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是青铜,实际上是王者!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91297
看起来是青铜,实际上是王者!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9129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看起来是青铜,实际上是王者!

2024-10-15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在吉林省博物院

收藏着这样一把长剑

它没有精致的装饰

也没有凛冽的剑气

乍看起来

似乎平平无奇

你可能忍不住要用它剑柄的材质

来评判它的“段位”

也就是个“青铜”吧

而实际上

如果你全面地了解了它的背景

就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冒失

它可不是青铜

而是王者

现在

 不妨就让我们

从这把剑的身世开始

一一讲起

  剑为百兵之君,历史悠久,受到古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与剑相关的传说和人物,更是比比皆是。

  在《释名·释兵》中说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表明剑是用来防身的武器,并不直接应用于战争。

  而与剑联系最为紧密的,则是侠客——他们背负一剑,行侠仗义,留下许多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舞剑的高手,他在《行路难》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而贾岛在《剑客》中,亦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那么,最早的剑,是什么样子呢?

  早期的剑,多是短剑,长度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

柳叶型短剑_副本.jpg

柳叶型短剑

拍摄于伪满皇宫博物院“止戈为武”展览

  在夏商时期,相对于北方草原地区,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剑并不多。而到了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剑数量开始增加。中原与草原所使用的剑,也风格各异——周人核心地区流行柳叶形短剑,北方草原地区则流行动物首或铃首短剑。

铃首青铜剑和兽首青铜剑_副本.jpg

铃首青铜剑和兽首青铜剑

选自《中国古代兵器图鉴》

  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伴随战争形态的改变,剑的形制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变得愈加细长。

  在楚、越、吴等地域,因地形复杂、不易开展大规模的车战,对剑的需求也变得更高。因此,这些地区的铸剑水平迎来了显著的发展,并诞生了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一批铸剑名师。在这些地区,剑的长度,有的达到了50厘米以上。

  但同时期的北方草原,依然流行短剑。在东北地区,则出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曲刃青铜短剑。

曲刃青铜短剑_副本.jpg

曲刃青铜短剑

  随着铸铁技术的进步,到西汉时期,铁剑逐渐替代了铜剑;至东汉时,铁剑又逐渐被更适合战斗的铁刀所取代。不过,剑并没有因为铁刀的出现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转变成身份的象征和礼仪的用具。

战国时期铜剑_副本.jpg

战国时期铜剑

  而此时的东北地区,剑的形制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曲刃青铜短剑,向铜柄铁剑发展。今天的主人公——双鸟回首铜柄铁剑,即是一个例子。

  1979年春天,根据群众来信提供的线索,吉林省考古所和吉林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前身)的同志们,先后两次对位于东辽县石驿公社的采岚和长兴大队的石驿彩岚墓地进行了调查,获取了一批文物。

  双鸟回首铜柄铁剑,就此重见天日。

双鸟回首铜柄铁剑_副本.png

双鸟回首铜柄铁剑

  这柄铁剑,全长69厘米,柄长12.7厘米,剑格长5.2厘米,剑格宽1.6厘米,剑身长6.3厘米,剑身宽2.3厘米。剑柄为铜柄,柄首铸造成回首相望的鸟形。剑格呈扁喇叭形,剑身铁质,有脊,整体修长。

汉双鸟回首式铜柄铁剑、环首铁刀东辽县石驿乡常兴屯征集_副本.jpg

汉双鸟回首式铜柄铁剑、环首铁刀

东辽县石驿乡常兴屯征集

  而伴随它一同出土的文物,还有铜镜、铜梳、带钩等日常生活用品;矛、环首刀等兵器以及若干陶器。

  根据考证,这些遗物与辽宁省西丰西岔沟古墓群所出土的遗物具有共同的风格,属于同一种类型的文化。据此,考古学者认为石驿彩岚墓地出土的遗物为夫余国的遗存,大概年代上限在汉武帝前后,下限可到西汉末期。

石驿彩岚墓地出土的遗物_副本.jpg图片

石驿彩岚墓地出土的遗物

  夫余国是由秽貊族群建立的古代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性政权。在《史记·食货志》中记载,“夫燕亦勃、碣之间……北临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力”,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夫余国就已经建立,并为中原地区所知。汉武帝在东北设立玄莬、真番、乐浪、临屯四郡,更加促进了夫余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石驿出土的铜镜、带钩等汉文化遗存,体现了石驿彩岚墓群的墓主人对汉文化的认同。

  这把双鸟回首铜柄铁剑,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双鸟回首”这一造型,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动物形短剑的文化因素,是整个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装饰题材。

甘宁地区出土的双鸟回首剑_副本.jpg

甘宁地区出土的双鸟回首剑

转自邵会秋所著《君子之兵》

  在邵会秋先生的书中提及“在早期铁器时代,草原地区流行一种短兵器——双鸟回首剑这种短剑极具特色,短剑的柄首饰双鸟(或双鹰)回首造型的图案……广泛分布于整个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如果将欧亚草原的这类短剑与中国北方的同类器进行比较会发现:越向东,双鸟回首剑柄部的鸟首刻画的越简单,短剑的年代越晚鸟首也越抽象”。

  这说明“双鸟回首”这个题材的图案造型确实是北方草原地区流行,并且流行范围广,时间长,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

  其次,剑身修长与传统的东北地区流行的曲刃短剑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原地区长剑的形制影响。

  在吉林发现的曲刃青铜短剑,是春秋至战国时期,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遗存之一。但在进入西汉以后,曲刃青铜短剑的数量急剧减少,中原制式的长剑开始流行,榆树老河深中层墓地、辽宁西岔沟墓地出土的铜柄铁剑均为长直剑,与同时期出土的汉代铁剑相似,表明夫余人已经接受剑身修长的铁剑,而不再使用东北地区传统的曲刃的青铜短剑。

秦青铜剑与汉代玉具铁剑_副本.jpg

秦青铜剑与汉代玉具铁剑

选自《中国古代兵器图鉴》

榆树老河深出土的铜柄铁剑_副本.jpg

榆树老河深出土的铜柄铁剑

  再次,铜柄铁剑是由铜质剑柄与铁质剑身嵌合铸成,说明夫余人可能掌握了较复杂的铸造技术。

  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不断发展,铁器的数量随之增加。

  到西汉时期,铸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兵器占据了军事武备的主导地位。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夫余与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较为良好的隶属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那么,在良好的交互关系下,夫余人有可能从中原地区学习到更为先进的铸铁技术,并且掌握两种材质相互嵌合的技术,这为能够铸造出铜柄铁剑奠定了技术基础。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是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环节。

  古代东北地区是东胡、肃慎和秽貊等族群的聚居区,由秽貊族群所建立的夫余国,天然的与周边民族有着较强的交流与融合。在目前所发现的夫余时期遗址或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或多或少都可见到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双鸟回首铜柄铁剑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刘升雁:《东辽县石驿公社古代墓群出土文物》,《博物馆研究》,1983年第3期。

  汉·司马迁:《史记 食货志》,中华书局,1995年。

  邵会秋:《君子之兵 青铜剑与草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 作者:刘肖睿  工作单位:吉林省博物院)

  初审:曹淑杰   复审:郭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