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网 罗浩/摄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感受长春秋日的“限定版”浪漫,那就一定要乘坐一次有轨电车。
高大的行道树,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隔离在咫尺之外。金色的叶子在微风中簌簌落下,层层叠叠铺在悠长的轨道上;阳光穿过摇曳的树影,在静谧的站台上投下片片斑驳。伴随着一阵由远及近的“咣当、咣当”声响,一列电车穿过远方的无边落木悠然驶入眼帘,放慢本就不快的速度,在站台边稳稳停下;三五乘客上车、下车,伴随着几声短笛,电车关上车门、徐徐启动,带起片片翻飞的落叶慢慢远去,缓缓融入远处的满目金黄……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在你身旁慢慢悠悠驶过的有轨电车,似乎显得有些不太真实。
毕竟,这班电车,用了八十多年时间,才开到你的身边。
宛若穿行于童话世界中的54路有轨电车
诞生
有轨电车哐当哐当的节奏第一次在这座城市响起,要追溯到1941年的秋天。
当年11月,伪满洲国统治下的长春征用了大量中国民夫,修筑了最初的两条有轨电车线路。
金秋时节,长春市54路有轨电车落叶景观街区迎来最佳观赏期。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第一条线路,从长春站出发,经过今天的长春百货大楼、红旗街、长春电影制片厂,最终到达宽平大路一带;另一条线路,则从西安大路一带出发,经过今天的建设街,最终与第一条线路在红旗街附近交会。
由于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已经深陷于战争的泥沼难以自拔,因此,这两条有轨电车线路的建设,也颇费周折。
为了节省费用,电车的轨道使用日本东京、名古屋等地废弃的铁轨进行铺设。在轨道上运行的车辆,来源也非常繁杂——有从日本购买的二手车厢,也有美国通用电气在一战之前生产的废旧车厢,甚至还有德国西门子在20世纪初生产的“老古董”。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铁轨与车厢,拼凑成了长春最早的有轨电车线路。
长春早期有轨电车运营车辆 资料图片
对于当时长春的居民们来说,这种头上顶着“大辫子”的车辆,无疑是一种非常新奇的玩意儿。
“通车那会儿人山人海,俺们都不知道那(有轨电车)是个啥,觉着一个铁皮箱子会走挺厉害,但都不敢坐。”
几十年后,当年曾在现场围观电车开通的老人,在采访中这样回忆和有轨电车的第一次相遇。
渐渐的,比起“有轨电车”这个正式名称,这种新生的交通工具,拥有了一个更为流行的称呼:“摩电”(也有资料写作“磨电”)。
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当时很多人认为这种车辆的动力,是靠车顶的“辫子”与电线“摩擦生电”而来,“摩电/磨电”这个称呼也由此诞生。
1941年,长春宝山洋行(今欧亚新发)附近,中国劳工铺设电车轨道
此后的几年里,长春又陆续修建了几条新的电车线路;截至1945年,线路总长已经达到47.7公里,共有72台车辆投入运营。
不过,对于当时的长春人而言,这种新奇的交通工具,更多时候只能远远观望。
1944年,一份名为《人世间》的杂志中,当时的长春人曾这样描述自己所收到的不公待遇——
“长春的电车,是市内唯一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但我们中国同胞是没有自由乘坐权力的。敌人另外备有劳工车,专给中国人乘坐,意思是中国人都不清洁,破衣褴褛,都像劳工,如果和日人同车,恐怕传染上疾病。”
“中国人如果穿得整齐一点,还可以乘坐电车,要不然,你坐上普通电车,掌车的一定要把你推下车来,说‘你的满洲人,坐的不行’。或者被日本人看见,踢一脚,打一下,把你摔下去那是不容你讲理的。”
这是多么屈辱的一页。
新生
1945年,历经十四载艰苦卓绝的不屈抗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不过,人们并没有等来期待中的和平生活——1946年,国民党悍然向解放区发起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这片土地,重新被战火所笼罩。
1948年10月19日,长春宣告解放。
而此时长春的有轨电车网络,已是一片狼藉:在战争期间,大片电车轨道、枕木被国民党军队拆除,用来建造碉堡;70余辆有轨电车中,大约60辆被用作防御工事甚至当做厕所,不少车厢横在路边……
