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宾馆:一座装满故事的宏伟建筑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7169
吉林省宾馆:一座装满故事的宏伟建筑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2716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吉林省宾馆:一座装满故事的宏伟建筑

2025-03-0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长春有这样一座建筑,它补全了人民广场的最后空缺,它见证了吉林省无数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它目睹了吉林文脉传承的一幕幕隽永瞬间……

  这座建筑,就是吉林省宾馆,一座装满故事的宾馆。

省宾馆1_副本.jpg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吉林省宾馆

  建筑坐标:人民大街2598号

  设计单位:吉林省建筑设计院(高铁汉、卜毅)

  施工单位: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动工时间:1956年

  建成时间:1958年

  占地面积:48442平方米

  建筑面积:27608平方米

  文保等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广场的最后拼图

  说起长春,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广场,人民广场无疑是支持率最高的一个。

  20世纪30年代,这座巨大的广场,被日伪当局规划为这座城市的重要象征与中心枢纽。

  在这份规划中,六座重要建筑分踞广场周围,一条条道路从广场中心辐射向四面八方,构成这座城市的基本格局。

  不过,直至日伪政权垮台,环绕广场的六座建筑也只完成了四座,仍有两座建筑尚未兴建,广场的东侧、东北角依然是一片荒芜。

  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工人文化宫、吉林省宾馆这两座地标建筑先后开始了建设,伴随着这两座建筑的先后落成,这座圆形的广场终于被补充完整。

省宾馆4_副本.jpg

  建成之初的吉林省宾馆 资料图片

  当时,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很多当年的青年学生都记得为这座建筑“添砖加瓦”的火热场景。

      值得展示的地标建筑

  1958年,这座宏伟的建筑宣告竣工。

  建筑坐东朝西,面对绿树环抱的人民广场,主楼高大巍峨,两翼建筑舒展如同展翅的雄鹰。

  主楼七层采用框架结构,两翼各五层采用砖混结构。

  建筑造型简洁,外立面贴有黄色瓷砖,构型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意象,屋角起翘、檐下部位的仿斗拱挑出,建筑立面严谨对称,轮廓高低错落有致。

  建筑正面一层为正门,六根方柱撑起巨大的雨棚,五个高大的门洞庄严稳重,门廊两周建有车道,门厅高大而开阔。

开阔的大厅_副本.jpg

  建成之初,吉林省宾馆开阔的大厅 资料图片

  尽管建筑整体造型非常简洁,但许多细节深度融入了传统建筑的神韵。

  建筑的屋檐修葺出古典建筑的风格,设计师们还用白水泥精心雕饰出了建筑的正脊、纹头脊以及檐下的斗拱,屋檐下的墙体则装饰有浮雕花卉。

  这一建筑风格曾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省宾馆用水泥盖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样式,很了不起啊!”

精致的阳台_副本.jpg

建筑建设的精致阳台  资料图片

  在建筑的整体构造上,设计师同样别具匠心,主楼与辅楼之间,通过立面的退进,营造出楼台的空间。

  在颜色的搭配上,建筑的色彩鲜明、稳重大方,顶层房脊、房檐、外墙均为白色水刷石罩面,其余墙体则为淡米黄色瓷砖罩面,正面的窗垛由白色斩假石进行修饰,为这座庄严的建筑增添了几丝灵动。

吉林省宾馆旧照 资料图片_副本.jpg

昔日吉林省宾馆 资料图片

  宾馆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区域,无疑是庞大的礼堂。礼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观众厅平面为钟形,长32米、宽27.5米,各项设施都非常先进。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春十大建筑”之一,省宾馆曾经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根据一些工作人员的回忆,在当时接待外宾来访时,有时还会多转一些路以展示这座美丽的建筑。

  穿越时空的历史记忆

  吉林省宾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第一家集住宿、餐饮、娱乐与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宾馆。

  作为吉林省、长春市各类重要会议的主会场,几十年里,这座建筑曾见证了吉林省无数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

  而在吉林文脉的传承历程中,这座建筑也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诗人公木 资料图片_副本.jpg

