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万发拨子,留下了多少秘密?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6029
神秘的万发拨子,留下了多少秘密?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602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神秘的万发拨子,留下了多少秘密?

2024-05-08 11:11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吉林通化的南部,有一座“平平无奇”的土山,甚至还有一个俗气的地名——王八脖子。不过,这个地方可不简单……

万发拨子遗址_副本.jpg

万发拨子遗址  资料图片

  万发拨子(王八脖子)遗址位于通化市南郊金厂镇跃进村北侧的山冈上,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万发拨子(王八脖子)遗址的考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列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万发拨子(王八脖子)遗址遗址是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中上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遗址的年代跨度较长,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代晚期,经历了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高句丽)、渤海、辽金以及明代。1997年至199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6015平方米,文化层深最深达3.12米,共分为十三个文化层,这在东北地区特别是长白山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地层剖面宛如通化的历史年轮,见证着通化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历史的沧桑。

  经过考古发掘,共发现137个灰坑、20座房址、9条灰沟、1条环山围沟、56座墓葬(*注:此处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出土文物六千九百四十二件。根据时代的不同,将遗址分期划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高句丽时期、高句丽早期土著、高句丽中晚期、满族先世等五种文化性质的遗存。发现的重要遗迹有新石器时代房址、商周时期埋藏坑、春秋战国时期的丛葬墓、母子合葬墓、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石盖墓、石椁石棺墓、大石盖积石墓、高句丽时期的阶坛积石墓、魏晋时期火坑房址等。

吉林省青铜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jpg

吉林省青铜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 来源/方志吉林

      从万发拨子遗址中发现的房址和文物来看,商周时期到汉代中期,浑江中游两岸的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农猎混合经济下的定居生活。吉林现已发现的遗址中出土的鼎、鬲、豆、甑等青铜器与黄河流域出土的器物形制相同,均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特有的典型代表器物,它们是东北地区与中原往来的可靠物证。

  特别值得提及的:

  一是在商周时期埋藏坑中,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袋足鬲,在三期文化下层还集中出土了二十余件卜骨。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原文化遗物,属殷商文化遗存,说明早在西周时期,中原文化就已进入通化。据文献记载,周灭商后,商朝旧臣箕子率五千族人东迁,并在东北建立了箕子朝鲜。另据考古资料显示,辽宁省喀左北洞村二号坑曾出土一件带有“其侯亚疑”铭文的晚商方鼎,证明箕子朝鲜的确在辽西一带活动过。而万发拨子(王八脖子)遗址出土的殷商文化遗物表明箕氏族群已达此地。

  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丛葬墓M21,位于遗址东侧。墓葬为土坑墓,墓圹东西长16.7米,南北宽2.45米,其内共葬有三十五具尸体,并依次排列。位于正中略偏东处为一成年女性,两臂佩戴十四个磨制精细的蚌环,从排列位置以及佩戴的饰物看,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贵妇人。其余死者随葬品包括石器、陶器之类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该墓葬作为丛葬墓葬有如此多的死者,这在东北地区是极为罕见的。

  三是母子合葬墓。该墓葬位于遗址西部圆丘山头的东侧,为土坑竖穴墓,墓向朝南。墓圹内葬有一位成年女性和一婴儿。墓主人的姿态较为特殊,口中咬着一根鸡骨,露出齿外部分约2厘米,双手放置在腹部成交叉状,其右手握一件陶纺轮。两腿呈交叉状,右腿在左腿之上。足下随葬一把石刀。婴儿位于墓主人的右侧,并随葬一精美的玉环。该玉环与清代女子佩戴的翡翠耳环非常接近。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治玉水平已相当不凡。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对鸭绿江、浑江流域的历史与考古学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万发拨子遗址_副本.jpg

  近年来,在通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万发拨子民俗遗址公园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千年的传世遗迹再焕光彩。公园里建有休闲广场、景观池塘、登山栈道,展示万发拨子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长廊,彰显满族文化特色的七星图腾柱,充满东北风情的民俗小院,长白山民俗浮雕,刻有12生肖的景观石等,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尽显融合之美。

  文字综合:《文化吉林·通化市卷》、中国吉林网

      特别鸣谢:方志吉林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