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
是物理学科
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新中国“光学的摇篮”
就在长春
“长春光机所”的名字
相信每个人都并不陌生
但这所机构曾经历的故事
曾发挥的作用
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
天光路的大烟囱
新中国成立后
国内的光学事业
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1950年
我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王大珩
与物理学家钱临照提出建议:
“建立光学仪器厂、培养专门人才”
这一建议
受到当时的政务院(今国务院)
文化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在王大珩的主持下
开始筹建
青年王大珩 资料图片
“仪器馆”被选在了
工业基础较好的长春
带着1400万斤小米的建设经费
王大珩带着28位科研人员
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
在当时还很偏僻的城市北郊
一座大烟囱
引起了他的注意
王大珩回忆——
市中心有的是好地方
但是我偏偏就看中了当时
最脏、最破、最偏僻的铁北区了
铁北是长春市的工业区
工厂大都集中在那里
我看上铁北
是因为我看到铁北矗立着
一个完整的大烟囱
没有烟囱
建不起熔炼玻璃的炉子
这个现成的烟囱
能为我们节省6万块钱呢!
一看到那个大烟囱我就乐了
我立刻指着那个大烟囱说
我就要那个大烟囱了
于是,铁北天光路
那一大块地方就归了我们了
天光路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长春光机所供图
这个大烟囱旁
是一大片空旷的场地
场地上到处都是炸弹坑、碎弹片
以及废弃的坦克
王大珩领着他带来的28个人
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
一锹一锹、一镐一镐
开出了一片地方
围绕这座大烟囱
一砖一瓦地砌起了
第一座玻璃熔制厂房
建起了第一个玻璃炉
1953年
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在长春天光路7号
这座烟囱下的仪器馆诞生
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第一炉光学玻璃 资料图片
仪器馆研究室主任龚祖同回忆:
1953年的新年
真是我的一个欢欣鼓舞的新年
一生的重担从此获得解脱
这是我毕生最幸福的日子
此生此时永志不忘
1957年4月
仪器馆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
简称“光机所”
一年之后
光机所为国家交出了最好的作业
成功研制8件先进光学精密仪器
统称光学“八大件”
在“八大件”项目攻关期间
光机所的科技人员
常常日夜工作十几小时
实验室灯火通明
被称为“日不落实验室”
“八大件”及其用途:
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金属结构、高分子结构和各种细菌。
高精度经纬仪:用于测量角度的精密测量仪器。
多倍投影仪:可将航摄底片进行投影,绘制地图和等高线。
万能工具显微镜:用于精密测量机械部件尺寸、轮廓、角度。
晶体谱仪:用来做中子衍射试验和研究原子结构的仪器。
高温金相显微镜:用于高温下观察金属结构组织及拉伸变化。
光电测距仪:利用光速测定距离的大地测量仪器。
大型水晶摄谱仪:用于研究物质细微结构,用于冶金化工。
1958年9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
对这一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表明我国在光学精密机械仪器
研究方面
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58年10月
“八大件”
亮相中国科学院成果展览会
毛泽东主席在参观时大加赞赏
“八大件”
不仅是我国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
也标志着长春光机所
实现从一般光学仪器
向高精度光学精密仪器的飞跃
南湖边的西黄楼
1959年
光机所从城市的北部
搬到了南湖之滨
在工农广场周边
研究主楼与宿舍楼、学校等建筑
相继建起
在这些建筑之中
最著名的
当属曾入选新中国成立之初
“长春十大建筑”的
“西黄楼”
这座建筑
也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
长春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也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之后
长春“十大建筑”之一
“西黄楼”旧貌 资料图片
20世纪50年代
一个在这里居住的孩子
目睹了这座建筑的落成
建成的路西黄楼
是当时南湖周围最高的建筑
很快楼里亮起了灯光
而且是银白色的
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也点缀着
依旧有几分荒凉的树丛和小路
父母告诉我
那就是被老百姓
称为“管灯”的日光灯
省电但相当贵
而出进于那个大院,穿白大褂
还往往戴眼镜的那些人
就是搞科研的
这就是我对“科研”的第一个印象
十分具体又带有几分神秘
几十年后
曾目睹这座建筑拔地而起的这个孩子
也成为这些“白大褂”中的一员
他就是曹健林
曾先后担任光机所党委书记、所长
以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20世纪90年代的“西黄楼”
迁址之后的光机所
也掀开了新一页历史篇章
1960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所
建议在国内自行研制
光学弹道测量系统
代号“150工程”
据说
在研究落实
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各项工作时
钱学森曾说过
原子弹、导弹中的光学设备
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
为了集中力量攻克尖端
光机所与机械所两所合并
成立“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此后不久
长春光机所
开始接受以“150工程”为主的
一系列国防科研项目
南湖边的光机所 资料图片
在“两弹一星”事业中
发挥重要作用的仪器
我国第一台高速摄影机、核爆光冲量计
150-1电影经纬仪等
都是由长春光机所负责研制
曾经承担
机械加工工艺的赵君鹏老人回忆
较劲儿的时候
几天几夜不离开工作现场
困急眼了随便靠在哪打个盹儿
睁开眼睛再接着干
空着半个肚子
拖着两条肿得老粗的腿
可光机所那西黄楼的灯
就是通宵不灭!