诗人公木 资料图片

  著名诗人公木曾在这里参与了《青林密信》的创作。

  1959年三四月份,戴着“右派”帽子的著名诗人公木,曾被抽调到“省宾馆写作组”参与创作了歌剧《青林密信》。

  1959年10月,吉林省歌舞剧院在省宾馆礼堂公演,演出大获成功,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称赞,但当时还戴着“右派”帽子的公木无法使用自己的名字,因而使用了“章涛”这一笔名。

张伯驹 潘素 宋振庭.jpg

张伯驹(中)、潘素与宋振庭合影 资料图片

  宋振庭曾在这里请张伯驹夫妇吃过火锅。

  1961年,应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之邀,张伯驹夫妇北上长春,开启了这片土地文化事业新的一页。

  在决定张伯驹到省博物馆任职后,宋振庭请张伯驹夫妇到吉林省宾馆吃了一顿火锅。张伯驹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说宋振庭对他讲,“你过一段时间回北京,把户口转到长春来吧,在这里安心工作,摘右派帽子的问题慢慢解决。”

  当一片一片羊肉下到热气腾腾的锅里,人的血液好像也跟着热了起来,畅快的交谈使张伯驹觉得,眼前的这个省委宣传部长早已是一位贴心的朋友。

  “东北文史研究所”曾在这里短暂办公。

  1961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文科的指示精神,著名学者、教育学家佟冬受托在沈阳筹建“东北文史研究所”。后考虑到长春文教条件更好、大学资源更多,这一机构从沈阳迁往了长春。

  1961年11月,东北文史研究所的主要领导干部,从沈阳的“辽宁大厦”迁到了吉林省宾馆的四〇四房间,并在这里开始办公。不久之后,这一机构迁往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几经变迁,这一机构成为今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之一。

  吉林省宾馆也成为学者们在长春这座城市最初的落脚地。

  吉剧、黄龙戏……这里曾见证了多个曲种的生长。

  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959年,农安县委批准了县文化科提出的《关于创造以东北皮影为基调的新剧种》这一书面倡议,并定名新剧种为“黄龙戏”。

  1960年,第一个大型黄龙戏实验剧目《樊梨花》顺利完成编排,在农安演出之后取得圆满成功后,剧组奔赴长春在省宾馆礼堂进行了首次汇报演出,反响强烈。

  同年,吉剧经典剧目《桃李梅》在正式面向社会公演之前,也在省宾馆礼堂进行了正式汇报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而这一剧目的作者之一“薛白洛”,此时也坐在礼堂的观众席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宋振庭的笔名。

桃李梅.jpg

被改编成电影的《桃李梅》 资料图片

  长春永远的地标建筑

  在见证了诸多历史时刻的同时,这座宾馆本身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一场场影响深远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一位位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曾在这里登上舞台,一名名为人表率的劳模工匠曾在这里身披红绸、接过奖状……

  2009年,吉林省宾馆被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盛满故事的历史建筑不仅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标,也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吉林省宾馆不断加大改造力度,310间客房、可容纳1000人的大剧场、电子会议系统……

  各类设备、设施不断完善,让这座历史悠远的宾馆具备了现代化的气派和规模,成为兼具政务功能与文旅价值的崭新地标。

省宾馆10_副本.jpg

吉林省宾馆内部大厅 资料图片

  在承担各类重要会议的同时,这里也成为诸多大型文艺演出的艺术殿堂。

  就在不久之前,2025年吉林省新年音乐会,以及元宵节期间的“金蛇狂舞闹元宵”“国韵华章 乐响元宵”多场音乐会,同样在这座宾馆的礼堂中上演。

  如今,步入这座宾馆,经过高大的廊柱、走过悠长的回廊,你仿佛会感到几十年间,学者们匆匆的脚步、演员们婉转的唱腔、观众们震耳欲聋的掌声,依然在耳畔回荡,那是岁月的余响历史的回音。(作者:郭帅)

省宾馆11_副本.jpg

       参考资料: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鲍盛华 《先生向北》

  越泽明 《长春城市规划史图集》

  杨箴红 《丛碧千秋——亲人、友人、名人笔下的张伯驹》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