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地域未出现过纵贯古今的文化传承?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4285
为什么东北地域未出现过纵贯古今的文化传承?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428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为什么东北地域未出现过纵贯古今的文化传承?

2024-07-09 08:38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东北,有着特殊的历史,所以有着特殊的地域文化。

01_副本.jpg

  “东北人”是一个特殊词语,大概在汉语当中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词语。这个词指代的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人们,不管是汉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统统拥有这一共同的称谓。人们在使用“东北人”这个称谓的时候,其传递的信息更多的不是地域概念,而是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质。信息发出者如是,信息接收者如是;口头表达如是,书面表达也如是。这个词语,表面意思是说某个人所生活的地域,实际上是说这个人身上的地域文化特征。查阅历史文献,这个词语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一旦出现,便在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因此说,横空出世“东北人”。而东北人的横空出世,则缘于东北地域文化的横空出世。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累世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代一代地传,在一代一代传中的适应环境的调适,地域文化必然会打上深深的传承烙印和环境印记。东北地域文化则不同,虽然其来有自远古,却恍如横空出世。这是因为,东北,有着特殊的历史,所以有着特殊的地域文化。

02.jpg

“中华第一石龙” 来源/长春市博物馆

  无论是距今六七千年的新开流文化,还是距今五六千年拥有“中华第一龙”和大型祭坛神庙遗址的红山文化,都能够表明东北地域的人类文明历史之悠久。这里,有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夫余国,建于公元前37年的高句丽国,还有公元698年粟末靺鞨人“恃荒远,乃建国”的渤海国,以及后来的辽国、金国等。在这片土地之上,历史的烽烟始终在飘荡,不断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大戏。与中原大不相同的是,这里每一次政权更替,都是异族之间的战争导致的。结局往往比较残酷,大概率是幸存的人口被迁移,城池被捣毁,因而文化大多得不到延续和传承。

  元明时期,东北地域上主要是女真人和蒙古人。元代蒙古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真文化的发展。到了明代,文化影响则发生了主从易位。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蒙古族开始附庸于女真。更重要的是,大量汉人、朝鲜人进入女真人居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当女真族遇到比游牧文化还要先进的农耕文化的时候,他们很快接受并主动融合了农耕文化元素,因而相对蒙古族来说,他们取得了文化上的优势。长期的多民族杂居共处,逐步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1635年,后金第二代执政者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上谕,一直被学者们看作一个重要标志,即宣告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一是清朝统治整个中国200多年,没有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就不会有后来在清朝统治的背景之下,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则自不待言;二是满族共同体并非单纯的女真人,其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不同民族的血脉和文化元素,实际上是在东北大地培育出来的一个新的文化载体;三是此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满族共同体的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

  

03_副本.jpg

吉林市松花江景色 来源/图虫创意

  至清朝入关,整个东北一直呈现出一派荒凉的景象。据杨宾《柳边纪略》记载,自辽东以北,经吉林至卜奎,“中间千数百里无居民,昼则行,夜则露处,豺狼四嗥,霜雪盈野”,又“弥望无庐舍,常行数日,不见一人”。就算是清朝入关前非常繁华的沈阳,在流人函可笔下也是“牛车仍杂杳,人屋半荒芜”。清朝入关,东北地域内并非绝对无人,至少有八旗驻防兵、打牲乌拉牲丁和世居民族。自康熙七年(1668)开始实行封禁政策,直至咸丰十年(1860)解禁,200年封禁虽然没有完全挡住关内民众“闯关东”的脚步,但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看,形成了“文化断层”则是无疑的。当时东北地域文化满族文化为主流,当然这时的满族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其次有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和东北部世居民族的渔猎文化。这个时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与中原文化交流甚少,处于比较原始朴素的蒙昧状态。

  通过对清朝封禁之前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东北地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其发展缺乏连续性,表现为文化断层的累迭,非传承跳跃性演进。因为在历史上不具备文化传承的社会条件,所以东北地域未出现过一以贯之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今天的东北地域文化与历史上的地域文化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应另有其正溯源头,其从古至今的流变呈现着跳跃性变迁的特点。(作者:李剑尧)

  本文选自方志吉林《横空出世东北人》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