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历史上的“叔侄五进士,兄弟二翰林”,你知道吗?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0434
吉林历史上的“叔侄五进士,兄弟二翰林”,你知道吗?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043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吉林历史上的“叔侄五进士,兄弟二翰林”,你知道吗?

2024-06-25 10:46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天下粮仓,沃土榆树”灿烂的历史中,黑林镇太平川于氏家族闯关东创业的历史传说承载着榆树丰厚的文化底蕴。

1_副本.jpg

重建后的榆树魁星楼

  黑林镇太平川以“关东进士村”闻名遐迩。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山东潍县河滩镇小东庄落第举子于居安携子于龙川闯关东,在“牛上房,车上树”的太平川落脚定居,开启了繁衍生息,开荒拓土的艰难创业生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打拼和不懈奋斗,从当初“上无片瓦遮风雨,下无寸土立足地”的一无所有,到誉满关东的书香门第,再到“一家老少皇榜悬,条条鱼(于)儿上了天”的仕宦望族。太平川于氏家族的发展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年代,凝聚着数以万计闯关东人谋求生路的辛酸史、创业史和奋斗史,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和社会发展水平,也是清王朝从康乾盛世逐渐走向衰败的一个缩影。

2_副本.jpg

原魁星楼旧影

  黑林镇太平川于氏家族有记载的共五代人。

  第一代于居安家乡遭灾,逃荒落难,行医乡里,治病救人,医德高尚,远近闻名。在黑林镇上开药铺兼卖酒,“富者取值,贫者不能偿,亦不追取,施舍无算”。是说有钱给治病,没钱也给治病。药铺有一副先祖留下的对联:“但愿天下人无病,不怕架上药生尘。”遇到要饭的,给饭吃,还给酒喝,有病的,给服药,治病,给住处,救活很多人,人称“于善人家”。

  第二代于龙川,打工刨地,创立家业。主张家贵有三声:“读书声,纺织声,小儿啼哭声”和“与父言慈,与子言孝,与兄弟言友恭,与朋友言忠信”。

  第三代是书香门第,于龙川三个儿子。老大于凌奎辍学种地,经商治家,供两个弟弟读书。所育7个儿子,4个进士、3个候选知县。《吉林通志》中有于凌奎传。老二于凌云考上举人。国史馆议叙知县,会试誊录。继承祖父和父亲的传统,协助哥哥于凌奎管家;在社会事务上,筹建种榆书院,为书院筹办田产。东奔西走,户部批准。多次向吉林将军建议在种榆书院增设考棚和学额,为吉林文化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三于凌辰考中进士,居朝为官,官至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正二品)。自此,于氏家族发达。屯子原来“大干州”名字中“州”字两点移到“大”字和“干”字上,成了“太平川”。屯中郭(锅)和赵(罩)姓居多,对于(鱼)家不利,有人建议将这些姓氏撵出。于龙辰说:“这屯不是咱于家跑马占荒祖传下来的,当年祖爷两人是逃荒来这里,是被好心乡亲收留才有咱于家好日子,不能仗势欺人。”于家大兴土木,修宅建府,占地150亩,庄园分为三个大院:外墙高宽各4米,青石底土墙,长达1500米;内墙为磨砖对缝青砖墙,套院是花墙,由前厅、中厅、后厅组成。并建有花园、假山、凉亭、养鱼池,还有祠堂、私塾学馆、关帝庙等,院内旗杆高立,正面是青瓦红柱高大门栋,对联都是鎏金大字,不亚于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3_副本.jpg

《吉林通志》卷一百十四·人物志四十三(清光绪刻本)

  第四代人才辈出,官宦世家,为于家发达之高峰。家族兄弟11人,有进士4人、贡生4人、附生2人,1人早卒。“叔侄五进士,兄弟二翰林”创1300年科甲奇迹。清朝296年间,吉林汉人考中进士21名,伯都纳厅(松原、扶余、榆树)共有8名,黑林镇太平川于氏一家两代就有5名。科举考试,涌现出附贡、恩贡、岁贡、监生、文生、廪生、庠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达32人之多。此科举盛况,令人叹为观止,耕读的魅力尽显其中。1877年,于观霖和于钟霖兄弟同榜进士后,受到慈禧太后召见,于凌辰带领儿子于观霖、侄子于钟霖进宫叩头谢皇恩。

  第五代家族衰落,于家20余子弟,未出现进士。家族人口达到100多人,家庭中依然有秀才、举人、贡生、廪膳生、画家、教育家等。代表人物:于源圃,民国吉林省议会会长兼教育厅厅长,为民请命,积极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于文志,周恩来总理同学,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吉林近代教育家王文珊、王朴山父子是于氏族亲,他们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诗书真理移山海,甘为他人做牛肩”,为吉林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他们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前途,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家国情怀至深。

  于家的五位进士是:第一位进士,于凌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第二位进士,于荫霖,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第三位进士,于蘅霖,同治十二年(1874年),直隶束鹿、涞水知县、四川万县知县;第四、五位进士,于观霖、于钟霖,光绪三年(1877年)同榜进士。于观霖任工部主事,“不乐仕宦”,辞官回家。于钟霖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

  于氏一族为官清正廉洁,声名显赫,布政使于凌辰(正二品)非常有作为,“为官不在利禄,在报效国家”。他主张加强吉林防务,又增加学额4名,写奏折:“设官为民,厅治居一偏,不便,改设孤榆树。”于是,伯都讷厅首府迁至孤榆树屯。巡抚于荫霖(一品)清史留名:忠君、爱国、勤政、廉洁、爱民、重教、重农耕、重财经,加强备战,亲自参战,兴修水利,赈灾民,致仕后坚持写揍折,鞠躬尽瘁,《清史稿》吉林汉人入传第一人。于蘅霖扎根基层,在直隶任知县30余年,勤肯敬业,官德厚重。后人对于氏家族有“一门五进士,叔侄二清官”的美誉。

  作者:李春阳

  来源:《吉林人大》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