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山|夫余王都,东北地方政权历史从这里出发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8180
龙潭山|夫余王都,东北地方政权历史从这里出发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818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龙潭山|夫余王都,东北地方政权历史从这里出发

2024-05-14 10:20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曾经看到过一句广告词,“一座龙潭山,半部东北史”,当时只觉得气魄很大,并未深思。也许正因为这句话气魄太大,很长时间都不能忘记,反复琢磨该怎样理解。说实话,龙潭山只是吉林市的一座小山,在吉林市以外并不是很出名,号称“半部东北史”,确实言过其实。但是仔细梳理一下龙潭山的历史,这句话也不是全无道理。

1_副本.jpg

龙潭山  来源/图虫创意

  龙潭山上有一座山城,是东北第一个地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国——夫余国的王都所在,某种意义上说,算是东北史的开篇地;这座山城为后来的高句丽沿用,战略地位颇为重要,考古研究将之定为高句丽山城;此后渤海国、辽、金时代一直都没有废弃,直到扈伦四部的乌拉部用以为卫城,是努尔哈赤攻打乌拉部打下的第一座城池,其战略地位再次凸显;再后来,龙潭山只是一座山,参与创造历史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攻打了8天才拿下,又在历史进程中小露了一脸。将龙潭山前世今生翻检出来“晒一晒”,发现这座小山并不平凡,说其“半部东北史”虽然有点托大,但也不是空穴来风。龙潭山,有骄傲的理由。

2_副本.jpg

龙潭山秋景  来源/图虫创意

  夫余国,是东北第一个地方王国,夫余国政权也是东北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地方政权。夫余国王都就在龙潭山城,所以说东北地方政权历史是从这里出发的。谈东北地方政权历史一定要从夫余国开始。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346年夫余国西迁,龙潭山拥有500多年王都历史,见证了夫余国从艰苦创业到攀上鼎盛的激情岁月,也见证了夫余国从鼎盛时期走向末路的历史转折。

3_副本.jpg

龙潭山山城  来源/吉林市行

  由于历史上遗存的关于夫余国的文献太过稀少,皆散见于中原历史典籍之中,所以关于夫余国的很多事情都难以确定。即便是王都所在,也是多说并存。不过近年来随着地下考古的发现愈加丰富,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综合分析,夫余国前期王都在吉林市龙潭山、东团山一带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而之所以认定王都在龙潭山,综合各家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四条:一是史籍记载夫余国“居于鹿山”,王都所在当为山城;二是鹿山为都500余载,国势最盛时有民8万户,国都规制自然不可过于逼仄,从吉林市附近几座山城衡量,唯有龙潭山最为符合;三是龙潭山正南方数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帽儿山古墓群所在地,已探明汉魏时代墓葬达上万座,与历史文献记载“尸国之南山上”地望相符;四是根据最新研究发现,龙潭山、东团山和九站南山城构成“山城拱卫”的三位一体格局,符合史书记载的特征。

4_副本.jpg

站在龙潭山远眺松花江从吉林市穿城而过  来源/吉林市行

  龙潭山壁立松花江东岸,临江一面悬崖峭壁,无法攀援。北侧有登山之路,今日沿着北面的盘山公路穿过山腰间的牌楼门,再向上盘旋二三百步,就可以看见夫余人留下来的夯土城墙。城墙外侧山体陡峭,易守难攻。山城似一仰盆,中间低凹,城墙雄踞周围山脊之上。城垣平面为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较宽、南北较窄。东墙长1082米,西墙长528米,南墙长405米,北墙长381米,周长2396米。城墙随山势修筑,山脊凸起处较矮较窄,凹伏处较高较宽,最矮处不足2米,最高处达10米许。城墙横断面呈梯形,大部为黄土杂碎石叠筑,凹伏处为黄土夯层。城西、南、北三面凹伏处各有一门,西门宽24米,应为正门,南、北两门为便门。在城垣四面凸起处各有一平台,其中以南平台为最高,俗称“南天门”。台上有角楼建筑遗址。今天置身山城之中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在几千年前,这里是整个东北最为繁华之所在。

  关于夫余之建国,有一个神话传说,《论衡》记载下来:“北夷藁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气嘘之,不死;复徙马栏中,欲使马藉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从神话传说中可以大致推断出夫余国建国的史实:在松花江下游北岸,有一个被称为“藁离国”的秽貊部族,其苗长的侍婢所生的儿子受到苗长老爹的排挤,逃跑到松花江南岸建立了夫余国。

