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南湖大桥:承载一座城市温暖回忆的桥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06972
长春南湖大桥:承载一座城市温暖回忆的桥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0697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长春南湖大桥:承载一座城市温暖回忆的桥

2024-12-13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南湖大桥.jpeg

南湖大桥 来源/图虫创意

如果要评选长春

最美的一条街

人民大街和新民大街

可能还会令人难以抉择

但如果要评选长春

最美的一座桥

可能绝大多数人

会不假思索地把票投给

南湖大桥

几十年来

这座横跨南湖的桥梁

曾经历过几次更迭

而在人们的心中

它不仅承载着来来往往的

滚滚车流

更承载着这座城市

沉甸甸的回忆

第一代桥:垂虹桥

今天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长春南湖

其实

是一片非常年轻的湖

1907年

在长春站前破土兴建的春谊宾馆

1912年

开始在西广场建造的那座水塔

以及这座城市中的许多建筑

都要比这汪湖水

更加“年长”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当时黄龙公园的堤坝 资料图片.jpg

 20世纪30年代,当时黄龙公园的堤坝 资料图片

这片湖的诞生

要等到20世纪30年代

作为伪满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

伴随着安民大路(今工农大路)

逐渐完成修建

一条长八百米、高十米的拦河坝

也在大路一侧建起

伊通河支流“兴隆沟”的水源

被截断、蓄起

形成了这片广阔的水面

由于当时这里还是城市的南郊

因此

“南湖”成了它的名称

围绕这座刚刚问世的人工湖

“黄龙公园”也开始了兴建

1937年的长春地图.png

1937年的长春地图,当时的南湖,还没有建起大桥 资料图片

20世纪30年代的最后几年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区逐渐向南部扩展

一条名为“盛京大路”的街路

也开始了建设

这条街路

需要从广阔的公园间穿行

越过茂密的林地

跨过广阔的湖水

把被湖面隔开的两片城区

连结在一起

1938年,长春地图上的“垂虹桥” .png

1938年,长春地图上的“垂虹桥”

资料图片

1938年

一座修长的桥梁

跨过这片广阔的湖面

南湖迎来了诞生之后

横跨这片湖水的

第一座桥梁

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座大桥

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

此桥造型优美

形似长虹卧波

更拥有一个优美的名字

“垂虹桥”

1938年的“垂虹桥” .png

1938年的“垂虹桥”

资料图片

第二代桥:南湖大桥(木桥)

1945年8月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伪满洲国也随之灰飞烟灭

国民党在接收长春之后

把“黄龙公园”

改成了“南郊公园”

把“盛京大路”

改成了“南湖大路”

而“垂虹桥”的名字

则被保留了下来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长春地图.png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长春地图,这座桥依然标注为“垂虹桥” 资料图片

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人们

并没有等来期望依旧的和平

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

悍然挑起全面内战

这片土地,再次陷入战火

1948年8月

为了阻挡人民军队的进攻

这座桥梁在建成十年之后

被国民党军队烧毁

而这片广阔的湖水上方

再次有大桥横跨而过

则要等到十年之后

1958年的《长春市街地图》.png

1958年的《长春市街地图》,地图中的南湖,重新成为一片完整的水面

 资料图片

1959年5月

南湖两岸花红柳绿的美好时节

一座崭新的大桥

再次跨过这片水面

这座大桥

依旧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

根据资料记载

重新建起的大桥

共有16个桥孔

长128米、宽12米

其中车道7米

两侧的步道,各为2.5米

新中国成立后,建起的木结构南湖大桥 .jpg

新中国成立后,建起的木结构南湖大桥 资料图片

而“南湖大桥”

也正式成为

这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南湖大桥(旧桥)