人民政府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开始着手恢复公共交通。
刚刚翻身做主的工人们热情高涨,昼夜奋战、不眠不休,积极投身到抢修工作之中。仅用十天,就抢修有轨电车10辆;截至1949年末,已经有40辆有轨电车完成修复。
长春的有轨电车,终于重新恢复了运营。哐当哐当的节律,再次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响起。
20世纪50年代,长春街头的有轨电车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轨电车成为这座城市极其重要的交通工具。根据资料,在20世纪50年代,仅红旗街到宽平大路的这段有轨电车线路,每日就有5万多人次乘坐。
1958年,长春市电车公司(长春公交集团前身之一)的领导干部和技术工人们,在技术革新活动中提出了一个目标——
建造自己的有轨电车。
围绕这个目标,他们先后召开了15次会议,反复讨论车辆设计、工艺流程、制造装配等技术难题,在各个工种技术队伍并不齐全的情况下,一边设计、一边摸索、一边安装,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制造任务。
这辆车的名字,被命名为“长春号”。在1960年正式上线运营后,“长春号”成为长春西部城区的“明星车辆”。一代代一线工人与技术人员,迎着朝阳登上“长春号”,去往长春纺织厂的车间、一汽的厂房,又迎着夜色登上“长春号”,在万家灯火中驶向家的方向……
直至2006年光荣退役,几十年间,这台电车运行了数百万公里,乘载过一代代乘客,成为无数长春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早期的“长春号”
1985年的“长春号”
2001年,正在改造的“长春号”
鼎盛
“长春号”登上历史舞台的五六十年代,长春的有轨电车,也逐渐迎来了最为鼎盛的发展时期。
根据老长春人的回忆,在那个时代,一张车票只有几分钱,几乎每趟电车都是爆满。“电车后面都得带个大拖挂,车厢里和拖挂里都是满满的人。”
昔日的电车车票 资料图片
在这一时期,长春的有轨电车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线路不断延长、车次不断增加……
在最高峰时,长春的有轨电车线路一度增加到8条、运行里程达到56公里;运行在长春各条线路上的有轨电车,更是一度达到了110余台。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春的有轨电车每天要运送40多万人次,穿梭于长春各个城区之间。
20世纪60年代长春有轨电车线路图
与此同时,不知不觉之间,驶过长春街头巷尾的有轨电车,也拥有了更多的型号。
从早期的200型、300型,充满城市记忆的“长春号”,以及后来陆续补充进入长春的700型、800型……不同造型、不同涂装的“摩电”,犹如一页页书签,夹藏在长春城市发展的历史之中,成为不同年代的独特符号。
不过,在长春有轨电车逐渐步入发展巅峰之时,历史的转折也正悄悄到来。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轨电车噪音严重、占地较多、不够灵活等缺陷日益突出;行驶更为灵活的公交汽车,开始逐渐取代它的地位。
1971年,长春乘坐公交汽车出行的市民数量,首次超过了乘坐有轨电车出行的人数。
长春的有轨电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黄昏。
涅槃
几十年间,在全国范围内,有轨电车的时代已经逐渐落下帷幕。一场场挥别,在各个城市上演——
1959年,北京城区最后的5条有轨电车线路全部停驶;
1963年,南京最后一班有轨电车结束运行;
1972年,天津的有轨电车全部拆除完毕;
1974年,沈阳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拆除;
1975年,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停驶;
1987年,哈尔滨取消最后一条有轨电车……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春的有轨电车,同样由繁荣走向了落寞。
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春有轨电车的规模,开始缩减。到80年代末,长春有轨电车线路已由巅峰时期的50多公里缩减到18公里,运营车辆也由巅峰时期的110余辆缩减到70余辆。
1996年5月,长春52路有轨电车拆除路轨、变为公共汽车线路。至此,曾经风光无限的长春有轨电车,仅剩下了54路一条线路。