5_副本.jpg

龙潭山秋景  来源/图虫创意

  夫余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统治阶级由国君、诸加和豪民三个阶层组成。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君位传承实行嫡长子世袭制。但是早期国君还没有“君权神授”的绝对权威,史载:“旧夫余俗,水旱不调,五谷不熟,则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可见,夫余国早期的国王不是一个很安全的“职业”,有莫名其妙掉脑袋的风险,反映其还残存军事民主制。诸加是国中的高级官吏,“加”就是官的意思。有趣的是,其官员“皆以六畜名”,称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诸加之外,还有大使、大使者、使者等官吏。夫余国行政区划分为“道”和“邑落”两级,道由诸加统辖,大道辖数千户,小道辖数百户。邑落由豪民统辖。夫余社会中的被统治阶层是“下户”和“国人”,国人可能是自由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士兵,随诸加作战;下户是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不能当兵,主要从事生产或作奴仆。

6_副本.jpg

龙潭山“水牢”  来源/吉林市行

  夫余国有以习俗形式存在的法律和专门的监狱,法律规定比较严苛。如,杀人者死,并惩罚其家人为奴仆;凡属偷盗,一责十二;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国俗尤憎妇人妒,不但杀之,还要拋尸于南山任其腐烂,如果家人想要收尸则必须用一定数量的牛马来交换。这反映出夫余人男尊女卑的观念比较强烈,妇女地位比较低下。

7_副本.jpg

龙潭山古迹  来源/吉林市行

  夫余人能歌善舞,着衣尚白。据史料记载:“行道昼夜无老幼皆歌,通日声不绝”“在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裤”。注重日常军备:“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有军事亦祭天,杀牛观蹄以占吉凶,蹄解者为凶,合者为吉”。总体上,夫余人比较魁梧,性情勇敢纯朴,与邻为善。史载:“其人粗大,性强勇谨厚,不寇钞。”有文献记载,夫余王死后用金缕玉衣装殓。“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夫余国“西岔沟古墓群”63座墓葬当中,出土了77面铜镜。其中一面日光镜铭文为:见日之光,长不相忘。明显是爱情信物,表达恋人之间恋恋情感。还有一面精白镜的铭文是:恐浮云兮敝白日,复清美兮冥素质。行精白兮光运明,谤言众兮有何伤。表达了一种浊世之中光明磊落的高洁胸怀。

  综合以上情况判断,夫余国文明程度比较高,其审美水平明显高于同时代的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族系。

  夫余国立国后与中原王朝保持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西汉时作为中原王朝的东北藩属,归玄菟郡管辖。从王莽当政之后颁布新朝印绶,遣使到夫余的记述来判断,夫余国在西汉时已经受到西汉政府的册封。到了东汉时期,仍然臣服朝贡,与内地交流频繁,关于夫余国建国神话传说就是这一时期被中原典籍记载下来的。《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夫余王遣使奉贡,光武厚答报之,于是使命岁通”。永和元年(136),夫余王亲赴京师来朝,汉顺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可见,夫余国不但派使者每年往来,有时夫余王也亲自到京师来朝,据史料记载还多次协助中原王朝对高句丽作战。当然,夫余国与中原王朝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冲突。永初五年(111),夫余王率领步骑七八千人,侵袭东汉乐浪郡,但并未造成大的冲突,随后夫余就同东汉王朝和平修好。永康元年(167),夫余王“夫台将二万余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域击破之,斩首千余级”。这次冲突对夫余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到汉灵帝嘉平三年(174)“复奉章贡献”,修好关系。

8_副本.jpg

龙潭印月石碑  来源/吉林市行

  西晋以后,随着西邻鲜卑强大和高句丽扩张,夫余国频遭侵袭,国势开始衰落。晋太康六年(285),慕容廆发兵进攻夫余,晋平州护东夷校尉鲜于婴见死不救,夫余王城被破,夫余王依虑自杀,王子们沿今蛟河、敦化路线逃到延吉、珲春一带。后来,在晋武帝的亲自过问之下,新任护东夷校尉何龛帮助夫余王依罗于太康七年(286)复国。但经此打击,夫余国元气大伤,国势大不如前,迅速走向衰落。东晋永和二年(346),慕容皝称燕王后,派一万七千余铁骑大规模进攻夫余国,劫掠夫余王玄及部众五万余口带回前燕。虽然慕容皝并未就此灭掉夫余国,还将慕容王族女子嫁给了夫余王玄,但是夫余国已经不可挽回地陷入愈加衰弱的地步,将王都西迁纳入前燕统治之下。就这样,夫余国在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上,被迫离开这个让他们站稳脚跟、开拓伟业的龙潭山王城,一步一步朝着覆灭的终点走去。而龙潭山山城作为夫余国王都的历史也宣告终结,那些富丽堂皇、雍容繁华、辉煌壮丽都归于历史深处。

  太和十八年(494),在勿吉大举进攻之下,最后一任夫余王率领家眷逃往高句丽,辉煌一时的夫余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选自长春出版社《边外溯旅》

  作者:李剑尧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特别鸣谢:方志吉林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