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融合,东北人这样横空出世!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7866
碰撞融合,东北人这样横空出世!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78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碰撞融合,东北人这样横空出世!

2024-07-22 15:28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新的东北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东北地域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无论哪个民族都会展现出这种文化的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是东北人的共同“标签”。

02_副本.jpg

  从东北地域文化形成的过程考察,中原汉文化进入到与本土文化主从易位,再到完全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民族与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是多元文化在同一时空扭结包容之后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过程。

       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表现和规律一样,中原汉文化与东北世居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也不是“硬碰硬”,而是各自凭借其优势和特质与对方互补融合,并重新生发脱胎于各自文化原有优势特质而又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需求,得到了升华和强化的文化精神。这个碰撞融合的结果,一种超脱于民族性而具有显著地域性的崭新的东北地域文化横空出世。

  新的东北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东北地域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无论哪个民族都会展现出这种文化的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是东北人的共同“标签”。在新的东北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下,东北各民族深度交融,世人慢慢习惯于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称谓来统称生活在东北地域的人们,而不再关心他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还习惯性、印象化地把这个称谓同某些诸如粗犷豪放、豁达勇敢、讲究义气等特征心照不宣地联系在一起。这个特殊称谓,就是——东北人。

  包括流人、流民及后来自由迁徙的中原民众在内,中原汉民向东北的迁徙,导致汉民族与东北世居民族在这块土地上进行了彻底的交流融合,成为东北民族关系史和交流史上的壮观风景,也是东北地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当然,在历史长河中,汉民族与东北世居民族的交流融合,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一直都有发生。但是,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交流融合,都没有清朝入关以后直至清朝末年的汉民族与东北世居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来得更加深入彻底、更加波澜壮阔、更加影响深远。

  大批关内汉民的到来,使得中原文化随着流民大规模流布,有两个特点需要注意:一是由同一个迁出地迁移来的人口占据主体,即流民当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

       二是很多流民是整体平移式的迁移,即整个家族或者整个村子迁移到东北。这两个特点,对于平行迁移而来的中原汉文化后来在文化融合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流民大规模迁徙,意味着文化的大规模复制和流布。在东北,有许多山东村,就是齐鲁文化整体平移的样本。流民到来之前,吉林地域文化以满族文化为主导,同时存在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游牧文化和一些渔猎民族文化。由于流民数量大且具有相同母体文化,因此其文化的影响力得到加强;而整体平移式的迁移,又强化了其文化的核心凝聚作用。

       在各类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移民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本土文化已经处于中原文化的包围之下,其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冲突中趋同、在碰撞中融合、在固守中调试,最终实现文化的整合。

01_副本.jpg

  东北这片土地最早的民族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夷、东北夷,《说文解字》解“夷”为“从大从弓”,说明东北世居民族是渔猎民族。

  人文地理学有一个著名观点: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说的道理就是,自然环境决定人的生存方式,而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文化的类型和走向。文化学理论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次,人类生存方式所依赖的生产方式,就是物质文化层面;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化。

  清朝入关以后,生活在东北这片土地的世居民族,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在生产劳作当中形成的勇悍粗犷特质,在精神文化层面形成了刚健勇武的精神价值取向。由于与渔猎文化或者游牧文化相适应,东北世居民族以物易物的贸易形式,一直到清初都在实行,由此易于形成重情尚义的品性风习并成为他们的精神价值取向。东北气候苦寒、环境恶劣,渔猎民族生存艰难,特殊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既要有好勇斗狠、雄霸强悍的性格,还要有守望相助、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更为特别的是,这种团队精神甚至经过了制度文化的规范和强化,由此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强烈族群归属感并上升为精神价值取向。

       刚健勇武、重情尚义、强烈归属感的文化特质,是东北世居民族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后来与中原汉文化相融合的重要契合点。

  从中原汉文化角度看,虽然随着人口数量变得巨大而逐渐取得了优势,但是毕竟脱离了文化母体,存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本土文化中那些长期与自然环境互动而形成的文化元素,自然也相对具有地利优势,导致中原汉民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异变。

  流民以及后来自由迁徙的中原汉民,本来居于社会底层,汉文化当中的民俗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塑造更加强大,“齐鲁重义、燕赵慷慨”本来就是他们的文化底色,是其主要文化心理构成的行为价值准则。这与东北世居民族刚健勇武、重情尚义、团队归属的文化特质本来就非常贴近,使得后来的契合、融合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他们来到东北这片土地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生存。而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必须与东北的世居民族一样,在险峻的原始深林、苍茫的平原大野、湍急的大江大河、严寒的冰天雪地等恶劣自然环境当中摸爬滚打。天长日久,他们的心理人格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世居民族的影响,逐渐与在相同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土著民族文化精神形成同构和契合。结果,复制迁移到吉林的中原汉文化逐渐与母体文化拉开了距离,而本土文化也在固守合理文化元素的同时向中原汉文化倾倒。

       这样,一种脱胎于中原汉文化和本土文化,又不同于中原母体文化和原来本土文化的新型地域文化就破壳而出了,这就是今天的东北地域文化。

03_副本.jpg

  中原汉文化与以满族文化为主导的东北地域文化之所以能迅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东北地域文化,有两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

        其一,文化融合的背后是民族融合,即中原汉族与以满族为主体的东北世居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远比文化的融合来得久远。包括汉族等在内的多民族融入了满族族群之中,汉旗军被满族同化,就是鲜明的例证,只不过这种民族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由满族主导演变为汉族主导,由汉族满化逐渐演变为满族汉化。有了民族融合的基础,文化融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二,无论汉族文化还是满族文化,都有着极强的开放包容性。汉族文化的开放包容性自不必言,而满族文化也有同样的特点。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大量汉族人、朝鲜族人进入女真人居住的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他们很快就接受并主动融合了农耕文化元素。具有同样开放包容性的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一旦在历史的长河里相遇,迅速实现深度融合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结果以中原汉文化与满族文化为主导的东北世居民族文化实现了完美的深度融合,由此形成了当代的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其民族性不再鲜明,而地域特点却愈加鲜明。

  就此,在当代东北地域文化滋养之下,东北人,横空出世!

  相关链接:

  为什么东北地域未出现过纵贯古今的文化传承?

  谁是三百多年前东北地域文化的拓荒者?

  作者丨李剑尧

  来源丨方志吉林

  图片丨视觉中国

  本文选自长春出版社《边外溯旅》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