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那拉是她的姓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0099
叶赫那拉是她的姓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009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叶赫那拉是她的姓

2024-05-20 10:29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如果要写叶赫那拉,我们就不能只写叶赫那拉,我们要写叶赫部,写叶赫部的兴起与衰亡,写历史的巨变与沧桑。

1_副本.jpg

  明代,活动在东北地区的女真由海西、建州、野人(东海)女真三部构成。“海西”一词源于元朝设置的“海西宣慰司”,明朝为“奴儿干都司”所辖。嘉靖中叶前,海西女真所辖地区既有居住在忽剌温地区的女真人,也包括黑龙江下游奴儿干都司所辖卫所。

  嘉靖二十年(1541)左右,明为整顿女真羁縻卫所朝贡乱象,明确女真三部,海西女真则专指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海西女真内分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部,又称“扈伦四部”。叶赫部自嘉靖十三年(1543)由酋长祝孔革迁居叶赫河畔筑城得名,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亡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次征伐。百余年内,其兴也速,兴亡也遽,成为明末活跃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2_副本.jpg

  叶赫部始祖星根达尔汉,蒙古土默特氏。成化末年,三代祖齐尔哈尼朝贡马及方物,始称“塔鲁木卫指挥”。在北元蒙古势力的不断侵扰下,其部自北向南迁徙,改姓纳拉,冠以女真姓氏。这一“南迁”过程,漫长且艰巨。正德八年(1513),塔鲁木卫指挥佥事齐尔哈尼因入寇被杀,其子祝孔革袭职,率部众在“张”地休养生息,多次入关修贡。为更好地生产生活,祝孔革又择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于嘉靖十三年(1543)率部迁居叶赫河畔,既拥良田沃土,享农耕之利,又占贡道,近边关,凭借马市,与明、蒙古及女真它部开展贸易,发展之势尤为迅猛。

  叶赫河畔现存的三座叶赫部城址(商间府城、西城、东城)即为祝孔革及其后人所建的叶赫王城,共同见证了昔日叶赫部的兴衰沉浮。商间府城位于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张家村东南。为叶赫部最早王城,又称珊延沃赫城,满语“珊延”意为白色,“沃赫”意为石,即白石山城,因靠近白石山,故名。叶赫部酋长祝孔革第三子尼雅尼雅喀(亦称捏尼哈或捏哈)所建,尼雅尼雅喀及其子孙延柱、南太、速巴亥等人相继在此居住。明朝中后期,叶赫河河谷成为松花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的女真诸部至开原的贡道,且南通辽东,西接蒙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叶赫部在此建城,为开原马市榷场提供驿馆和中介,从中“获居停主人”之利,迅速崛起为叶赫部早期的商业文化中心。商间府城平面呈长方形,筑有内城、外城,内城周长620米,外城周长1600米。

  城墙土石混筑,墙基宽8—10米,内城两重城墙,各有西门一座,门宽7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人为破坏严重,角楼及护城壕已面目全非,无迹可寻。

3_副本.jpg

  随着叶赫部势力的发展壮大,又在商间府城附近,依叶赫河选,择险要之地修筑了两座城池,即东、西二城。叶赫部西城位于商间府城正北约1000米处,隔叶赫河与商间府城相望,原称“夜黑寨”,也称“老城”,系祝孔革及其子孙清佳砮、布寨、布扬古等人所居。城址依自然山势修筑而成,筑有内外两道城垣。外城三面依山,一面临水,东半部高踞山岭,西半部横卧谷地,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以土石堆筑,周长约3240米。张家窝堡河经外城山涧谷地由北向南汇入叶赫河。内城建在外城东南角落一座突起的山丘之上,依山势自然走向筑城,城垣亦为土石堆筑,周长约930米。内城设瓮门三座、角楼四座、马面四个。

  西城外城依山傍水,内城高居山巅,南控去开原、北扼至蒙古的两条通道,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叶赫部东城位于商间府城东北约3000米处,共同处在叶赫河的右岸。东城原称“台柱寨”,也称“新城”。为祝孔革长子台柱(又称台杵或太楚),次子台坦柱及其子孙杨吉砮、那林布禄,金台石等人所居。

  东城外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平面呈圆角方形,周长3050米。建在外城正中一座突起的台地之上,台叶赫部城址地高出周围地面十余米,巍然耸立,雄伟壮观,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城垣沿山崖边缘修筑,墙基为石块垒砌,墙体为土石混筑,墙面包砖,周长1040米,现存城门四座,东、西、北门外均开设形制不太规整的瓮城,附近有附属门楼建筑。古城城垣结构严谨,城内建筑布局井然,八角明楼与瓦子堂遥遥相望,排水设施与交通网络泾渭分明。

