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浮化荆榛,孔庙存威仪。
人间此天阙,可望不可跻。
诗书寿老壁,孙子绵遗规。
杲杲不可尚,百世当前知。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2024年9月28日,我们将迎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5周年纪念日。
两千多年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建立在全国各地的文庙,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见证着一方历史、承载着一方文脉。
长春文庙,就是如此。时至今日,它已走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一段段曲折的历史与动人的故事,被收藏在宫墙照壁之后、飞檐灰瓦之间,等待你我探寻。
一
在长春市南关区东天街239号,有一座仿宫殿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占地面积3.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长春市文庙博物馆。
长春文庙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时,长春厅设立已70余年,经济发展,风气初开,尤其是同治七年(1868年),吉林省三厅(长春厅、吉林厅、伯都纳厅)在扑灭马傻子农民军之后,社会趋于安定,涌现出一批资产雄厚、家境殷实的财主和乡绅,经济与人口的迅速增长,亟须建文庙学署,以满足士子们求学需要。
同治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吉林将军奕榕上奏折。开篇即说,“党详术序,宝崇学校之兴,论秀书升,用广贤能之选。故欲维持风教,必先培养人才。惟伯都讷、长春两厅未立专学,历届进取文武生员,均附吉林学管辖,并未设廪增拔贡。现在两厅人口日繁,文风骎骎向盛。”所以,两厅绅士先后详细陈述,“请于各该处捐建文庙学署,各设训导一员”。清朝廷批准了捐建文庙学署的建议。
得到朝廷许可后,长春官绅二界立即着手选址建造文庙和儒学衙门。最后,选在老城内的东南边缘,当时的东二道街(今改为东头道街)以北,老城东南门里的地方。之所以选在此处,因为这儿有一条自然沟渠,可以作为泮池,最重要的是出于堪舆学(即常说的风水学说)的考虑。清代堪舆大家赵九峰《阳宅三要》记载:“文庙建艮、甲、巽、丙字上为得地……一眼看见城上之文阁金楼,大利科甲。”长春文庙,正好位于城的东南,为巽位。右侧虽无高耸之物,左侧开阔明亮,近前河水如带,远处一马平川,极目所见,可见今天净月潭一带,山峦起伏。《阳宅三要》又说:“再得巽、丙、丁有文笔高塔,主出状元神童,名士宦。”于是,20世纪初,王昌炽将魁星楼从原来南关的关帝庙中移到庙之前略偏东南方的伊通河岸上,也是位居巽位。一切都符合堪舆说。
《长春县志资料》记载,第一座长春魁星楼位于长春武庙中,武庙即关帝庙,原名朝阳寺,“在清嘉庆四年,建祠宇及禅房五间,道光时添建六楹”,后在“文革”中被拆毁,原址已经成为住宅区。魁星楼所在的关帝庙位置,基本是在长春正南方,不符合“堪舆”之理。同时,旧城的东南方是伊通河,正是地势比较低洼所在,常受水患。
“魁星为天府之文明,兹之建楼,所以为文明之标志也”,而且“文运之振兴,以兴学为权舆,而气脉之维持,亦有力焉”。于是,王昌炽决定把魁星楼移建于长春旧城东南隅,面向伊通河,既能兴长春的文运,镇治水患,又符堪舆之理,可谓一举两得。
二
王昌炽(1856-1909),长春在任时间最长的知府。关于魁星楼的样式,《盛京时报》描述说,地处长春东南之隅,“高若干丈,其内柱梁非常高大,上架楼板数层”。
长春魁星楼旧影 来源/长春街路图志
移建后的魁星楼存在时间只有15年,1917年7月12日晚7时,被大火烧毁。至于起火的原因,《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记载是雷击。《盛京时报》1917年7月15日也报道:“城东南隅旧有魁星楼一座,高若干丈,其内柱梁非常高大,上架楼板数层。乃昨十二号晚七时,天降大雨,忽然雷震一声,移时该楼起火。由上层烧下,奈四围皆系砖镶,欲救不得,竟烧至次日午后,尚未熄灭矣。”从此,长春东南方失去了标志性的建筑物。