长春光机所研制的高速摄影机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罗布泊上空
一颗火球腾空而起
紧接着一声巨响
火球缓缓变成了一朵蘑菇云
中国人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试验成功
与此同时,安装在现场的高速摄影机
完整地记录下了爆炸时产生的火球
在不同时刻的照片
通过拍摄的图片
研究人员看到了核爆火球
在不同时刻的尺寸变化
获得了核爆早期火球的变化规律
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而这一伟大工程的许多参与者们
他们的贡献
要等到三十多年后才为人所知
曾在长春光机所
负责我国首次核爆光辐射威力测试的
陈星旦院士回忆
1962年冬天,我去北京开会
当得知国家要研究原子弹时
我非常激动
之后便没日没夜地干
因为任务保密
我不能跟身边同事讨论
一直到1999年
国家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时
我的科研成果才被公开
埋藏了30多年的秘密
才可以拿出来说
这是我一生最值得炫耀的工作
长春光机所旧照 长春光机所供图
几十年间
一个个“第一”
在南湖之滨的光机所诞生
1961年9月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在这里诞生
时间仅比国外晚一年
1964年
中国第一台单反相机
也在这里问世
北京大学王选教授的
方正排版软件
名扬天下
而它所需要使用的激光照排排版机
则是由长春光机所
在1985年制造的
在这片建筑之中
蒋筑英的故事
更凝练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
……
王大珩与蒋筑英 资料图片
经开区的产业园
1999年7月
长春光机所
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进行整合
成为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在2000年~2001年间
迁入经开区的“光电子产业园区”
今日的长春光机所 长春光机所供图
我们在电视中所看到的
中国科技一个个巨大突破
都能找到源于这里的贡献
2003年
“神舟五号”升空
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
而搭载飞船一同升空的
米级分辨率航天相机
就诞生在这里
2013年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
而世界首台极紫外波段成像仪器
由这里研制成功
2016年
“天宫二号”成功入轨
掀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篇章
而“天宫二号”搭载的
专门探测地球临边大气层的遥感仪器
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
同样诞生在这里
2021年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探测器
成功升空
探测器上搭载的火星高分辨率相机
由长春光机所研发
……
“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及其拍摄的火星画面
新中国光学的“摇篮”
长春光机所的意义
还远远不止这些
它的技术种子
像蒲公英四散开去
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七十多年之间
长春光机所分建、援建了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
(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现长春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援建了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分所
(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
(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
(现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等等
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长春光机所组建、援建了
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
并为其输送了
27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
有28位在该所
学习或者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
当选为两院院士
可以说
长春光机所为中国光学事业
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愧于“新中国光学的摇篮”
长春光机所不仅是科学家的聚集地
更为沟通基础研究与工业化应用
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例如
为了制造太空望远镜
需要建立直径4米的
非球面的碳化硅望远镜
这种望远镜的设计制造
要有特殊的研磨设备和镀膜设备
在望远镜的制造过程中
材料设计、研磨设备、镀膜设备等技术
随之也会研究成熟
而长春光机所
毫不犹豫地将这些技术进行产业化
围绕制造复杂镜头的供应链
一个个初创企业开始萌芽
长春光机所为蓄势待发的初创公司
铺陈出良好的生长环境
近年来
长春光机所孵化出的企业
也在诸多领域
生根发芽
如今的长春光机所
拥有核心企业52家
其中上市公司2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
长春光机所孵化出的这50多家企业
产值收入已与长春光机所旗鼓相当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航拍 资料图片
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
当属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它研发的“吉林一号”星座
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
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的CMOS图像传感器
则在工业检测和生命科学、天文等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发挥作用
长春长光辰英生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研制的可视化单细胞分选仪
能为功能微生物及细胞筛选
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循环肿瘤细胞筛查
提供最精密的样本
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
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因续航时间长、载重能力大
体积小巧、抗低温、抗强风的特性
曾一度火爆出圈
……
长春光机所“大珩楼” 长春光机所供图
这束光
从几十年前的长春升起
穿过长春北郊
高大的烟囱及新筑的厂房
穿过南湖之滨
那座精巧别致的“西黄楼”
穿过城市东部
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
洒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照亮这片土地的未来
那些闪亮的光点
流光溢彩,璀璨万分
长春光机所“院士长廊” 长春光机所供图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志(1952-2002)》
马晓丽 《王大珩传》
胡晓箐,董佩茹 《追光》
陈星旦 《王大珩年谱文集》等
作者: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