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百年前第一衙门的前世今生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9146
长春百年前第一衙门的前世今生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914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长春百年前第一衙门的前世今生

2024-07-26 14:32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它是

长春市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

中国近代最北端的围廊式建筑

中国人在长春最先使用电灯的场所

……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

民间俗称“道台衙门”

虽几经损毁修葺

至今仍透射着当年的威严正气

见证着长春开埠以来的百年沧桑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1_副本.jpg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 来源/视觉中国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民间俗称“道台衙门”,建于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曾是长春历史上级别很高的一座旧官署——清朝“吉林西南路兵备道”(原称吉林西路兵备道)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当时是驻长春级别最高的衙署,也是长春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

  1907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东北实行官制改革,废除将军改设行省,省下设道,作为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1908 年1 月21 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设吉林西路兵备道,首任道台陈希贤,原本应新建专门衙署,但当时长春并无像样的房子,陈希贤将办公地点暂定在城内的东四道街路北、天主教堂的西侧。

旧址(今七马路)_副本.jpg

建于1908年的吉林西路道(西南路道)旧址(今七马路) 资料图片

  为了防止日本长春满铁附属地继续向南侵占商埠地所辖的土地,1909年(清宣统元年),第二任道台颜世清把衙署移建于长春商埠地辖区的北沿(现址处)。

  建在商埠地最北端高地上的衙署整座建筑居高临下,俯瞰着北面低洼地带的满铁附属地,监视着日本人的一举一动。日本人伊原幸之助所著的《长春发展志》中,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道台衙门:“宏伟壮观,中国国旗高高飘扬,恰有居高临下威震附属地之势。”

  1913年(民国二年)1月29日,吉长道尹公署更名为吉林西南路观察使署,设管理外交、内务、财政、教育实业的四个科。

  百年“道台衙门”作为硕果仅存的几栋历史风貌建筑之一,在长春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长春近代建筑》中认为“道台衙门”是中国最北端的围廊式建筑,也是中国人在长春最先使用电灯、电话、暖气的建筑。

  围廊式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建成后的道署中西混合风格,占地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前后共耗资九万两白银。中心建筑是由东向西排列、由一条木制长廊沿中轴线串起来的样式基本相同的三座厅堂,是道署的主要办公场所。

  正门占地700余平方米,左右各有五间配房。穿过12米高的门楼,迎面便是大堂。大堂是长官办公之所,为衙署的首要建筑,高7米,占地400余平方米。大堂后侧有木质连廊通向二堂,二堂略矮于大堂,面积同于大堂。二堂后门也有木廊与后面房舍相连。正门门楼、大堂、二堂设于同一轴线之上。长官起居室位于大堂和二堂的北侧,占地900余平方米,南侧有木廊与大堂和二堂相通。

长春道台衙门早期旧影_副本.jpg

长春道台衙门早期旧影 资料图片

  道署虽然规模宏大,但有一点却与其他衙署不同,就是大门朝东开。“衙门口冲南开”是封建社会官衙建造的普遍规制,为什么长春的道署不遵此制呢?

  从现在道台衙门的位置看,它的正门朝东,对着的是原商埠地内的永长路,很不起眼;而它的后面则是正在铺建的原商埠地内最繁华、最宽敞,直通原日本桥的商埠地主街——大马路。道署正门面对商埠地主街应是正常的,也可显示官衙的威风,但是由于什么原因或在什么背景下使道署的大门冲向一条小街(当时还没有亚泰大街)呢?

  长春地方史专家孙彦平给出了“道台衙门”大门朝东开的原因:“当时无法将道署大门朝开西,是因为大马路靠近头道沟东斜街桥(后称日本桥)一段的土地已被日本人买去了。而东面有路有桥(头道沟东五条通桥,旧名长农桥),这条路又是原来长春城通向农安的大道,也算方便。《盛京时报》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个推断。”

  孙彦平从历史中找到了一些线索佐证自己的观点,当时有几条报道都提到道署用地占据了日本人租定之地且引起交涉,因此道署还曾停工,使颜世清很着急。因此,“道台衙门”建在长春商埠地通向“满铁长春附属地”两桥中间和“道台衙门”大门朝东开都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长春道台衙门建筑_副本.jpg

长春道台衙门建筑 资料图片

  道署由大兴公司承建,1909年开建,直到第二年夏秋之际才初具规模,以后还在陆续添建。这时,正逢清政府陆军大臣载涛从国外考察归来路过长春,颜世清将新建的道署装饰一新作为载涛的行署,但载涛并未在长春住下。

  颜世清何时迁入新道署办公,未见明确的资料记载,但可以确认这里在1910年(宣统二年)已经投入使用。1911年(宣统三年),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有将原在奉天(今沈阳市)的总督府迁来长春之意,府署就定在道署,并曾派人前来实地查看,但终因辛亥革命爆发而作罢。

  1932年3月9日,身穿西装、头戴礼帽的溥仪,以伪满洲国执政身份,由赞礼官前引,四名文侍和四名武侍从护卫,走到原清朝道尹衙门起居室门前。全体人员向溥仪三鞠躬,溥仪一鞠躬还礼。他的傀儡生涯,就从那一刻开始。从1932年3月8日到1932年4月3日,溥仪在吉长道尹衙门改装的执政府共待了26天。

  溥仪搬走以后,除伪国务院之外,道署还挂过“参议府”、“恩赏局”等许多牌子。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后,这里成为国民革命军新一军炮团驻地。新中国成立后,道署迎来了新的使命。

长春市方志馆_副本.jpg

长春市方志馆  来源/视觉中国

  庭院深深,往事如烟,新中国成立后,道台衙门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1950年开始,由东北电信机械修配厂、邮电器材厂、邮电部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先后使用,此间院内西北角的假山、第三个大堂拆除,南部的四合院、“工”型房被拆改。

  1985年,旧址被定为长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旧址升格为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经长春市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修复,当年年末重新对外开放,成为长春市城市建设展览馆。

  2011年,长春市政府将这里划归长春市地方志编委会,用于建设长春方志馆。

  2012年,长春成立方志馆(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

  2013年,该建筑群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长春地方志 《发现长春》《长春史话》吉林日报

       来源:吉林文脉综合整理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