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中部
长春市和吉林市之间
有一个叫“九台”的城区
吉林省最古老的村落遗址
就坐落在这片土地西部的
一座低矮丘陵之上
从初被发现的那一刻起
就吸引着无数目光
引发人们对这片土地上
早期人类社会形态
生产生活方式的无限遐想
它就是
轰动考古界的腰岭子遗址
1995年春,为了配合吉长高速公路建设,吉林省考古研究所、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九台市文物管理所等部门组成联合考古发掘工作队,在九台境内公路所经区域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经过3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一座完整的古村落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轰动中国考古界、被称为“吉林第一村”的腰岭子遗址。
腰岭子遗址,距今6500-7000年,位于九台市西营城镇西部,石头口门村北的一座低矮丘陵之上。其东、南为连绵起伏的哈达岭,西、北是一望无际的松辽平原。饮马河在遗址西部由南向北缓缓流过。
腰岭子古村落遗址
距今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腰岭子遗址的古代居民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利用大自然赐予的条件获取维持生活必须品,也就成为其生存的首要条件。对于腰岭子遗址新石器时代居民而言,以渔猎与采集获取生活资料也就成为其主要经济形态。而连绵不断的哈达岭恰好是其最好的狩猎与采集场所:滔滔饮马河不仅为腰岭子古代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是其获取鱼类产品的天然处所。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多样化,使千年前的古人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逐渐增强,生产领域也随之逐渐扩大。妇女们在长期采集植物果实的实践中,逐渐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终于把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变成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从腰岭子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生产工具来看,当时已出现原始农业。数量众多的石镞告诉今天的人们: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弓箭。由于弓箭在狩猎中的应用,猎取的野兽逐渐多起来,人们慢慢懂得把吃不完的野兽圈起来饲养。这样,又形成了原始畜牧业。在腰岭子遗址发现的牛、羊、猪、鹿、狍等动物残骸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腰岭子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共揭露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3座,灰坑1座;出土陶、石、骨器标本10000余件。是目前吉林省见到的最早古代村落,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
在3座房址中,以2号房址的修筑形式最为独特,其结构特征为国内首次发现。这座大房子为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2.40米,东西宽10.80米,面积接近140平方米。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黄景略等认定,这是东北地区见诸考古文献中最大一座新石器时代房址。
九台腰岭子村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大房址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屡有发现,如陕西临潼姜寨、西安半坡、沈阳新乐等。其中半坡、姜寨两处经全面揭露,已基本勾勒出当时古代村落布局。从这两处遗址的整体布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大房址在整个村落中处于较中心的位置,在其周围有数量不等的小房址有序排列,这样就形成一个村落。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半坡、姜寨的古代居民处于血缘为纽带的民族、部落阶段,即氏族公社阶段。公社所有成员都是亲属,他们住在一起,土地、牲畜、工具都属于氏族集体所有;他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氏族有自己的首领,管理公共事务,有了重大事情,召集大家共同商量决定。
根据考古学资料可以初步推定,腰岭子古代居民正处于原始氏族公社阶段。2号大房址则是这个部落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是该部落首领召集大家商量事情的场地,又可能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圣地,同时也可能是这个部落多人合作生产的场所。
腰岭子大房址修筑形式较为独特,不仅规格明显高于该遗址的其它小房址,也迥然于北方地区的半地穴式大房子。它是一种地穴式建筑,房址深度在1.5米左右,并且没有门道,也没有埋放牲脚所留下的朴洞痕迹。然而,跨度如此大的地穴式房址是如何修建其建筑骨架,又怎样出入呢?
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种房址是以长木交叉叠压,然后以绳捆绑,构成房子的基本框架。墙壁以草为筋,外涂湿泥,形成所谓的“木骨泥墙”。门则开在背风一面的墙壁,做木梯以供出入;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其居住形态如《后汉书·东夷传》所记的“穴居搭梯,由房顶出入”。
穴居搭梯,由房顶出入
大房子的地面普遍经火烘烤,形成厚0.2厘米的光滑平整居住面。作为烹食、取暖的灶址位于房子中部,两个圆形灶连接在一起。北部主灶较深,直径在1.2米以上,周围以块石垒砌,块石上布满斑驳的火烤痕迹;南部灶址较浅,在0.3米左右,灶底部由于长期烘烤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红烧土面。在灶址的北部是一个直径50厘米左右,深1.6米的蓄水井,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蓄水设备。
在房址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储藏坑(窖穴),修整得十分规范。其中在2号坑中出土了相当多的白灰色土,这种土质地细腻,推测应是当时的建筑材料或是用来烧制陶质器皿的原料。可见,与见诸报端的,与之年代相当或略早的其它房址相比,腰岭子新石器时代房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房址内出土石器5200余件,在一座房址出土如此数量的石器,在我国尚属首次。石器多是一种形体较小的石器,即所谓“细石器”,种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石镞、雕刻器等。此外还有石球、石刀、石斧、球状石器等。大房址内出土的石器不仅数量多,石料种类丰富,而且石器加工技术亦较为熟练,反映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尤为难得的是从这些石器身上可以客观地反映出由石材选择到成品制成,较完整的工艺过程,对古代石器加工工艺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深腹双耳陶罐
腰岭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陶器主要集中于三座房址中,尤以大房址居多。器物的种类较为简单,有简形罐、斜口器、陶钵、陶支座。其中,陶支座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一件完整器。它独特的造型及用途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浓厚兴趣。筒形罐的数量约占陶器95%以上,形制较为简单,但其器表的装饰、纹饰却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纹饰包括“之”字纹、席纹、菱形纹、枣核纹、刻划斜线纹及由上述纹饰组成的各种复合纹饰。腰岭子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石器明显区别于我们目前已知的诸考古学文化遗存,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腰岭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将九台市古人类的历史提早到6500年前,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九台古代居民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求生存与发展,不断拼搏奋斗的壮丽画面;为研究我省中、西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辽金时期的文化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址会形态提供了大量而翔实的实物资料;对东北地区“古城”“古国”“古文化”探索乃至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施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