伴随着时代的日历

一页页翻过

这座城市的城区

越来越庞大

街路上的车流

越来越热闹

这座木结构的桥梁

开始渐渐难以承载

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陪伴了这座城市

大约二十年之后

木质结构的南湖大桥

结束了自己的时代

1978年7月25日

南湖大桥改建工程开工

1979年9月30日

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前夕

新的南湖大桥

竣工通车

新修建的南湖大桥通车.png

新修建的南湖大桥通车

资料图片

改建后的南湖大桥

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五孔不等跨双曲拱桥

这座桥的造价为260万元

桥长149米

桥宽则拓宽到了24米

是当时长春市内

最长的一座桥梁

车队通过南湖大桥.png

车队通过南湖大桥

资料图片

这座造型优美的大桥

与风光如画的南湖融为一体

很快便成为当时长春

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景观之一

20世纪90年代的

《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

曾对这座桥的设计

予以极高评价:

对于较大水域

需用桥分隔时

则可局部抬高桥面

这样可避免水面单调

增加桥的立体效果

长春市的南湖大桥

就是这类桥梁的范例

该桥的建筑风格、比例尺度

和水域环境及周围建筑

十分和谐

1983年的南湖大桥.png

1983年的南湖大桥

资料图片

与建筑师们的专业评价相比

孩子们的稚嫩文笔

或许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1980年

在一本作文选集上

一位当时的小学生

曾这样描写

这座刚刚落成的桥梁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

显得更加美丽

绿色栏杆镶在水磨青白石柱上

齐刷刷的占成两排

像哨兵一样

在每三孔栏杆中

镶着一只白色的海鸥

它仿佛在自由飞翔

更增添了大桥的美丽

……

我手扶栏杆

看到湖水随着微波荡漾

在阳光映照下

闪烁点点金光

远处小船在稳稳划行

岸边垂柳把湖水环抱

烟囱、楼房

耸立在湖边

啊!

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

绿荫掩映中的南湖大桥.png

绿荫掩映中的南湖大桥

资料图片

此后几十年间

不知有多少长春的孩子们

曾在自己的作文中、日记里

提到过这座美丽的桥

第四代桥:南湖大桥(新桥)

1979年落成的

这座南湖大桥

是迄今为止

历代南湖大桥中

陪伴人们时间最长的一座

渐渐的

这座桥梁所在的区域

从城市的偏远郊区

变为城市的核心区域

驶过桥梁的车辆

也越来越多

在陪伴人们三十多年后

这座大桥

越发显得老态龙钟

部分混凝土开始剥落

桥体的钢筋出现锈蚀

昔日灵动、飘逸的海鸥造型

也变得锈迹斑斑

为了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这座桥梁的翻建工作

也随之展开

南湖大桥锈迹斑斑的海鸥装饰.jpg

南湖大桥锈迹斑斑的海鸥装饰

资料图片

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大桥

维修过程中的每一条新闻

每一则动向

都牵动着人们的心

伴随着各类重型机械

云集在大桥周围

大桥两侧的临时便道

开始架起

属于这座大桥的时代

进入了倒计时

2017年6月11日

六声沉闷的爆破声响

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在众多市民远远观望的视线中

伴随着翻滚的烟尘

大桥庞大的躯体轰然塌落

告别昔日的南湖大桥

新的南湖大桥

也开始了建设

同年9月23日

历时一百天的等待

人们记忆中的南湖大桥

再次归来

秉承历史文化传承

以及人文情怀的理念

新的南湖大桥

与原有桥梁外形、栏杆图案

基本一致

保持了传统的文化特色

过去的路灯经过翻新

重新使用

无数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海鸥图案

也再次出现在桥梁护栏

2017年,通车前的新南湖大桥.png

2017年,通车前的新南湖大桥

图据吉林日报

而相较于外观的传承

这座桥的结构

则进行了很大优化

桥梁上部结构

采用五跨连续上承式钢肋拱桥

桥梁下部桥墩

墩身为实体墩身

桥台为重力式桥台

2018年4月29日

伴随着音乐喷泉惊艳亮相

南湖大桥的重修工程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长春市第一个

全面采用数控技术的

桥体音乐喷泉加持下

这座桥梁

成为长春新的网红打卡地

图片

新的南湖大桥

图据悠游吉林

永远的南湖大桥

南湖大桥

在长春人的心中

早已不仅仅是一座

沟通东西的交通设施

它更成为一道

连结起现实与记忆的纽带

见证着人们的悲欢离合

承载着城市的喜怒哀乐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自己生产的

“红旗”轿车

曾经从那座木质的桥梁上驶过

1958年

第一辆“红旗”轿车诞生

1959年9月

30辆“红旗”轿车被送往北京

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

献上了一份厚礼

同年10月份

一汽举行了“庆功会”

