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这座800多年的皇家神庙,藏不住了!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6129
吉林这座800多年的皇家神庙,藏不住了!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612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吉林这座800多年的皇家神庙,藏不住了!

2024-07-11 16:42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东北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4公里外的丘陵上,有一处规模不大的古代遗址,那里已被果林和灌木覆盖,从南到北隐约可见三座土台子,而从地表尚存的断续墙体看,原先应有一圈城垣,由此推测在古代这里可能是一座城。

  当地传说唐代大将军刘仁轨东征时,曾在此获宝马一匹,如今在通向遗址的路口,还有一尊刘将军骑宝马、舞大刀的雕塑,这个遗址也由此得名为“宝马城遗址”,2007年被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将军获宝马的故事,终究只是个传说。这座古城是什么时间建造的?谁建造了它?功能是什么?又缘何被废弃?几十年来,学术界不断有人探究宝马城的身世,由于曾在遗址范围内采集到一些怀疑是渤海时期的砖瓦残块,于是不少学者推测这里可能是所谓渤海“朝贡道”上的一座驿站,甚至有人将其与渤海中京显德府所辖的兴州联系起来。

  为了解开宝马城历史之谜,并配合宝马经济开发区的建设,2013年和2014年两个夏天,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建的考古队对宝马城遗址进行了持续的田野考古工作。

宝马城发掘前侧拍全景_副本.jpg

宝马城发掘前侧拍全景

  2013年夏天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勘查和试掘。考古队通过初步勘查,确认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内存在南北中轴线,在这条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三座土台,似乎是大型建筑基址。经过测量,一圈城墙的现存长度约为465米,遗址的面积为1.4万平方米,这个规模对于一座中古时期的州城来说太过狭小。考古队之后在城内选取5个地点进行试掘,包括对东城墙做局部解剖,实际发掘面积共88平方米。夯土城墙残存高度已不到一米,而原来的高度也不会太高,看来当时也很难起到御敌的作用,最多用来阻挡野兽牲畜罢了。

  在这次试掘中出土了一些砖瓦类建筑构件,考古队将其与吉林舒兰金代完颜希尹家族墓、扶余西车家店等金代遗址的出土文化遗物相比对,发现它们的形制很相似,具有东北地区金代建筑构件的典型特征,而且在遗址内也没有发现其他时期的遗物。考古队初步判断宝马城并非渤海时期的城址,而应该是一处金代遗址。

  2014年的夏天,考古队再次来到宝马城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工作的思路很清楚,要进一步搞清遗址的性质用途、建造年代、建造技法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大面积揭露,而遗址区内最重要的遗存,无疑是那三座土台。经过比较权衡,考古队选择发掘最北边的那个。本次发掘面积达728平方米,不仅对北侧土台进行了全面发掘,也对土台周边区域做了清理工作,基本掌握了该土台的各方面信息。

  8月初的长白山,刚刚度过雨季,遗址区内新草丛生,考古队进驻的第一天,在布完探方后,就会同从附近宝马村招募的民工一起,拔草平地。在经过一天辛苦工作后,土台基本暴露在大家的面前,台顶平坦,四面为缓坡。田野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后,在去掉浅薄的表土层后,马上就发现了成片的砖瓦堆积,既有筒瓦、板瓦,也有兽面纹瓦当和大型鸱吻残件,很显然土台上发生过建筑坍塌的事件,这些砖瓦具有金代建筑构件的一般特征,这说明自金代以后,该地不再有建设活动,所以不见金代以后的遗迹遗物,这与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也相符合。明清两代长白山区少有人烟,尤其清代更成为皇家禁地,逐渐为森林所覆盖。这也使得遗址较少受到后世人类活动的破坏,让考古队对砖瓦堆积下的遗址本体充满期待。

JZ3 局部_副本.jpg

JZ3 局部

  考虑到日后遗址展示的需要,考古队对几处能反映建筑倒塌过程的砖瓦堆积予以保留,其余区域继续向下发掘。在大家仔细清理下,一座大型建筑遗址逐渐浮现出来,这座台基(编号 JZ3)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 22 米、南北长14.4 米,台基上是一座砖墙木结构建筑。中国的土木建筑遗址,绝大部分在发掘时只剩地基,幸运的是,JZ3 除南墙东段只剩基底部外,剩余墙体在地面上都有部分保留,墙体厚约 1.3 米,均为长条形顺砖错缝平砌,其中北墙保存最好的地方尚见十层砖,高度达 80 厘米。四边墙体围出的室内空间东西长 14.4米、南北宽 9 米,在四面墙体中均发现了石柱础,其中覆盆形的角础和南墙门础直径都接近 1 米,通过它们可以推断建筑面阔和进深都是三间。

