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城市的记忆、文化的殿堂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3404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城市的记忆、文化的殿堂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340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城市的记忆、文化的殿堂

2025-02-1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长春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

人民广场的东北角

矗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建筑

几十年来

这座建筑与长春人民的回忆

紧密相连

无数人曾在这里

看过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

逛过人生中的第一次画展

这座建筑

就是名列新中国成立初期

“长春十大建筑”之一的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1_副本.jpg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建筑坐标:人民大街5688号

设计单位:长春冶金建筑学校

设计者:黄金凯(主持)

  施工单位: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竣工日期:1958年1月1日

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

  文保等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壮观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座座工人文化宫

在祖国各地拔地而起

而长春的工人文化宫

也在时任市长周光的统筹规划下

开始了建设

这座建筑

成为当时长春的一项重点工程

周光曾表示

我们的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

尽心尽力地劳作着

作为领导者

就要尽其所能

安排好他们的休息和娱乐

经过反复比较

长春市中心人民广场的黄金地段

被选为工人文化宫的建设用地

面对建筑材料紧缺的状况

周光曾亲自组织人员四处筹措

听说长春郊外

有个日伪废弃的旧机车车库

便亲自带人察看

并批准市总工会

使用其中的钢材作为建筑材料

许多的青年工人、学生

也参加了修建这座建筑的义务劳动

工人文化宫2_副本.jpg

20世纪50年代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旧照 资料图片

1958年元旦

这座宏伟的建筑

建成竣工、投入使用

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

整体五层

建筑立面造型构图严谨

细部檐口装饰线角

具有明显的民族建筑装修特征

这座建筑

曾作为当时的代表性建筑

被列入中国建筑学会主编的

《民用建筑设计图集》

工人文化宫3_副本.jpg

《民用建筑设计图集》中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资料图片

建成后的工人文化宫

成为那个时代

长春人民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

20世纪70年代的一则材料

曾详细记述了

这座建筑的功用

走进文化宫的正门

是宽敞的前厅

各种醒目的装饰

使人仿佛走进艺术的殿堂

文化宫大剧场

是理想的文艺演出场所

剧场拥有座席1450个

宽敞舒适

工人文化宫4_副本.jpg

建成之初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平面图 资料图片

文化宫二楼回廊和二楼西侧

是理想的书法、绘画、摄影展览场所

这里每年举办

各种类型的书画展览

形态各异的山水花鸟

笔走龙蛇的书法艺术作品

吸引着众多的书画爱好者

当夜幕降临

华灯初放之时

从文化宫三楼、四楼那宽大的窗户里

便飘散出阵阵悠扬悦耳的音乐之声

这是三、四楼两个舞厅正在营业

来这里跳舞的人络绎不绝

舞厅总是满员

五楼小剧场

既可放电影

也可以举办小型文艺演出

还可以举行小型会议

工人文化宫5_副本.jpg

工人文化宫内的舞会,曾留下许多人的青春回忆 资料图片

一代代长春人

在这座宏伟的建筑中

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

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化宫就像一座精神殿堂

盛满了激情和美好的梦想

很多老职工说

他们至今仍记得当年第一次

在这宽敞、庄重、大气的文化宫里

参加长春市职工歌咏大赛的情景

大家精神饱满、豪情满怀地

高唱

《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为祖国献石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等歌曲

凭着那个时代的热血激情

投身长春市各项经济建设中

工人文化宫6_副本.jpg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旧照 资料图片

进入新世纪之后

这里还开设了东北首家数字电影院

是长春市第一家举办零点首映的影院

《英雄》《无极》等片的零点首映

引领了长春人观影文化的潮流

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春人的观影习惯

文化的摇篮

建成后的工人文化宫

不仅成为那个时代

长春人民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

也成为这座城市乃至这片土地

诸多文化事业的摇篮

这里曾见证了“吉剧”的诞生

1958年10月

在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上

周恩来总理提出

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

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

工人文化宫7_副本.jpg

1958年,工人业余剧团在后台准备演出资料图片

在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

宋振庭的提议下

吉林省的戏剧工作者

在二人转《蓝河怨》的基础上

创编出了用于演出的新剧《蓝河怨》

1959年9月

《蓝河怨》

在长春工人文化宫进行了演出

演出大获成功

曾任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

吉林省吉剧团团长的作家王肯

曾这样回忆当时的盛况

最碰我心的

是他们谈论新剧种

(那时还未命名为吉剧)

