是进口的,但价格昂贵,只有宫廷贵族、高官富贾消费得起。鼻烟闻吸时不需用火点燃,通常用食指或中指蘸起鼻烟,或将鼻烟放于掌根一侧,送至鼻孔处,用力直接将粉末吸入鼻腔即可。

  《红楼梦》中就有关于鼻烟的情节。

  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见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只是太阳还疼。”

  这段描写的是宝玉给晴雯吸鼻烟治感冒的情景,所用鼻烟壶恰是画珐琅西洋人物图鼻烟壶,这也对应了乾隆时期画珐琅鼻烟壶中多画西洋人物的特色。

  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当时装鼻烟的是西洋的鼻烟盒和玻璃瓶,但它们容易走气、受潮、不易携带,后来被瓷质小药瓶取代。到清康熙中期,工匠在小药瓶的基础上改良设计出了鼻烟壶。

  鼻烟壶由壶盖、壶塞、壶匙和壶身组成,主要以玻璃、玉石、陶瓷、金银、珐琅、竹、木、牙、角等材质制成。玻璃鼻烟壶是生产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存世数量最多、工艺品种最丰富的一类。玉石鼻烟壶在玻璃鼻烟壶之后兴起,主要以玉、翡翠、玛瑙、水晶、琥珀、碧玺、松石等材料制成。瓷鼻烟壶始造于康熙时,最初为官窑制造,后期官窑、民窑制品皆有。金属鼻烟壶主要有铜胎、银胎、金胎三种,在内蒙古和西藏等游牧民族被广泛使用。杂项类鼻烟壶包括象牙、犀角、竹、木、雕漆等材质,大多硬度较低,易损坏,实用性不强,主要用于把玩、观赏及收藏。


鼻烟壶示意图.png


鼻烟壶示意图

  清中叶前的皇帝虽然禁烟,但鼻烟是个例外。可以说,鼻烟壶的传播、发展与清代帝王的喜好及当时的国力不无关系。康熙时鼻烟壶数量不多,鼻烟及鼻烟壶主要在宫廷和上层社会流行。雍正嗜鼻烟,且审美一直为人称道,他甚至会亲定鼻烟壶的样式。内务府档案中记载,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黑地珐琅五彩流云画玉兔秋香鼻烟壶一件,奉旨:“玉兔不好,其余照样烧造。钦此。”同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桃红地珐琅画牡丹花卉鼻烟壶一件,奉旨:“上下云肩与山子不甚好,他余花样照样烧造。钦此。”诸如此类记载非常多。因此,雍正时的鼻烟壶品种丰富,造型多样。乾隆痴爱鼻烟壶,这一时期鼻烟壶的制作达到高潮,“材质无所不用,造型无奇不有,工艺无所不备”。此时,鼻烟与鼻烟壶逐渐传入民间。嘉庆时,国力开始下降,鼻烟壶不仅数量减少,用料也不如前朝。道光时,战乱四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国库空虚,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虽然如此,宫廷也只是减少了对鼻烟壶的需求,并未影响皇室及民众对鼻烟壶的喜爱。此时,吸闻鼻烟和赏玩鼻烟壶进一步普及,从皇帝、官员到市井普通民众,几乎人人手握鼻烟壶。乾隆之前的鼻烟壶由清内府制造,这一时期的鼻烟壶主要以民间生产为主,选材与工艺远不及前代。道光以后,鼻烟壶的发展渐行渐衰。但清宫皇帝和后妃的宫廷画像中一直有鼻烟壶的身影。到光绪时,已经衰落的鼻烟壶以一种新的形式异军突起,那就是内画鼻烟壶。它一改往日鼻烟壶或雕刻、或镶嵌的工艺,而是在透明的玻璃、水晶等鼻烟壶的内壁上反向写诗、作画,呈现出不同的精致优雅,并引发新一轮的追捧热潮。

