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塔:世间唯一幸存的渤海古塔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8494
灵光塔:世间唯一幸存的渤海古塔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849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灵光塔:世间唯一幸存的渤海古塔

2024-06-19 16:49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山下,鸭绿江边。

  长白塔山,海拔894米,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西北郊。长白山龙岗余脉,俗称“苍龙岭”,气势雄伟,宛若一条苍龙出山,蜿蜒曲折地从东向西南伸展;有塔名“灵光”浮载于“龙头”,迷离云雾之上,与云天浑然一体,煞是壮观。

灵光塔1.jpg

长白灵光塔 来源/视觉中国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曾在此屯兵扎营。也许,连李世民也不曾料到,就在他屯兵扎营的西北郊一览峰平旷处,50多年后,巍然耸立一座古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长白府首任知府张凤台和襄办员刘建封,为长白府衙门选址,来到塔甸(今长白镇),慨叹地壳变迁,万物倾覆,唯有此塔岿然独存,“长郡斗绝大东、沧海变迁,一柱高撑,如鲁灵光殿,岿然独存,因以灵光名其塔云”。从此,塔山被辟为长白旅游胜地。

  灵光塔为五层砖造楼阁式空心方塔,坐北朝南,方向为200度,由通道、甬道、塔室、塔身、塔刹五部分组成。除塔身北侧以外,其他三个方向均设有方形壁龛和棂窗,砌有花纹砖,密檐挑出,以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在叠涩中间每隔一层交替斜砖砌出菱牙,檐角微微上翘,檐下挂有风铃。凌空伸展,端庄秀丽,显示了唐渤海时期精湛的造型技艺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道呈阶梯式,共有台阶十一级,左右壁及台阶均为原生土,只有每级台阶的中央铺了三四块砖。通道后接砖砌甬道,底铺砖三层,上无盖板石。甬道后为地宫,系狭小的长方形,南北长1.9米、东西宽1.42米、高1.49米。墙壁由多层砖块砌成,方向与塔向相似,底铺三层砖,顶盖石板。地宫的壁面和上部均用白灰涂抹,白灰片大部脱落,绝大多数为素面,仅个别壁面涂赭石等色,可能是影作梁柱之类的简单壁画。地宫后墙中央略为偏东处室底上,有一石块砌筑的台座,座面相当平整,有人估计是安放舍利盒的所在。

  地宫的盖石之上夯筑有塔基,夯筑而成。塔基上面是塔身,约13米,以长方形、圭形和多角形砖砌筑,分为5层。塔身每层均为正方形,逐层收分,每层都有砖砌的塔檐。檐部迭涩砖,在迭涩中间,隔一层砖施菱角牙子。塔身正面第一层设拱券门,高1.65米,宽0.9米。圆弧的券顶曲线,可谓是点睛之笔的妙造,给以直线结构为主调的塔身增添了活力,其他各层或设方形小龛,或设涂抹朱红的方形直棂窗。

灵光塔2.jpg

来源/图虫创意

  塔内空心,每层塔顶皆为穹隆式顶。拱门上部两侧和塔身第一层的另外三面还分别砌有整块的花纹砖,东西两面为莲花纹,南北两面为卷云纹。这些花纹砖分别构成一个字。东面为“国”字,南面为“立”字,西面为“王”字,北面为“土”字。按顺序可读做“王立国土”或“国立王土”。

  塔刹为后人修复。使用五口铁锅制成,呈葫芦形状,高1.98米,是用四个圜底金属盆双双扣合起来,就似古代的将士头盔,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冲锋陷阵鏖战疆场的动人故事。而古塔各层悬挂的风铃,则常年吟风啸月,在冷清之中不厌其烦地向世人叙说着古塔的悠远与壮观。

  关于灵光塔,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流传至今。古时苍龙岭常有神光出现,故于此建塔罩之;也有人说这是唐渤海国的一位王子巡视疆土时病故之地;又说宝塔内藏三尊金佛,一到夜晚便金光四射,渔民和猎人从不迷失方向,且能满载而归,当地百姓喻其为“灵光塔”。这些奇妙的传说,为长白灵光塔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塔身何年建造,据清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小记:“此塔相传唐时所建,塔底砖方可盈尺,泥质不甚细腻;塔顶明时被烈风吹折,今尚阙。”