JZ3 西北角柱础石_副本.jpg

JZ3 西北角柱础石

  考古队员在清理完建筑内部的倒塌堆积和沉积尘土后,发现整个室内地面均由方形青砖通缝铺成,大体保存较好,局部碎裂严重,一些地方可辨认出修补痕迹,铺地砖上发现大量木炭残迹,表明建筑是因起火而倒塌。在清理地面的时候,一直在寻找室内立柱的位置,但全部发掘完后发现室内铺砖并未留出空缺,可见当初室内是没有柱子的,对空间跨度如此大的建筑实行内部全减柱处理,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有队员开玩笑的说,也许因为长白山的木头粗,四面墙上的边柱就能把房顶撑住。

台基北侧边缘用于安置栏杆的“凹”形石材_副本.jpg

台基北侧边缘用于安置栏杆的“凹”形石材

  建筑的外围有一周宽 1.7米的砖铺回廊,回廊外台基下方则是院落,同样也以砖铺地,只不过不是方砖,而是长方形条砖。在院子的地面上围绕台基边缘,每隔一定间距排列有加工精细的石材,有的还附有木头痕迹,它们很可能是用来固定木质栏杆的。而出建筑的南门则有一道长方形台基向南延伸,应通向中部土台,在台基两侧也发现大型柱础,由此可以推测它应是连接两座建筑的廊道,上方原本应有顶棚。

  细心的考古队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多处满施红彩的白灰残块,这说明外墙壁面处理方式为抹白灰后涂朱,也就是红墙。而建筑内部铺地砖上还发现数处绘蓝彩的木材残迹,显示出当时建筑的梁枋上应有彩绘。

台基外北侧地砖上的大片红彩白灰_副本.jpg

台基外北侧地砖上的大片红彩白灰

出土遗物_副本.jpg

出土遗物

建筑室内地砖上蓝彩木料出土情况_副本.jpg

建筑室内地砖上蓝彩木料出土情况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进行,出土的建筑构件遗物也越来越多,包括板瓦、筒瓦和瓦当,其中数量不菲的瓦当,制作精良,均为浮雕兽面纹,其精美程度比完颜希尹墓地的出土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述种种迹象都表明,宝马城虽然不会是州城,JZ3 也不是衙署所在,但建筑和出土遗物的规格都相当高,绝非普通民居所用,JZ3 应该是一座殿堂。宝马城的城墙直接建造在生土层上,表明这里没有早于金代的文化遗存,宝马城应该只存在于金朝一代。

JZ3 发掘现场俯拍全景_副本.jpg

JZ3 发掘现场俯拍全景

  那么,女真人为何要在远离城邑的长白山区,修建这样一个高规格建筑群呢?

  天气晴好的时候,从发掘现场往正南方向眺望,可以清楚地看见长白山主峰,峰前有一个缺口,民工说那就是长白山瀑布的所在。通过测量,考古队员发现 JZ3 并不是正南北,而是北偏东4°,在卫星地图上看,宝马城基本位于长白山主峰正北 30 公里处,建筑的这个偏角,也许也是因为数百年间磁偏角的变动所致。

  宝马城与长白山之间的某种联系,引起了考古队的注意。通过翻阅史书发现,《金史》卷三十五《礼记》中记载,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始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将其视为庇佑女真政权的圣山,并在长白山北侧建庙奉安,春秋之际遣派官员前往祭祀。而到了明昌四年(1193),金章宗为了表达对长白山的崇敬之情,更进一步,又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长白山的地位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刘秀屯朝日殿遗址_副本.jpg

刘秀屯朝日殿遗址

  另一部史书《大金集礼》,对这座皇家庙宇的地望和规模做了记载 :“山北地一段,各面七十步,可以兴建庙宇”,宝马城位于长白山主峰正北,而宋代一步约合 1.5 米,宝马城保存较为完好的北墙长约 104 米,亦与文献所言非常接近。加之宝马城遗址的时代正属金代,其整体特征与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宋金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金上京刘秀屯大型建筑基址相似,后者已经被认为是金代皇帝百官祭祀太阳的“朝日殿”。因此,宝马城很可能就是金代晚期皇家修建的祭祀长白山的神庙。

宝马城瓦砾堆积清理_副本.jpg

宝马城瓦砾堆积清理

  宝马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为研究宋金时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金代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一直以来,长白山以卓绝的自然风光吸引世人,而金代皇家祭祀长白山神庙的确认,展示了白山黑水间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表明了长白山与我国境内古代政权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探索金代礼仪制度以及我国古代北方山祭与中原皇家山祭的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赵俊杰

  来源:《大众考古》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