曾在会上接受表彰的李春文回忆

1959年10月

照完相后

要我们乘坐红旗轿车

我们上车后

红旗车飞快地驶出一汽

行驶到南湖大桥

又走斯大林大街(今人民大街)

从火车站返回厂内

这是我第一次坐高级轿车

也是我头一次坐轿车

太高兴了,真是幸福

20世纪60年代

那座木质的桥梁

曾一度曾经成为

勇敢者们“跳水”的跳台

据曾经目睹

这一“盛况”的人们回忆

南湖大桥当时

经常有挑水爱好者

站在桥面的桩上

从桥上飞身跃下

这是勇敢者的运动

围观者甚众

20世纪60年代的长春南湖大桥.png

20世纪60年代的长春南湖大桥 资料图片

20世纪80年代

新建成的南湖大桥

以及这座桥所在的南湖公园

成为全市孩子魂牵梦萦的地方

一个名为路平的女孩

也是其中之一

尽管她的家距离南湖很近

但繁忙的爸爸很难腾出时间

带上她到南湖畅快的玩上一天

她只能在妈妈的陪伴下

来到刚落成的南湖大桥

在桥边的草地上

采摘了一朵小黄花

送给爸爸

她的爸爸

名叫蒋筑英

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

最忙碌的“追光人”

蒋筑英的全家福.png

蒋筑英的全家福

资料图片

20世纪90年代

轰动一时的《滚滚红尘》

成为海峡两岸电影人

较早合作的范例

电影在长春取景时

为了一睹秦汉与林青霞的风采

曾有无数影迷

在他们居住的场所外等候

影片摄制期间

秦汉和林青霞

也曾忙中偷闲

戴着白色的口罩、骑着自行车

从南湖宾馆驶出

骑过南湖大桥

……

20世纪90年代的南湖大桥.png

20世纪90年代的南湖大桥

资料图片

曾在这座桥下

兴奋地泛舟的孩子们

曾经挽手走过这座桥梁

遥望晚霞灿烂的情侣们

曾经在上班路上

无数次乘着公交车

眺望窗外南湖四季变换的上班族

曾经在桥下的空地上

晨练或挥竿的老人们

……

这座大桥

更承载着

属于每个长春人的回忆

依偎在南湖大桥旁的情侣.jpg

依偎在南湖大桥旁的情侣

图据新文化报

是的

南湖大桥

早已不仅仅是一座桥梁

它所承载的东西

还有许多许多

……

在2017年

为了新桥的修建

施工人员在旧桥的四周

筑起一圈围堰

抽干其间的湖水

水面逐渐降低之后

一排排的木桩

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昔日木桥的桥桩

在沉没于水下几十年之后

重见天日

017年,南湖大桥下,重见天日的木桥桩 资料图.jpg

2017年,南湖大桥下,重见天日的木桥桩 资料图片

钢筋混凝土的桥梁身下

这些排列整齐的木桩

就如同地层深处

层层堆叠、积淀的化石

成为这座桥所承载的历史之中

属于各个年代的标记

在承载着无数人珍贵记忆的同时

这座桥梁

也以自身的几度更迭

用一种另外的方式

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2016年的南湖大桥.png

2016年的南湖大桥

资料图片

如今的这座桥梁

依旧以那道优雅的身姿

横跨美丽的南湖

根据资料

它的设计使用年限

将长达百年

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

这座桥梁

将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无论两旁的湖面

是碧波荡漾

还是银装素裹

这座桥梁,这片湖水

都是这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藏着人们心中

最美丽的记忆


  参考资料:

  《长春市志·总志》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吉林建设四十年》

  长春城市建设档案馆 《长春城市建设回顾与研究》

  越泽明 《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沈燕 《伪满遗址》

  于泾 《长春史话》

  作者|郭帅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