  关于内画鼻烟壶还有一个传说:一位落魄文人因没钱购买鼻烟,只能不断刮掏玻璃鼻烟壶内壁上残留的鼻烟,久而久之,形成了刮痕纹理。其他人由此受到启发,用带弯钩的竹签在透明玻璃鼻烟壶内壁上作画,从而产生了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的流行势头一直延续到民国。现代鼻烟壶主要是内画壶、各种仿清代鼻烟壶、用新材料和工艺制作的鼻烟壶。

  可以说,清代鼻烟壶不仅将各种材质运用到了极致,而且集绘画、书法、诗词、雕刻、镶嵌艺术于一身,堪称“集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水烟与水烟壶

  水烟出现于18世纪早期,约比旱烟晚一个世纪,吸水烟是18、19世纪中国流行的又一种吸烟方式。

  水烟因通过水烟袋内置的水过滤烟气后吸用而得名。其原料是黄花种晾晒烟。水烟品种以兰州水烟为最,有“兰州水烟甲天下”之誉。兰州水烟并非兰州独有,因为它发源于兰州,集散于兰州,人们便将这部分地区生产的水烟产品统称为兰州水烟。兰州水烟行销全国各地,甚至形成了东、南、西、北、海五条比较固定的外运路线。清末民初,随着卷烟的流行,水烟开始走下坡路。


水烟壶示意图.png 


水烟壶示意图

  水烟具主要有水烟壶和水烟筒。水烟壶由烟管、吸管、盛水斗、烟仓、手托、通针、镊子以及相关座件构成,多为铜制或银制。水烟壶一头进气,另一头吸食,中间贮水,这水也很有讲究,最好是白糖水,其次是甘草薄荷水,白开水最次。用水烟壶吸水烟可过滤减少烟气中的有害成分,但是很费功夫,要勤刷、勤装烟、勤换水,使用复杂又携带不便,只适宜家居使用。因此,喜欢吸水烟的阶层多为上层社会、书香世家、乡间殷实人家和城市大商贾,且以妇女和老人为多,是一种有钱有闲的吸烟方式。慈禧特别喜欢抽水烟。光绪帝被八国联军赶出紫禁城逃难时都不忘拿水烟袋,“着青洋绉大褂,手携一赤金水烟袋,神色沮丧,盖国运隆替,自身安危,复不可测”。

  水烟壶的作坊主要在广东、苏州、上海、汉口等地,尤以广东十八铺和汉口所产最负盛名。竹质水烟筒多为老百姓使用,常常就地取材制作,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尤以边境为甚。

  卷烟与卷烟具

  在人类吸烟史上,卷烟是出现最晚的品种。19世纪末,卷烟输入中国,20世纪以后,吸卷烟逐步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吸烟方式。

  卷烟,用纸卷制,外国传入,因此又称“洋烟”“烟卷”“纸烟”“香烟”。卷烟的原料主要为烤烟、白肋烟、香料烟等,皆为卷烟传入后外国引种。中国传统种植的红花晾晒烟不太适宜制造卷烟。卷烟的烟型有好几种,如烤烟型、混合型、雪茄型、香料型等,我国目前最流行的是烤烟型。

  在传入我国之后的百余年间,卷烟烟支由光支烟发展到过滤嘴烟;包装由软纸到卡纸翻盖,甚至还有铁盒、铁听、塑听;焦油含量也逐渐由高到低,甚至有些烟草公司还研制出了含人参、三七等药材的卷烟。

  伴随着卷烟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诞生了很多新生事物。烟标、烟画为宣传、竞争而产生,烟嘴、烟盒、烟筒、烟灰缸、火柴、火柴缸、火柴匣、打火机等卷烟具也应运而生并广泛流传。最初人们吸的是光支烟,为避免熏黄手指头且不浪费烟支人们用上了卷烟嘴;最初的软纸包装容易挤压揉搓烟支,于是人们用卷烟盒或卷烟筒来分装烟支;后来更是为了摆设高雅用上了各种精美的套装烟具。