1986年,行驶在宽平大路的54路电车
而54路有轨电车的存废,也曾一度成为街头巷尾市民热议的焦点话题。
此时的54路,是一个颇为矛盾的存在。
一方面,它作为长春当时仅存的有轨电车,承载着无数市民的回忆与情感;
另一方面,由于年久失修,这套线路的轨道、车辆,都已经难堪重负。
一位来长春参加会议的地质工作者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描写这条有轨电车给人的印象——
长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街道很宽,但行人却不多。另外,有轨电车仍在运行,铺在街心的铁轨很老旧,铁轨附近的地面也因年久失修而凹凸不平,电车在铁轨上行走时摇晃着,加上乒乒乓乓的噪声,开得也慢,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梦幻感觉。偶尔去搭乘,却也是另外一种滋味,让人难以忘怀……
2000年,54路有轨电车运行线路进行改造施工
幸运的事,考虑到有轨电车是长春城市景观的重要代表,这条线路最终保留了下来。
2000年,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54路有轨电车完成了改造,重新开通。一批记录了历史的“长春号”等老电车经过翻新,“重装上阵”,使这条见证了长春公共交通历史的线路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复苏
有人说,“时尚”是一个轮回。
近年来,本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有轨电车,开始呈现了“复兴”态势。
几年之间,上海、南京、嘉兴、淮安、珠海、天水……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开始纷纷恢复或者开通有轨电车线路。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内地共有23个城市开通了有轨电车线路,运营总里程达578.42公里。
而在这些城市中,完整保留了传统有轨电车的城市,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大连,另一个就是长春。
近年来,长春有轨电车的历史,不但没有画上句号,反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又一页……
2014年8月25日,长春55路有轨电车上线运营。作为54路的延长线,这条线路把西部城区和红旗街商圈连接在一起,方便了沿线市民的出行;
2015年,长春公交集团购置了三台仿古电车。其中一台,复刻了长春电车人自行制造的“长春号”;另外两台,则是还原八十多年前,长春最早使用的“200型”有轨电车。
2024年,长春54路文旅专列缓缓驶过
2020年,《长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则为这座城市、这条线路送上了一条温暖的规则:秋冬季在城市市政指定的区域内进行落叶的保护性留存,以展现城市季节景观。金黄的落叶与悠然的电车,从此构成长春金秋时节的浪漫童话。
2024年初,54路有轨电车文旅专列正式运行。浓郁的咖啡,悠扬的乐曲,木质车窗、暗绿窗帘,老电话、留声机,让人仿佛穿越回旧日时光。
2024年夏天,54路有轨电车“东北虎专列”上线。这列萌萌的电车,很快成为这条线路上新晋的“顶流”。
穿行在街头的东北虎专列
这些有轨电车,早已经成为与城市密不可分的文化名片。
它们自百年国耻的一片阴霾中驶出,穿过中国劳工佝偻的背影,驶过抗战胜利欢呼的人群,经过热血年代火热的工地,冲散童年岁月早餐摊点的炊烟,驶进眼前商业中心的一片灯海。一路走来,不急不趋,汇聚成长春人心中绵延不绝、长达几十年的记忆。
此时站台上步履蹒跚的老人,可能曾经追着电车奔跑嬉闹;车厢里十指紧扣的情侣,数十年后可能会依然紧紧依偎看路边的风景流动;身姿矫健迈下车厢的青年,他的父辈也可能曾以同样的姿势跳上站台……
因为这些列车,那些岁月的片段,那些情感,能够穿越时空,紧密相连。
这班用了八十多年才开到你身边的电车,还将伴随着哐当哐当的节律,穿越纷飞的黄叶,继续向未来的岁月驶去——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作者:郭帅)
《人世间》片中出现的有轨电车
参考资料:
《长春有轨电车——一座城市的记忆》《吉林日报》《盛京时报》《东北日报》《人世间》《长春市志·城市公共交通志》《伪满洲国首都规划》等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