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之南
有一片肥沃而富饶的土地
这片土地
不仅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公主岭”
更拥有诸多远近闻名的“名片”
大米、玉米、白皮蒜
……
而其中一张“名片”
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
这张“名片”
就是中东铁路
留给这片土地的宝贵遗产
百年之前
吉林省内规格最高的火车站
就坐落在这里
昔日的公主岭火车站 资料图片
交通要道
在光绪初年、怀德县初设时
今天的公主岭市城区
还是一个小村落
因村中有一条名叫“苇子沟”的小河
这个村落
也被人们叫做“苇子沟”
直到19世纪末
这片村庄的宁静
被机器的轰鸣声所打破
伴随着横亘东北大地的“中东铁路”
开始修建
一座颇具规模的车站
“公主岭站”
在这片村庄拔地而起
昔日公主岭站 资料图片
关于“公主岭”这个美丽的名字
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
乾隆皇帝的三女儿
固伦和敬公主的衣冠冢
就矗立在火车站北5公里的土岭之上
“公主岭”的名字
源于“公主陵”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
这片土地
地处松花江、辽河两大水系之间
是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不管两种说法孰是孰非
优越的地理位置
让公主岭站
成为中东铁路的重要节点
在中东铁路的规划过程中
沙俄曾经依照客货流量
将车站等级划为几等
最高是一等站
其下有二、三、四、五等站
再往下,则是临时会让站
而在当时的吉林省境内
公主岭站
是唯一一个二等站
也是等级最高的一个车站
中东铁路建设初期,吉林段站舍等级划分 资料图片
公主岭站
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规格
是因为
这个地理位置优越的站点
承载着侵略者的巨大野心
在规划这条铁路之时
沙俄打算把公主岭建成一座
“哈尔滨式”的城市
不仅是特产集散地
还是一座军事据点
依照这一建设思路
围绕着铁路沿线
一座座堡垒与兵营
拔地而起
这座并不起眼的小村落
很快成为一座铁路线上的重镇
军事重地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为了攫取东北富饶的资源
日俄战争全面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
公主岭作为
沙俄精心构建的军事重镇
在战火中遭受重创
日俄战争中,范家屯附近被破坏的新开河桥梁 资料图片
日方以惨重的代价获胜后
取得了宽城子至旅顺口的铁路所有权
而在控制这条铁路后
他们也承袭了沙俄的计划
继续推进这座车站的“要塞化”建设
直至20世纪30年代
这里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
重要的军事基地
建起了大型飞机场
盖起了军事仓库、坦克学校
并在周边部署了
高射炮部队、坦克兵团
陆军营以及骑兵联队
1936年
溥仪曾经专程“视察”
驻扎在这里的日伪军队
日本针对苏联发起的两次军事挑衅
“张鼓峰事件”以及“诺门坎事件”
也都以这里作为后方基地
日本侵略者部署在公主岭站附近的战车部队
一时间
这座新生的城市
俨然成为一座坚固的堡垒
英雄家乡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
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
从未放弃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
来自各地的抗日义勇军
活跃在公主岭及其周边的铁路沿线
让侵略者的后勤运输
始终不得安宁
1932年8月23日夜
距公主岭站东北22公里的陶家屯站
四百壮士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
从多个方向
对车站发起突袭
击毙车站日本军警、伪满警察多人
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马占山将军
而公主岭
还诞生了一位抗日将领
公主岭市玻璃城子镇重兴村
是抗日英雄马占山的出生地
他曾率部在嫩江大桥及其附近
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
使日军损失兵力千余人
这是侵略者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遭遇的第一次重挫
如今
村头的水泥路边还立着一块石碑
记载着马占山的生平事迹
前些年
富裕起来的村民与当地政府
共同筹资修建了8.3公里的通村路
并将其命名为将军路
以此纪念马占山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
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
公主岭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再次成为战场上的重要目标
历经浴血奋战
东北民主联军终于攻下了这座堡垒
公主岭
这座美丽的车站
终于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公主岭
历史遗存
如今
在公主岭站以及周边铁路沿线
大量极富价值的建筑群
得以完整保留
是目前中东铁路南支线
较为完整的建筑群
公主岭俄式建筑群鸟瞰 蒋盛松摄
走进公主岭市
科贸西大街上
分散在茂密的林木之中的
大片俄式建筑
更让人感到
仿若踏入了另一个时空
在这处俄式建筑群
保存着10栋“国保”建筑
其中车间一栋
石头房子一栋
其他建筑8处
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
红色的砖墙
高大的铁门
黑色的铁瓦
……
这座带有厚重年代感的独特建筑
是一百年前
铁路沿线的机车维修设施
根据记载
当年的这一设施
拥有一座可以容纳22台机车的
扇形车库
以及三座检修车间
而这三座检修车间
保存至今
公主岭机车检修车间今貌 蒋盛松摄
此前
库内曾经铺有铁轨
机车可以直接开入
进行检修
后来
伴随着四平站的兴起
这一机车维修设施
被迁移至四平
尽管铁轨早已被拆除
但建筑物里
风貌如旧
公主岭机车检修车间
机车检修库内部景象 蒋盛松摄
而机车检修设施迁走之后
这片土地被改为了
“农事实验总场”
新中国成立之后
这里作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
使用至今
大片的历史建筑
就分布在这片广阔的区域中
尽管根据考证
其中许多建筑建于满铁时期
却在建筑风格上
沿袭了俄式建筑的审美风格
历史建筑分布示意图
编号中,第一个“G”代表公主岭,“E”代表俄式,第二个“G”代表工业,“F”代表房
机车检修库旁
有一座“石头房”
是典型的沙俄风格建筑
根据推测
这里可能是
守卫机车库的兵营
公主岭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国文介绍
石头都是玄武岩
墙体特别厚
冬暖夏凉
屋檐上设计了很多窗
采光非常好
“石头房”
其中的“二号建筑”
则是一座大屋顶
歇山式建筑
作为农事试验场时
一楼曾经用来养马
而阁楼用来存放草料
时至今日
人字形的大屋顶
内部木质结构
仍旧坚实牢靠
“二号建筑”外观
“二号建筑”内部 蒋盛松 摄
而环岛中央的“七号建筑”
则是农事试验场时期的
生产指挥调度中心
公主岭市文物管理所
所长王岩介绍
墙面采用了
艳丽的玫瑰红色
具有极力张扬、富丽堂皇之效果
七号建筑老照片
七号建筑今貌 蒋盛松摄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
这些站点、这条铁路
以及沿线的历史建筑
也曾一度面临
被侵占、被蚕食的风险
幸运的是
这些建筑背后所蕴藏的
历史记忆、艺术价值
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2013年5月
国务院第七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公主岭市中东铁路俄式建筑群
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盛松 摄
围绕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保护工作也不断得到有效推进
近年来
为加强中东铁路建筑群
公主岭俄式建筑群的保护
公主岭市先后4次
专门对建筑群进行保护及修缮
这片建筑群
诞生于山河破碎的至暗年代
穿越百年风雨
承载着近代吉林的历史变迁
见证了中国人民
不屈抗争的伟大精神
它还将继续沿着时光的长河
走向遥远的未来
继续见证中华民族
自强复兴的历史进程
蒋盛松 摄
参考资料:
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段调查研究》
王新英《吉林省中东铁路建筑研究》
颜晓峰《中东铁路吉林段历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
付子轩《中东铁路四平段工业遗产廊道保护策略研究》
王晶《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四平中东铁路遗产园区设计》
李美烨《吉林省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保护更新设计研究》
骆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主岭俄式建筑群”建筑性质初探》
作者: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