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丰山,史料中也记载为“富丰山”“富峰山”或“白龙驹山”,位于长春城西南部,距离主城约10公里。根据地质调查,该山体是在长春台地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孤立的小型火山锥体,在70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或第三纪早期,经过最少5次火山喷发才形成。不过,经过近百年的持续开采,现在只留下残存的山基和遍布的坑穴。
《长春厅舆地全图》(局部)中的“富丰山”
阜丰山曾是清代科尔沁左翼中旗、郭尔罗斯前旗的分界地标,为人们所熟知则是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立之后。当时,上至皇家编写的《大清会典事例》、地方官给皇帝的奏折,下至地方督抚的往来公文、区划地图以及方志,只要涉及长春厅、长春府区域“四至八到”,都会提到阜丰山,可谓当时长春“第一地标”。昌图厅建立并归属奉天后,阜丰山又成为吉林、奉天两省的界山。1905年日俄战争后,它又成为日本侵略势力强占我国资源的历史见证。
山名的变迁
长春厅建立后,在嘉庆、道光时期的公文、舆图中,提及长春厅“四至八到”,一般都会这样描述:“东至沐石河,西至巴彦济鲁克山,南到伊通边门,北至纪家窝堡。”巴彦济鲁克山,也称“巴颜朱尔克山”,就是我们所说的阜丰山,是当时长春厅的西南界山。山的西南边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后来归昌图厅所辖,怀德县设立后归其管辖。
“巴彦济鲁克”是蒙古语,“巴彦”为“富”之意,于是人们便直接称其为“富丰山”或“阜丰山”。初到长春区域的流民不晓得“巴彦”是何意,于是根据它的发音,杜撰演绎出一个传说:科尔沁左翼中旗王爷和郭尔罗斯王公在划分两旗界线之时,曾在此山上“摆宴”庆祝。由于该传说过于牵强,以至成书于光绪年间的《长春厅志》的撰写者嘲笑这一解读“陋鄙可哂”。但时至今日,这一传说仍在广泛传播,甚至比前人杜撰得更加绘声绘色。此外,民间还传说阜丰山上曾有金马驹出现,所以该山又被称为“白龙驹山”。在该山北侧不远的地方,有个名叫“白龙驹”的村屯,应该就是以山名来命名的。史载,白龙驹屯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这说明“白龙驹山”的命名,应当早于长春厅建立。后来,阜丰山东北方向建起了一个名叫“大屯”的村屯,因而该山又被俗称为“大屯山”。
长春厅是在蒙古王公的土地上借地设治,成立之初还有大量蒙古人生活在这里。长春厅建立后的六七十年间,各种奏折、公文、舆图等,涉及阜丰山时,都用它的蒙古语名字。从目前发现的史料看,在光绪二年(1876年)绘制的《长春厅舆地全图》中,“富丰山”这一名称就已经出现,并被官方认可。
曾经的“第一大山”
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山水,一个地方山水具备,方显灵气充盈。长春厅位于广袤的东北平原,区域内山峰稀少。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山水的追求,这一点在地图上有所体现。从道光年间的《长春厅舆图》,到光绪初年的《长春厅舆地全图》,都采用具象的方式绘入大量山峰、河流。其中的山都有吉祥的名称,如太平山、兴隆山、万宝山、朝阳山等。从地图上看,这些山峰重峦叠嶂、地势峻峭,而真实地物只不过是在平原上隆起的带状土丘或岗地。《吉林舆地说略》评论说:“长春厅属境,极目平原,即著名山者,皆冈阜之属。”一些“山顶”,甚至被开垦为农田。据《长春县志》记载,兴隆山在“治城东四十里,由东而西延亘二十余里,上多良田,无峰峦,少树石”;南长岭,“岭势低平”;万宝山,“势极平坦”;潘家岭,“高仅丈余”;等等。而阜丰山则为“长邑第一大山”,那么它有多“大”呢?《长春县志》记载,其高达500丈,“周约一里,面积约二百余顷”;《长春县志初稿》等其他志书则记载为“约高五十余丈”“高约二十余丈,周围四五里”等。《长春厅志》则直接描述为“此峰石质,高及寻丈,具山体矣”。“寻丈”在古代“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间的长度”,这里并不是说阜丰山只有不到1丈高,只是形容阜丰山并不高大,只具有山的样子罢了。至于其准确高度,今天的科学测量结论如下:“山体呈椭圆形,长轴近北东向延伸,宽约1300米,长约2300米;最高峰284.7米,相对海拔60余米。”长春设治之初,阜丰山耸立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也称得上“势最突兀”,相当引人注目。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人在长春调查时绘制的《大屯采石厂略图》上,清楚地标明阜丰山大山、小山的位置,以及奉吉两省的边界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人在长春调查时绘制的《大屯采石厂略图》上,清楚地标明阜丰山大山、小山的位置,以及奉吉两省的边界线。
除了这座大山,清代档案文献和方志中提到的阜丰山,还包括一座小山。根据20世纪初的地图,这座小山位于大山西南方约1200米,在大屯火车站正南方约2900米处。《长春县志》记载说,大山“形如卧牛,首西向,前有小山如规,做犀牛望月状”。这座“如规”的小山,在清末时出产大量铁路用的石材,为长春府张家屯民人张云阁的祖产,后来被日本“满铁”强行霸占。此事惊动了当时的长春知府乃至东三省总督,还被写进了《东三省政略》和《清实录》。
作为界山的历史
明嘉靖年间,生活在松辽地区的嫩科尔沁,分裂为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四部。顺治五年(1648年),郭尔罗斯部的固穆及其哥哥布木巴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王公,“世袭罔替”,郭尔罗斯部也划分为前、后(南、北)旗,固穆系世掌前旗,布木巴系世掌后旗,二旗沿松花江明确划分疆界。这一年,郭尔罗斯前旗设治,并划定疆界,其中,西南方以巴彦济鲁克山为界,与科尔沁左翼接壤。在一马平川的大草原上,很难找到显眼的标识,阜丰山自然成为两旗的分界地标。嘉庆五年长春厅建立后,阜丰山又成为长春厅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界标;昌图厅建立并归属奉天后,此山又成为吉林、奉天两省的界山。
由于这座山位于分界线上,它的归属便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光绪二年(1876年)绘制的《长春厅舆地全图》将其绘在长春厅界之外;《长春县志初稿》则写明“山西根为奉天怀德界”,将其划入长春厅界。而在道光五年(1825年)的《长春厅舆图》中,长春厅界线从山顶穿过,绘制得比较准确。据一些史料记载,该山一半归郭尔罗斯前旗,一半归科尔沁左翼中旗。《怀德县志》在提到阜丰山时记载为“怀长之分界,但属怀德境者,不过三之一耳”,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为详细的相关记载。
作者:杨洪友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