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塔,烟火长春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94861
百年水塔,烟火长春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94861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百年水塔,烟火长春

2024-10-29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水塔

是一种常见又特殊的建筑物

作为城市供水曾经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曾经占据各个城市、乡镇

最为显眼的位置

却又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座又一座地废弃、倒塌

仅留下少数的幸存者

成为一个时代的纪念碑

在长春的西广场

就有两座“姊妹塔”

幸运地穿越漫长岁月

留存至今

水塔1_副本.jpg

罗浩/摄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1901年

长春的第一座火车站:宽城子站

建起了这座城市的第一座水塔

作为这座车站的附属设施

这座水塔的规模并不大

仅有10米高

2_副本.jpg

不过,这座并不起眼的水塔

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此后的几年里

一座座水塔开始在这座城市拔地而起

长春的西广场

则更是格外“阔绰”

因为,先后有两座别具特色的水塔

矗立在这个区域

在此后的漫长时间里

成为这座广场的“名片”

3_副本.jpg

20世纪30年代,西广场姊妹水塔旧照 资料图片

从前,长春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

西广场

就是这样一个“圆广场”

日俄战争结束后

日本以胜利者的身份

获取了中东铁路南支线上

宽城子站以南的铁路及附属权益

日本控制的满铁

开始修筑长春火车站、规划周边区域

依照规划

一条笔直的大街正对车站,向南延伸

成为城市主轴

  (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大街)

 长春早期城区规划图  资料图片_副本.jpg

长春早期城区规划图  资料图片

城市主轴路线两侧

则以两座圆形的广场为基准

发散出多条道路

连接起成片街区

分别作为商业中心与生活中心

长春市西广场

就是当时规划的居住、生活中心

依旧保存着百年之前的框架_副本.jpg

长春站前老城区,依旧保存着百年之前的框架

这座广场连接着四条道路、七个出口

周边分布着学校、住宅等区域

是一座“中点交会式”街心广场

更是当时长春重要的交通节点

1912年

为了满足长春火车站

以及周边“满铁”附属地的用水问题

长春城区的第二座水塔

在西广场开始了建造

1914年的西广场水塔_副本.jpg

1914年的西广场水塔 资料图片

1914年

  “西广场水塔”正式竣工

成为当时长春城区

最高、最大的一座水塔

水塔矗立在地势较高的广场中心

高30米、容积300立方米

由于周围的城区还未开始全面开发

大片的荒地

让这座水塔显得格外高大

上方由水泥浇筑

下部由钢板支撑

没有过多的造型修饰

让这座建筑显得硬朗而粗犷

西广场水塔旧照_副本.jpg

西广场水塔旧照 资料图片

西广场水塔的建成

标志着长春城市使用自来水的开端

不过,它的受益者却非常有限

当时长春市的人口为12万余人

但能够使用自来水的,仅有2.6万人

且大多集中在日本“满铁”的居住区域中

为了取水

满铁在今天台北大街、九台路交会处附近

打下了三眼浅水井

井水通过地下供水管道

运输至西广场

通过水泵把水储存在水塔之中

再由水塔向周边区域供水

水塔构造图 _副本.jpg

水塔构造图 资料图片

不过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这座水塔很快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西广场周边区域

开始不时出现断水现象

1933年

在西广场水塔不远处

一座新的水塔开始了建设

由于靠近“敷岛通”(今汉口大街)

这座水塔便被人们叫做“敷岛通”水塔

1934年的敷岛通水塔 资料图片_副本.jpg

1934年的敷岛通水塔 资料图片

这座水塔的落成

  刷新了“姐姐”保持的各种纪录:

38.15米的总高

比“姐姐”高出两层楼还要高

1000立方米的容积

几乎是“姐姐”的三倍多

相较于西广场水塔的粗狂简洁

敷岛通水塔则显得细腻了许多

通过精心设置的造型

让这座更加庞大的水塔

丝毫不显得笨重

不过

这些高大的水塔之下

是长春城区呈现的严重“分裂”

供水区域集中于日本人群居的区域

而大多数中国人

只能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水塔

依旧从井中打水

至1943年

长春城市人口之中

日本居民用水普及率高达95%

而中国人用水普及率仅为29%

从1901年

宽城子站建起第一座水塔开始

直至20世纪40年代

长春这座城市的城区

一共建起了七座水塔

中国百姓们把这些建筑

叫做“水楼子”

录屏_副本.jpg

罗浩/摄

新中国成立之后

这些水塔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

西广场的这两座水塔

被划归铁路系统使用

为蒸汽机车段和周边住宅供水

在漫长的岁月中

这对“姊妹塔”

成为周边居民记忆之中

不可磨灭的一个符号

0世纪80年代的敷岛通水塔 资料图片_副本.jpg

20世纪80年代的敷岛通水塔 资料图片

它们的身影

烙在大作家的记忆里

曾在长春生活多年的作家萧军

曾在自己的小说中

这样描述当时的长春

超过那灰色的高峻的围墙

可以望到远方日本租界一些比较高耸的建筑物

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烟囱

三脚古炉形的白色的水塔

再就是那没有什么变化铅色的远天

考虑到萧军在长春居住的年代

以及文中提到的水塔外形

小说中的水塔“原型”

很有可能就是西广场水塔

20世纪80年代,西广场水塔与有轨电车_副本.jpg

20世纪80年代,西广场水塔与有轨电车  资料图片

它们的身影

也刻在小学生的脑海中

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本作文集中

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

曾在作文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

老爷爷指着前面的水塔说

“那不是西广场的大水楼子吗?”

接着又惊异起来,自言自语地说:

“怎么水楼子也变小了?”

我连忙说:

“老爷爷,水塔还是那么大,

可周围都是六七层的大高楼,

它就显得矮小了。”

不知有多少老人

曾把这些水塔作为识别方向的标识

也不知有多少孩子

曾把这些水塔写进自己的作文之中

1982年的西广场水塔 资料图片_副本.jpg

1982年的西广场水塔 资料图片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

水塔们的命运

也迎来了转折

毕竟,这些传统的水塔

通常只能为十层以下的楼房供水

伴随着建筑越建越高

楼房开始普遍在楼顶安置水箱供水

盛行一时的水塔

逐渐被更为先进的储水模式所取代

自然而然地

水塔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2000年

随着永春路水塔被拆除

长春城区近代史上建起的七座水塔

只剩下了三座

郭帅制图_副本.jpg

围绕西广场姊妹水塔的命运

也曾有过保存或拆除的争论

幸运的是,在世纪之初

它们被列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走向了生命中崭新的一页

西广场水塔 罗浩 .jpg

罗浩作品.jpg

罗浩/摄

近年来

作为长春的标识

西广场的水塔

也屡屡出现在热映的影视作品中

出现在外地游客精心规划的路线里

影片《末路狂花钱》中的西广场水塔_副本.jpg

影片《末路狂花钱》中的西广场水塔

面向未来

西广场上姊妹水塔的故事

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昔日,它们所承载的

是洁净而甘冽的净水

现在,它们所承载的

是厚重而绵长的记忆

姊妹水塔及周边的建筑群_副本.jpg

姊妹水塔及周边的建筑群

  参考资料:

  《长春市志·城市供水志》《长春近代建筑》《长春市供水事业发展历程展·掌上展览》等

       作者:郭帅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