烟中的满族民俗

  烟草一经传入中国,就具备了它的社会属性。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烟既可以招待客人、馈赠亲朋,又可以拉近关系,可谓是一种社会润滑剂。而烟草与烟具不仅同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相关,在长久的生活中也渐渐同民众生活产生了密切关联,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特定的风俗。

  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大烟袋”形容的正是东北女子抽旱烟的情形。这与东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有关,早先东北人在淘金、放排、挖参、狩猎时,要防止蚊虫叮咬,还要驱蛇,抽烟正好起到这个作用,烟灰甚至可以用来杀菌止血。在寒冷的冬天,抽旱烟可以去寒气。人们在家里猫冬时,也会在屋子里抽旱烟打发时间。东北女子能干程度不输男子,在吸烟上也不例外,因此大姑娘嘴里叼着旱烟袋也就不足为怪了。

  满族人有敬烟的习俗。家中来客人,一定要请客人坐南炕,先敬烟,再献茶。儿媳每日还会为公婆装烟。满族婚姻礼仪中有“装烟礼”,新娘向男方的长辈敬烟,长辈要给新娘“装烟钱”。(此处指旱烟)

烟中的诗词

  在烟草和烟具流传的数百年间,浪漫的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相关的诗词。

  在寂寞愁闷时,人们会用吸烟来排解,于是清人许安泰写下了:

  绣阁书堂寂寂时,销愁何物最相思。

  携来三尺湘筠管,呼吸通宵伴咏诗。

  对于鼻烟的功效和鼻烟壶的精致,清代朱履中写道:

  消寒辟疫信无疑,争羡收藏器皿奇。

  一样皇城买两种,郎瓶火齐妾玻璃。

  在吟诗作赋方面,文人墨客中的烟民对所有类型的烟草都一视同仁,关于水烟和卷烟的诗词也不缺乏。

  清·舒位写了《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天下无,五泉所产尤绝殊。

  居民业此利三倍,耕烟绝胜耕田夫。

  迩来兼得供宾客,千钱争买青铜壶。

  贮以清水及扶寸,有声隐隐相吸呼。

  清·冯向华写了《烟卷》:

  寸余纸卷裹香烟,指夹欣尝吸味鲜。

  倘使延烧将进口,舌焦唇敝火连牵。

  吸烟并非男人的专利,明末烟草传入中国后,妇女就开始吸烟。还是方文写了女性吸烟的诗:

  清晨旅舍降婵娟,便脱红裙上炕眠。

  傍晚起来无个事,一回小曲一筒烟。

  清代妇女吸烟更是相当普遍。有女子写诗生动形容长烟杆:

  者个长烟袋,妆台放不开,

  伸时窗纸破,钩进月光来。

  烟荷包都有自己的专属诗词: 

  为盛烟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

  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

结语

  人们经常说烟酒茶,可见烟草传入中国之后,就渐渐和酒茶并列,成为人们自用和社交的重要物品。随之而诞生的烟具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烟具的兴衰不仅见证了中国烟草的发展变迁,同时也是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缩影。  (作者:李沁芳  吉林省博物院 )

  (注:文中禁烟是指烟草,烟草和鸦片不一样)

清乾隆玻璃胎画珐琅西洋人物图鼻烟壶  一级文物.jpg

清乾隆玻璃胎画珐琅西洋人物图鼻烟壶  一级文物

清道光搅胎玻璃鼻烟壶  三级文物.png

清道光搅胎玻璃鼻烟壶  三级文物

民国粉彩双连人物故事图鼻烟壶  三级文物.png

民国粉彩双连人物故事图鼻烟壶  三级文物

清嘉庆红套料福寿纹鼻烟壶  三级文物.png

清嘉庆红套料福寿纹鼻烟壶  三级文物

清嘉庆雕瓷龙凤纹鼻烟壶  二级文物.jpg

清嘉庆雕瓷龙凤纹鼻烟壶  二级文物

清银水烟袋.png

清银水烟袋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