在清代,由地方士绅捐建孔庙、儒学衙署和明伦堂,是普遍的做法。根据吉林将军的奏折及文献记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长春官绅商学各界捐资9万吊,最少折合3万两白银。《长春县志》记载,其中的主要捐建者为长春厅的士绅朱琛、别煐、王振鹭等人。
根据《吉林通志》记载,当时建造成的有“大成殿三楹、东西两庑各三楹,以泮池、灵星门、斋舍、照壁”等建筑,以及其他按照孔庙既定的规制应有的建筑物。由于长春厅级别低,其规模要远远低于吉林省城吉林的文庙。清代普遍实行“庙学合一”的惯例,与文庙同时修建的,还有管教育的官员“训导”(光绪十五年升为教授)衙署,也称作“学署”,位于文庙的西侧,因此形成了左庙右学的规制。根据《吉林通志》记载,学署这一部分,当时还修有明伦堂三楹、内宅三楹,及前后翼室共18楹。参照吉林厅孔庙的规制,长春厅的学署和内宅在后,明伦堂在前。此后,长春士绅又在孔庙东侧捐建了文昌阁三楹、前门三楹。这样,整个长春文庙,才完全建立起来。建好后的长春文庙,长约115米,宽约70米,占地只有8000平方米左右。
从此,长春文庙成为讲学、传道、研究的场所,因其重要性,成为长春的地标。
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长春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任知府杨同桂。杨同桂,直隶通州人,曾参与《吉林通志》修撰工作。他极具才干,爱民如子,深得吉林将军长顺的喜爱,长顺上奏任命他为长春知府时,对他的评价是“才优学裕,任事精详”。任职长春不到两年,杨同桂曾捐出自己的俸禄,对长春文庙进行第一次重修,其中将文昌阁改建为三楹二层,并加盖了“前殿三楹、房三楹”。对于此次重修时间,完成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的“前署长春知府杨伯馨纪念碑”中有明确记载。
清代的文庙中,大成殿所供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以及东西两庑的先贤哲人,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就是六行六列共三十六名舞者)。孔子的木主与四配十二哲的木主和下面的小座,大小也各有规定。孔子神位的木主,高“二尺五寸五分”,广“六寸五分,厚一寸”,“朱地金书”;四配神位的木主,高只有一尺七寸,宽四寸一分,厚五分,“赤地金书”。还有四配十二哲,谁可以单用一案,谁可以二人一案,都是有要求的。每位一案,每届春秋丁祭之期,长春的行政长官都要来此进行祭祀。
清代对孔子春秋丁祭和孔子诞辰祭祀的正祭者,是有严格要求的。在乾隆十八年(1753),明确规定,在府州县,如无道员分驻者,知府、知州、知县为正祭。在西路兵备道设立前,都是由长春知府在大成殿主祭行礼。在西路兵备道设立后,道台就成了在长春级别最高的官长,即由其替代知府在大成殿的位置了。
朝代更替冲击了各地的文庙祭祀活动,甚至有些地方还发生了毁坏文庙的事件。民国三年,中华民国以大总统令的方式,要求“各地方文庙一律规复尊崇,不得任何损坏”,还要求专门设立奉祀官,并对奉祀官的标准提出要求:“须在本县用古者宾兴之法,择本县之有学识道德,堪为师表者”“年岁四十”以上者。
四
虽然祭孔活动可以持续,但早在清朝末年,长春文庙已经破败不堪,在民国最初的十年多年里,官方已经没有钱进行修复。原来用于文庙修理经费的五常蓝彩桥田产收入,也改为兴办新式学校的经费了。后来的长春县知事赵鹏第呈送给上级的公文中,曾形象地描述说:“风雨摧残,土木衰朽。正殿及两廊均行穿漏,四周垣墉,半多倾颓,倘再历风霜,势必变为丘墟”,在如此残破的文庙中祭孔,无法“展敬事,襄盛仪”。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任吉长道尹的孙其昌认为这样的文庙,根本达不到“以肃群志而弼治化”的作用,于是下令给赵鹏第,让其对文庙进行修复。但尚未动工,孙其昌就调离长春,其督修工作由其继任者荣厚完成。此次修复,是长春历史上对文庙的第二次大的全方位的修复。
长春文庙旧影 来源/方志吉林