他们看过第一个剧目《蓝河怨》

其实我早就惦念这出戏了

一日华灯初上

我注视文化宫门前

《蓝河怨》的宣传板

很想看戏

无票进不去……

此番新剧种击碎我宁静的心

勾起我创作的瘾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旧照.jpg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旧照 资料图片

宋振庭曾在

《“蓝河怨”与新剧种》中写到

《蓝河怨》的上演

给创造一个优美动人的新剧种

铺好了第一块基石

1960年2月5日

新剧种的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

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正式公演

在公演前三天

《吉林日报》刊登了

“桃李梅演出预告”

这也是“吉剧”的名字第一次公开面世

自文化宫剧场首演以来

《桃李梅》在长春市各剧场轮番上演

吉剧这个名字

传遍了吉林省的广大城镇和乡村

1960年,《桃李梅》的演出海报资料图片

这里曾展出过众多名家的书画

1961年的中秋佳节

张伯驹、潘素夫妇

接到一封来自吉林长春的电报

宋振庭在电报中称

吉林地处东北腹地

物埠民丰

百业待举

并表达了对张伯驹夫妇

来吉林工作的渴望

在盛情邀请之下‍‍‍‍‍‍

张伯驹、潘素夫妇北上长春

工人文化宫10_副本_副本.jpg

张伯驹、潘素夫妇 资料图片

1962年元旦

在这座落成不久的建筑中

曾隆重举行了一场画展

开幕当天,盛况空前

李子喻、孙天牧、佟雪凡等画家

都参加了这次画展

而刚刚来到长春的潘素

作为参展的唯一一位女画家

格外引人注目

吉林日报在当年的1月7日

用一个版面

刊登了这次画展的作品

潘素的《江山雪霁》

被排在最显赫的位置

时人兰海天曾撰文记述此事

并对文化宫的这次画展

予以了高度评价

从这次画展开始

我省的国画界

可以说是初创而成了

言及至此,心中着实高兴

微信图片_20250217135439.jpg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旧照 资料图片

这里还曾是吉林省电视事业的起点

1959年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十周年之际

吉林省的第一家电视台

“长春实验电视台”

宣告成立

这个新生的电视台

台址就设立在

工人文化宫的四楼

它正是今天

吉林广播电视台的前身之一‍‍‍‍‍‍‍‍‍‍‍‍‍‍‍‍‍‍‍‍‍‍

1959年10月1日

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播出

由于技术的限制

当时每周只能播出一次

黑白电视节目

1959年,电视台的电视发射机_副本.jpg

1959年,电视台的电视发射机资料图片

但随着这座电视台的开通

许多吉林人民

得以第一次看到电视节目

1960年1月14日

《长春日报》刊登了一篇

记述吉林省农民第一次看电视的通讯

通讯中写道

社员们听到电视进了咱村的消息

都非常高兴

大家越看越有滋味

一直看到9点多钟

……

建筑的复兴_副本.jpg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旧照 资料图片

建筑的复兴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涌现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工人文化宫

也走过了一段彷徨时期

面对困境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也开始了转型

升级之后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资料图片.png

升级之后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影院 资料图片

2021年

历经三年的升级改造

这座陪伴人们几十年的建筑

以崭新的面貌

呈现在人们面前

全面升级的数字观影厅

以及舞蹈厅、书画厅等设施

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

焕发出全新的风貌

工人文化宫14.png

升级之后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资料图片

如今

这座优雅的建筑

已经陪伴了长春人民

走过了六十多年的漫漫时光

轻抚已被磨得发亮的扶手‍

踏上饱览风霜的水磨石楼梯‍

依稀之间

你仿佛能够穿越时空

听到几十年前

余音绕梁的戏剧唱腔

经久不息的如潮掌声

浪漫婉转的舞曲

一丝不苟的播音

这些声响‍‍‍‍‍

来自时光的深处

又将飘向遥远的未来‍‍

(作者:郭帅

工人的学校和乐园_副本.jpg


    参考资料

  《吉林省志·新闻志·广播电视志》

   吉林电视编委会《吉林电视台1959~1989》

   杨箴红 《丛碧千秋——亲人、友人、名人笔下的张伯驹》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