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最早的公路石桥竟在这里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4842
吉林最早的公路石桥竟在这里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484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吉林最早的公路石桥竟在这里

2024-06-06 16:20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松原市东北90里处,扶余县石桥乡所在地之村东,有一座古老的石桥——万善石桥。万善石桥是一座三孔拱式桥,桥身由青色和淡黄色花岗岩石条筑成,全长40.1米,宽4.1米、高7.7米。桥身南面上部刻有“万善石桥,天地同休”八个字,北面上部刻有“流芳百代”四个字。石桥造型稳重古朴,极富民族建筑风格。据《扶余县志》记载,石桥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十年(1921年)竣工。虽经百余年风雨冲蚀,至今仍巍然拱卧在贾津沟子上,昭示着一段辉煌的建筑史。

万善石桥_副本.jpg

  贾津沟子北通松花江,南达集厂、南天门等地,长约50华里,昔年是长春岭一带农作物转运扶余县城的主要通道。由于贾津沟子水流汇入松花江,江水涨则沟有水、江水落则沟干涸,贾家沟子上架设的木桥历年倒塌,苦于修葺。于是由长春岭慈善会吴守仁、石洪范等提倡,由当地—批僧人四处化缘,远至晋、冀、鲁、豫四省,共募集“善资”1464652吊800文。扶余本地不产石料,他们就遣人去吉林市郊阿什哈达采购,经由松花江水运至扶余。又从关里、关外找来大批木、瓦、石匠共筑石桥。

  万善石桥,无论其结构和石工艺术,很有可取之处。三个桥孔的设计高宽适度,既能减轻桥身重量、节省材料,又可以分洪缓流,有助于桥身的稳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而凿成分水尖,起到抗御洪峰,保护桥墩的作用。石桥的三个桥孔皆作荷花瓣形,其边缘上雕衬以荷叶形两方连续纹饰。中间桥孔上方正中雕嵌一个作喷水状的龙头,显得美观别致,独具一格。桥身两端竖立的四根柱顶上,各雕一只目视前方,神态活泼的小石狮。石桥的几个重要部位,经过颇具匠心地加工装饰,它们各有特点,又浑然一体,使整个万善石桥的造型,稳重古雅,坚定秀实,富有民族风格,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万善石桥2_副本.jpg

  关于石桥的修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石桥很快要修好时,大家发现只缺—块石头,石匠们按那个缺空的地方做石头,不是长,就是短,没有一块合适的,急得工关团团转:“谁能做出这块石头,给他大价钱!”这时,做饭的大师傅猛然想起,早在半月前,工地上来了一个老石匠,做饭的大师傅看他年龄大了,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单独给他留点儿。一天,老石匠送给他一块石头,让他留起来,并说将来能卖个大价钱。说完这些,老石匠便离开了。大师傅当时还真没瞧上眼,心想,修石桥,遍地都是石头,一块石头能卖啥好价钱。当着老石匠的面,没好意思扔,随便埋在柴禾垛底下了。想到这儿,大师傅赶紧从柴禾垛底下抬出那块石头,往石桥上一放,那真是严丝合缝,不大不小正合适。这时候,有人醒过腔儿了,那老石匠是不是鲁班爷呀?于是众人齐刷刷地跪下了,冲着这块石头磕起了响头,嘴里叨念着:“祖师爷显圣修石桥。”于是,他们在石桥上镌刻了十二个大字,桥北面是“流芳百代”,桥南面是“万善石桥,天地同休”。一个“休”字,既为“修”字谐音,又含天地荫庇,吉庆美善之意。

  在石桥西端北侧原有一座气势非凡的双层万善石桥庙,庙中铸有铜钟,钟声清脆悦耳,可传20余里。庙檐下台有两块工程碑,四块募资碑,为纪念筑桥贡献者。

  石桥筑成后,当地百姓喜之不尽,曾在桥南搭台演戏五日,以示庆贺。之前,还在邻近石桥的公路两旁,遍植柳木,未过几年便绿树成荫。每当夏日炎炎,燥热难耐之季,此处又是推车挑担的过往行人,歇息乘凉的好地方。

  现在,石桥庙宇与钟楼只留残基一段。两块石碑,碑身早已散失无存,只有两个碑座尚存于石桥公社中学操场内。后来,万善石桥屡遭破坏,石栏雕柱所剩无几,1976年,政府拨款,由长春岭著名郑石匠的传人郑庆和郑志,以精工技艺,修好桥身残破处,并补齐缺损石栏雕柱。如今万善石桥,桥身依然坚固如初,石工艺术有迹可寻,作为吉林建筑文化的象征,吉林人智慧的结晶,依然在为后世造福。

  天地同休万善桥,一道津梁耀古今。

  作者:施立学 吴亚楠

  图片:扶余市人民政府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