这次修复,是将原建筑在原地推倒复建,包括“大成殿三间,带廊东西配庑各三间,大成门三间,门前砖砌照墙一座,文昌阁过堂三间,大门一间”,这些是文庙的主体部分。二是移修部分,即“崇圣祠三间”移离原处数米远,但从地图上看,原崇圣祠应该没有拆毁,直到伪满时仍存在。三是新建部分,包括更衣室三间(东厢),库房三间(西厢),东西辕门二道,石桥二座。由此可见,一是《长春县志》中所记载的更衣室并不是清代所建,也不是东西各三间。二是新修的辕门位于泮桥两侧;辕门之外,则是新修的两座石桥。除上述这些工程,此次修复工作,还包括“翻修前后地沟,周围墙垣,以及刻石立碑,购置器皿,栽种树木”。还对文昌官(即文昌阁)和它的三间前殿进行了“补修雕油”,文昌宫内又立有“朱衣塑身”等等;院内还种有松树、梓树、刺槐、色树、杨树等二百余棵。除了建筑遭损,当时庙内器皿也多有丢失,主要是祭器、乐器。为此,长春县知事赵鹏第特地给山东曲阜县公署发去公文,请求其协助,将文庙所用祭器、乐品“调查明确,名目若干,价值若干,运费几何,详细开单函复,以便汇款购办”,做到了“应有尽有”。根据档案记载,本次工程由于多数是复建,共用大洋二万九千七百零四元二角二分八厘。除了一部分县政府的拨款,主要就是社会各界的捐款,当时已经雄霸东北的张作霖还捐了5000大洋。文庙完工的时候,竖立“纪实石碑”一块,以纪念这次修复和捐款者。至于修复效果,《长春县志》用了“补饰金碧,顿易就观”来形容,可见极为成功。
民国初年,长春文庙圮塌残破,但对孔子的春秋丁祭,以及孔子诞辰祭祀,都一直持续着,并仍由吉林西南路分巡道转化而来的吉长道尹来主祭。
民国年间祀孔活动,其参拜的程序和礼节,以及参与者的着装,国家都有明文规定,还下发了章程、图式。总体来说,主祭者要身着大礼服,行拜跪礼。其他参加者没有大礼服的,可以穿常礼服。
五
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初,长春停止了孔祭活动,孔庙也不再受到重视。这片区域中的建筑物成为东头道街小学、东二道街小学和九十中学的校舍。1986年,长春文庙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时任长春市长李述的倡议下,长春市政府出资800万元,在文庙原来的位置,进行了恢复重建。此后长春的民营企业家们又捐修了四圣像和十二贤人像等。
复建后的长春文庙,是一座由殿堂和门庑围合而成的三进院式仿古建筑。按古代的叙述顺序,由北向南。依次为祟圣殿、大成殿、东西配殿、大成门,东、西更衣厅、棂星门、泮桥、泮池、万仞宫墙和照壁。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大成殿”高14.5米,檐顶使用晚清彩绘,依然使用灰瓦顶,整体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在规模和制式上,都要比原来的高大恢宏、古朴大方。而在功能上,也是多种安排。比如“大成殿”后侧的“祟圣殿”,原为供奉孔子前四世祖先及孔子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的地方,现在里面展示的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孔子形象的编年史,被喻为中国的第一部连环图画。2008年,又修复了文昌阁(现已经改为明伦堂),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为两层仿古建筑,一层为现代化报告厅,开展国学讲座等各种文化活动,二层设展厅及藏书阁。此外,在原来明伦堂的位置,并修建了孔子文化园,主要分布着三座仿古建筑,后者为文庙博物馆的办公场所;前者为孔子书院,还有于2013年完工的魁星楼,魁星楼中的魁星像高达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魁星塑像。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长春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孔子文化园区),其中包括中部以长春文庙核心建筑为主体的孔子文化展示区,东部以文庙小学为主体的教育区,西部以孔子广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区。
作者:施立学 施宏霖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