4_副本.jpg

  三座城址体现了明代海西女真城寨修筑的主要特点,即:城寨规模上,普遍较小,内城周长仅几百米,外城或“栅木为城”,或“杂筑土石,用木植横筑之”。

  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对东城城墙也有明确记录:“叶赫部东城其外大城以石……其中间则一山特起,凿山坂周逥使峻绝,而垒石其上,城址内又为木城……”东城上下内外,凡为城四层,木栅一层;修筑位置上,多选建在山区,依山而建,临水而居,易守难攻;城寨功能上,体现了较突出的军事防御色彩,城址修筑的马面、瓮门、角楼、护城壕兼具防御与进攻功能。

  至酋长清佳努、杨吉砮时期,北关叶赫部不仅城墙高筑,实力大增,并趁南关哈达部酋长王台年老渐衰,于万历十一年(1583)七月,联合蒙古、女真诸部大举进攻南关。尽管明廷极力援助哈达而抑制叶赫,清、杨二奴仍驰略广顺关,杀烧哈达部属人、畜无算。南北二关分庭抗礼,斗争不息。

  明神宗万历中期,鞑靼的俺答汗和哈达部王台相继去世,辽东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叶赫部趁势雄起,成为扈伦四部之首。明朝政府对女真向来推行“分化各部、互相牵制”的政策,李成梁提兵出塞,市圈计擒杀叶赫部清、杨二奴。然而奈何此消彼长,努尔哈赤又在此时崛起于建州,并采取政治联姻、军事震慑、贸易往来等方式相继统一女真一族。叶赫部正是处于蒙古、明朝、建州三方势力的连接交汇地带,其部兴衰不仅仅由叶赫部内部统治决定,更是三方势力拉锯、对外策略改变的结果。

  万历二十一年(1593),以叶赫部酋长纳林布禄、布寨为首联合九部联军征讨努尔哈赤部。在古勒山,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斩杀布寨,击溃纳林布禄,使科尔沁贝勒明安失陷阵中,改变了建州、海西女真的力量对比。古勒山之役虽令叶赫实力大减,但作为明廷的最后“藩篱”,仍是牵制建州女真的最后一股力量。

  实行“由近及远”统一女真战略的努尔哈赤在逐渐完成统一建州女真、征服东海诸部、灭亡扈伦三部后,终将剑锋转向叶赫。自万历三十三年(1604)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努尔哈赤先后四次攻打叶赫。万历三十二年(1604),努尔哈赤以中宫孟古格格临终前叶赫不令母女相会为由,出兵叶赫。此役,虽仅收叶赫张、阿奇兰等二城七寨,人畜二千余,即班师,但虎狼之心已现。万历四十一年(1613),努尔哈赤在富尔哈城外击败乌拉国国主布占泰,趁势占领乌拉国,布占泰突围身投叶赫。该年九月努尔哈赤以“匿婿”为由,领兵四万征叶赫,其璋城、吉当阿城、乌苏城等大小十九处尽遭焚毁,收乌苏降民三百户而回。

  万历四十七年(1619)正月,努尔哈赤第三次出兵叶赫,深入其界,自克伊特城、尼雅罕寨,距叶赫城东十里,克大小屯寨二十余,后因明军驰援而班师。

6_副本.jpg

  叶赫部城址东城采集的茶末釉梅瓶(左)和莲花纹瓦当(右)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率四大贝勒决战叶赫,强攻叶赫东、西王城,战况惨烈。东城主金台石自焚殉国,西城主布扬古被迫缢死,部众编入八旗,风烛残年的叶赫部至此灭亡。

  叶赫部虽败,属于叶赫那拉的故事并未停歇。

经叶赫废城

清·康熙

断垒生新草,空城尚野花。

翠华今日幸,谷口动鸣茄。

满庭芳·堠雪翻鸦

清·纳兰性德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混同江:即松花江。

  该部世产英隽,其家族依然与后金及爱新觉罗家族保持着尤为密切的联系,那拉氏成为“满洲八大姓”之一。叶赫部东城走出的孝慈高皇后——孟古格格;叶赫部的长孙、满族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身居后位、垂帘听政、统治清廷于股掌之间风云人物——慈禧……叶赫那拉家族在清代政治舞台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隽成军(四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级研究馆员、吉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特别鸣谢方志吉林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