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川国家风景区龙虎阁
来源/图虫创意
吉林省珲春市的龙虎阁内
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龙虎石刻”
自民国初年起
它就被视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存
1981年
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
对于石刻的来历和涵义
书籍、杂志、报道以及解说词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妨让我们穿越时光的河流
探索这座石刻的前世今生
一
龙虎石刻 来源/吉林之声
龙虎石刻
最初矗立在珲春市区西北80里
凉水泉乡(现图们市)的图们江岸
后经几次迁移
才存放于现址
石刻为花岗岩质
高1.4米,宽1.38米
正面用双勾法
镌刻钟鼎文“龙虎”二字
目前一般都认为
“龙虎”二字
是晚清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学家
和书画家吴大澂
在1886年
奉使赴珲春与俄国勘界交涉所写
根据他在此期间所写的日记
《皇华纪程》所记
吴大澂是年二月十五日
踏入吉林乌拉城
挥笔劲书大虎字五
抵珲春后
四月上旬准备会谈期间
又接连书虎字十五、龙字三
七月二十四日
完成“那”字界牌的踏查
返珲后又书龙字二
八月初二会谈胜利结束后
又专书“龙”字说一篇
五角碑亭及龙虎石刻 资料图片
不过
由于《皇华纪程》中
未有石刻的记述
又缺少其他直接相关的佐证史料
关于龙虎石刻的来历问题
至今仍模糊不清
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
最早提到龙虎石刻来历的
是《盛京时报》1925年12月23日
刊载的一篇投稿
作者是熟知吉林历史地理的
双城人士王元昉
他在该投稿中写道:
吉林汪清县凉水泉子南
邻图们江对岸,有窟窿山
乃朝鲜稳城等处之孔道也
清吴中丞绶卿
(应为清卿,笔者注)
与俄画界而回
在凉水泉子小憩
散步江滨
见巨石岿然,矗立水涘
高可寻丈,广五六尺
而平如境(镜)
遂援笔大书龙虎二字于其上
笔力遒劲
命良工镌之
迄今中外人士渡江流连
玩赏不忍去
这篇投稿明确认定
龙虎石刻
为吴大澂当场在石面上书写后
令刻工镌刻而成
吴大澂画像
成书于1927年的《珲春县志》
对龙虎石刻也有类似的记述:
县城西北八十里高丽滴潭路旁
值图们江左岸
有平面巨石高六尺许
清光绪十二年
会勘中俄边界大臣吴大澂
曾篆书龙虎二字
镌刻石上留作纪念
俗名龙虎石
惟石工粗劣
近年宦绅时往拓印云
这本《珲春县志》的撰修工作
开始于1924年
由当时任珲春教育局长的
何廉惠等负责
何在珲春为官多年
熟稔当地掌故
“卷档未具者,辄能道巅末”
撰写过程中还多方搜讨采访
并对照官方资料
务求详实
初稿完成后
又交由当时吉林省史地名家
梅文昭、魏声和审核、订正
故相关记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该书撰成后
因经费问题一直没有大量印刷
到1935年
由徐宗伟等就该书进行删减
编成《珲春乡土志》
后来不少关于龙虎石来历的说法
就依据后者
关于石刻为后人纪念吴大澂
而镌刻的说法
目前较早的记述
是李树昆先生
在1985年发表的
《略话“龙虎石”》一文
与之相较
上述20世纪20年代的王元昉
在《盛京时报》的投稿
及《珲春县志》的记载
显然更具可信性
由此两则史料应该可以确定
石刻上的“龙虎”二字
为吴大澂1886年在珲春时
现场书写
并命刻工镌刻而成
而且在民国初年
龙虎石刻就已成为珲春当地
知名的文化遗存
珲春市防川景区龙虎阁内的“龙虎刻石”拓片 来源/吉林省博物院
二
吴大澂为近代书法巨擘
尤长于篆书
可谓熔钟鼎篆籀于一炉
古朴刚劲,浑厚精湛
其同时代金文大家潘祖荫
盛赞他
古文大篆,精妙无比
直春秋时王朝书也
本朝二百年篆书无及之者
龙虎石刻上的“龙虎”二字
系钟鼎文(金文)
龙字取自春秋晚期的郘黛钟
虎字取自西周中期的师酉簋
“龙虎”二字皆为象形
用笔沉着有力,线条遒劲
可谓是吴大澂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作
也是东北地区碑刻书法的珍品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不过相较于艺术价值
石刻更重要的意义
在于铭刻在其背后的历史
其中既蕴含了
吴大澂个人的情怀和历史功绩
也浓缩了
近代珲春人民御侮卫边的曲折历史
曾坐落于龙虎亭的龙虎石刻
来源/珲春市政协文史委
吴大澂在奉命重勘东部边界的
征程和会谈前后
经常大书特书“龙”“虎”二字
这一行为
显然不是随手之作
而是他当时情怀的写照
结合他此行留下的日记
《皇华纪程》来看
这种情怀
又是多重情愫交织而行
既有完成重大使命的决心
也有排除万难、力守国土的
家国情怀
在他1880年首次奉命出京
赴吉林协助吉林防务之际
好友延煦堂员外以“龙节”见赠
吴大澂为此写下
愿矢丹心一寸铁
锁断江流千尺雪
这次赴珲春谈判期间
在赠给依克唐阿的《古松图》上
又钤下“龙节虎符”之印
表达的其实都是
个人完成使命的决心
然而他又深知此行谈判的艰难
写下龙虎二字
更多的时候是用以自勉自励
并定下理直气壮、寸土必争的原则
以及
袖里乾坤要斡旋
词锋敢骋笔如杠的谈判策略
新铸立铜柱 来源/《简明吉林历史》
经过吴大澂等人
不惮烦而斤斤与俄官争尺寸之地的
艰苦谈判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重立了“土”字牌等界碑
收回了黑顶子主权
争回了图们江出海权
在会勘中俄边界结束后
吴大澂又仿照汉代名将马援
征交趾后立铜柱
标志汉朝最南边界的故事
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等人
在长岭子中俄交界处
树立一铜柱
并勒铭于其上
疆域有表国有维
此柱可立不可移
在这种情况下
其心境与谈判前相比
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个时候躬书“龙虎”二字
并刻石于中朝交界的图们江边
而且对面还是
朝鲜的交通要津稳城
历史上与中国历代政权多有交集
其用意一方面
是铭记此次谈判的功绩
另一方面
以之与铜柱互为表里
既表明神州山河
龙蟠虎踞、不容侵犯
也有激励后人
以龙虎之势
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深意
铜柱拓片 资料图片
建成之后的龙虎石刻
曾经历过数次迁移
1941年
修筑图们至珲春公路时
龙虎石刻被迁移至
公路北侧山脚下
1986年5月
重建图们至珲春公路时
龙虎石刻被迁移至
市区车大人沟河北岸
河南桥东侧
1998年10月
龙虎石刻被迁移至
车大人沟河南侧的龙源公园
2013年4月
龙虎石刻被迁移至防川景区
“龙虎阁”一楼西门厅
成为“镇阁之宝”
作为一件历史遗存
龙虎石刻迄今已挺立了
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
它既见证了吴大澂
守护国土和外交斗争的历史功绩
也铭记了近代珲春地区
各民族、各阶层人民
努力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
开发边疆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今天仍能不断地
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珲春一眼望三国 来源/图虫创意
作者|管书合(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吉林大学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