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冲!”
“向天空发射三颗红色信号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
这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经典台词,而这部经典电影的背后闪耀着一位吉林作家的名字,那就是该片编剧,我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导演和诗人乌·白辛!
乌·白辛
乌·白辛全名为乌定克·白辛,1920年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一个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在短短46年的人生里,他创作出包括《赫哲人的婚礼》《冰山上的来客》《黄继光》《印度来的情人》《映山红》等电影、话剧、歌剧剧本,导演了《风雪昆仑驼铃声》《伞兵生活》等10余部影片。丰富的人生经历、少数民族的特殊视角、充满戏剧张力的结构,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让乌·白辛的作品在文坛上如此独树一帜。
一
乌·白辛自幼便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1939年就选择投身到沈阳协和剧团,开始了他传奇般的文艺生涯。抗战期间创作了《海的召唤》《南行草》等作品,这时他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精神,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
1945年,乌·白辛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被任命为吉林文工团团长,不久,文工团的部分团员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在部队中,白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十八军文工团副团长、戏剧教员、编剧、导演、随军记者等职。这一时期,他创作大量作品如歌剧《鞋》《好班长》,话剧《四海为家》等,热情地歌颂了军民鱼水情,这段时期的经历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953年,乌·白辛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他带着摄制组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和西藏前后生活了4年,写出了《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历险记》等游记散文,拍摄了艺术纪录片《在帕米尔高原上》《伞兵生活》,反映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文字和影响,日后成为他作品的又一底色。
二
1958年,乌·白辛因伤转业,被调到哈尔滨话剧院,成为专职作家。从此,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大提高,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状态,创作了《黄继光》《雷锋》《赫哲人的婚礼》《冰山上的来客》《映山红》等剧本、话剧、歌剧作品。其中,在话剧《黄继光》里大胆尝试,把舞台艺术手法与电影蒙太奇技巧融合运用,以无场次的戏剧结构,突破了舞台时空的局限,推出一台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戏,博得广大观众的赞赏。话剧《黄继光》连续演出达300余场。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剧照
1960年,乌·白辛根据长期深入边疆生活积累下来的素材,创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1961年发表在《电影文学》上。随后,乌·白辛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他自己担任编剧,赵心水担任导演,梁音、谷毓英、阿不都力米提、恩和森主演的同名电影开拍,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随摄制组再度深入新疆边防哨所,和战士们一起爬山涉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
1963年2月2日,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上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动听的电影配乐,以及对祖国的真挚热爱,引发轰动,片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冰山上的雪莲》等主题曲、插曲,更是脍炙人口,传唱至今。影片成为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乌·白辛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工作照
《冰山上的来客》大获成功的同时,乌·白辛开始创作伊玛堪史诗歌咏话剧《赫哲人的婚礼》。为了写好这部话剧,他3次深入赫哲族聚居的乌苏里江畔,1962年,《赫哲人的婚礼》由乌·白辛的夫人高岚导演搬上舞台。该剧创造性地运用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的形式,以歌舞相兼的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格,讲述了赫哲族人在反动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濒于灭绝的苦难命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幸福生活,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赫哲族生活和历史的剧本。该剧从哈尔滨、沈阳、吉林一路演到北京,轰动一时。
三
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却命运多舛,1964年,乌·白辛创作话剧《印度来的情人》,次年又深入长白山区体验生活,创作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事迹的歌剧《映山红》。遗憾的是,由于国际关系的问题,这些剧目都未能搬上舞台。
1966年,乌·白辛奔赴兰考县,走访了人民公仆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为歌剧《焦裕禄》进行剧本创作,可惜因为历史因素,剧本被迫中断。同年9月,带着种种遗憾,乌·白辛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尽管乌·白辛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的作品却如同璀璨的星辰般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1981年,在他逝世15年后,北京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少数民族作家”展览,乌·白辛紧跟在老舍之后,排在第二名。
乌·白辛一生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他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创作的作品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用短短的一生为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成为在历史长河中被铭记的吉林籍作家,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坛上。(作者:殷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