  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鉴定,灵光塔平面取方型,与中原地区的唐代砖塔如陕西西安的小雁塔、河南登封的法王寺塔,在建造风格上极为相似,无台基和基座等建筑方式,塔身全用唐代收分与递减手法,塔身的雕刻与彩绘都与唐代古塔如出一辙等方面认定,灵光塔为唐时渤海国建造。这是世间唯一幸存的渤海古塔。

  滨邻大江的大山之处,渤海国人何以耗资筑造此塔呢?武则天时期,粟末靺鞨人首领大祚荣,建立了“震国”。唐先天二年(713年),大祚荣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改“震国”为“渤海国”,涵盖了今天的俄罗斯滨海和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区,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虽然地处东北,但渤海国每年遣使入唐,在文化方面与唐朝无异,当时即称“海东盛国”,国都更被誉为“小长安”。作为唐的藩属国,它吸取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和先进生产方式,成为东北亚文化交流的一座金桥。

  渤海五京之一的西京鸭绿府神州址设于今临江,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渌,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余,契丹道也。”今日临江,是渤海取道登州,直抵唐都长安城中间的唯一较近的古道。唐代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当年渤海王子、使臣们,每赴长安城,都是从临江下水乘舟前往。唐朝的使臣也是从长安-登州-辽东-临江-长白赴渤海国,为了表示渤海国对大唐的忠贞,建此灵光塔,乃在情理之中。

  长白府设治后的宣统元年(1909年)秋八月,在灵光塔右前侧曾建塔山精庐一座,垒石为墙,架木为瓦、置木石小房三间,不知毁于何年。遗址范围东西长8米、南北宽6米。庐者,简陋的房屋。精庐是指房舍的建造在于体现一种精神,即守护古塔,戍守边庭。庐成之后,张凤台颜其额曰:“塔山精庐镌”。并撰一对联云:“一水平分华夏界,万山拱护帝王州”。两房门刻“暮鼓”“晨钟”四字。当时请一王姓道人以居,一为护塔,二为修炼。庐舍简陋,其意甚深。张凤台在其所著《长白汇征录》里,有“塔山精庐记”志之。塔顶早于明时毁坏,直到清末尚未修。1936年,地方土绅补修葺,才有了塔顶塔刹。当时他们用五口铁锅扣在一起,中间串一铁棍做成塔刹,安在第五层顶上。

  从东坡向塔山攀登,眼前铺开一幅巧夺天工的画卷。一览云海,从西山卷来瀑布云,把塔山裹在缥缈轻纱之中;旋即卷走,碧空如洗,令人难诗亦难画;观日台,清晨,一抹红霞,顷刻变成五彩锦缎,一轮红日为群山抹金点翠;观日台西行五十米,即达“南天门”。跨马石,一块黑色巨石,斜插悬崖。巨石上有脚印、马蹄印、旗杆印。相传,是唐代大将薛仁贵挥枪跨马列阵的地方。

  灵光塔巍然耸起,浮入云表的雄姿,体现了渤海人所创造、特有的一种高空建筑美。早已褪色的青砖,满身斑驳的塔檐,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具有大唐佛塔巍峨气派的灵动和秀丽的同时,它还拥有着东北地区的简单朴素、清爽大方的建筑风格,给观赏者一种挺拔、大气的视觉享受。

  1984年,鉴于灵光塔久经风雨剥蚀,塔身向东南倾斜,有倒塌危险,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灵光塔进行一次全面维修。根据地宫全被破坏,已失去保留价值,就用水泥砂浆灌注填充。并于塔内设置钢架支撑塔身,照1936年安装的塔刹式样,铸造塔刹,重新安装,又照出土的风铎,铸造风铎,挂在各层塔檐四角,共20个。同时在塔刹顶部安了雷针,对塔身破坏处都进行了补修。维修后的灵光塔,保持了原来古朴风貌,牢固地立在原处。维修工程于1984年5月开始至9月结束。

  长白灵光塔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唐代渤海国建筑,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古砖塔,是渤海国建筑工艺、文化艺术和佛教研究的重要资料。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像是一件经过岁月洗礼的艺术品,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

      作者:施立学(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吉林省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吴亚楠(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教师)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