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财政部”“民生部”旧址:不再相似的“双胞胎”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5932
伪满“财政部”“民生部”旧址:不再相似的“双胞胎”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593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伪满“财政部”“民生部”旧址:不再相似的“双胞胎”

2025-04-0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当你乘坐长春地铁一号线,在解放大路站下车,走出地铁站的D口或E口,一眼就能望见,在解放大路以南、人民大街两侧,鳞次栉比的高楼环抱下,两座各具特色的老建筑,隔街相望。
  大街西侧,是土黄色的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院;大街东侧,是棕红色的上海浦发银行长春分行。
  从外观看,两座建筑的外观相差很大,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九十多年前,这两座建筑,曾是一对极其相似的“双胞胎”。

1.jpg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伪满洲国财政部旧址/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

  地理坐标:人民大街3518号/人民大街3623号 

  建设时间:1933年~1934年

  设计者:伪满需用处营缮科

  施工者:清水组(日)

  建筑面积:5310平方米/7000平方米

  现使用单位:上海浦发银行长春分行/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

  文保等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的建筑

  1933年的长春,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南侧,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两旁,两座建筑先后拔地而起。

  按照规划,这两座建筑都是新建的官厅建筑,位于道路东侧的建筑,按照排序属于“第三厅舍”;位于道路西侧的建筑,则是紧随其后的“第四厅舍”。

道路东侧的“第三厅舍”施工场景 资料图片_副本.jpg

道路西侧的“第四厅舍”施工场景 资料图片

道路西侧的“第四厅舍”施工场景 资料图片_副本.jpg

道路西侧的“第四厅舍”施工场景 资料图片

  由于当时的长春,刚刚被选定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大批建筑开始规划、修建,因而这两座建筑的动工,并没有引起路人们的注意。

  不过,伴随着这两座建筑在脚手架的包围之中,逐渐显露出雏形。

  人们惊讶地发现,除了建筑的规模、细节略有不同,这两座建筑的造型,几乎一模一样。

道路东侧的“第三厅舍”_副本.jpg

道路东侧的“第三厅舍”

  这两座建筑的设计风格,在当时看来颇为独特。在建筑风格上,它融合了中式的檐口与斗拱、日式的平直屋顶构建,以及典型的欧式立柱。

  建筑整体为两层,带有一层地下室,在正面的入口处,六根高大的欧式立柱整齐排列,支撑起一层挑檐;建筑顶端的四坡屋顶,与挑檐之间,设有一处夹层。

  两侧的楼体,向左右舒展开来,顶端为简洁的平顶。

  第二层楼,全部采用拱窗设计,在一、二层窗之间,则装饰有双柱图样的浮雕,其中更早动工的“第三厅舍”,还是伪满政府办公建筑中第一个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

  之所以采用了同样的设计方案,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伪满军政机构的办公用房处于严重短缺状态,照搬已有的设计方案,无疑能够加快施工的进度。

  一时之间,这对近在咫尺之间的“双胞胎”,成为当时大同大街两侧一道知名的景观。

隔街相望的“第三厅舍”(左)与“第四厅舍”(右) 资料图片.png

隔街相望的“第三厅舍”(左)与“第四厅舍”(右) 资料图片

  历史的记忆

  建筑落成之后,这对“双胞胎”,曾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几次更改归属。

  建造于大街西侧的“第四厅舍”,经历相对“简单”一些。

  它最初则由伪满交通部使用,1938年,在伪满洲国交通部搬至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后,它开始成为伪满洲国民生部的办公大楼。

  伪满洲国的“民生部”,此前曾叫做“民政部”,负责管理教育、卫生、社会设施等事宜,其主要职能是服务于日本殖民东北的计划,

伪满洲国民生部旧照  资料图片_副本.jpg

  建造于大街东侧的“第三厅舍”,经历则要复杂许多。

  它最初被伪满洲国财政部使用,但不久之后,“财政部”就被改为“经济部”,同样迁入了顺天大街旁的新楼。这座建筑则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归属于伪满营缮需品局、伪满建筑局等机构。

  1942年,它被划归“国民勤劳奉公局”使用。而这一机构,正是伪满“民生部”的下属单位。

  此时,昔日的“双胞胎”,成为了“上级”与“下级”。

伪满洲国财政部旧址旧照  资料图片_副本.jpg

伪满洲国财政部旧址旧照  资料图片

  1945年3月,这两座建筑再度“分道扬镳”,根据当时伪满政府对行政机构的更改,“民生部”被撤销,而其原有职责被新设的“厚生部”与“国民勤劳部”承担。

  于是,这两座建筑分别拥有了新的身份。

  大街西侧的“第四厅舍”摘下了此前“民生部”的名号,挂上了“厚生部”的牌子。

  大街东侧的“第三厅舍”,则成为了“国民勤劳部”的办公楼、被人们称为“八大部”之外的“第九大部”。

  历史的新篇
  1945年8月,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灰飞烟灭。
  在国民党控制长春期间,两座建筑曾经成为国民党困守长春的堡垒。
  其中,昔日的“民生部”更成为国民党军队“吉林省保安司令部”“吉林省师管区司令部”的所在地,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之后,这两座建筑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

隔街相望的两座建筑 资料图片_副本.jpg

隔街相望的两座建筑 资料图片

  它们都曾被作为校舍使用,但是在时间长河中,又踏上了各自的命运旅途。
  大街西侧的“民生部”旧址,曾成为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的校址,1958年,这所存在两年培养了近三百名学生的学校,因故被撤销。

昔日的长春统计学校旧照  资料图片_副本.jpg

  昔日的长春统计学校旧照  资料图片

  此后,这座建筑交由吉林省地方工业研究所使用,这一机构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
  几十年来,这一机构在化工、炼油、精细化工、轻工、商物粮和硅藻土等领域,为我国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的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_副本.jpg

今天的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

  大街东侧的“财政部”旧址,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东北银行干部学校”的校址。
  这所学校,作为我党在东北创办的红色金融教育基地,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
  几十年来,这所学校经历了吉林省财贸学校、吉林财贸学院、长春税务学院等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迁,成为今天的“吉林财经大学”。

  几十年来,一代代财经人才从这里走出,走向吉林省经济建设的各个岗位。

       2005年,随着这所学校搬入了位于净月的新校区,这座建筑也迎来了新的的使命。

  这个使命依然与“财经”相关:它成为了上海浦发银行长春分行的办公楼。

今天的上海浦发银行长春分行_副本.jpg

今天的上海浦发银行长春分行

  岁月的沧桑

  几十年间,在时光的剥蚀之下,曾经几乎一模一样的两座建筑面貌,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昔日的“民生部”大楼,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洗礼,虽然经过几次修葺,但整体上依然保留了原貌。

2015年,修葺之前的建筑   资料图片_副本.jpg

2015年,修葺的建筑   资料图片

  在今,天走进这座建筑内部,依然能够看见历经九旬岁月依然保存完好的深色窗框,已被磨得发亮的楼梯扶手,一瞬间仿佛穿越时空。

如今的建筑内部照片  资料图片_副本.jpg

如今的建筑内部照片  资料图片

  而昔日的“财政部”旧址,则在作为学校期间进行了一次接建。经历过这次接建建筑的主体建筑,“长高”了许多。
  除此之外,这座建筑的屋顶,由此前的平直屋顶改造成了中式的攒尖顶,向两侧延伸的建筑顶端也加盖了坡顶。
  历经这些改建,它的外观与建设之初的建筑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经过接建的伪满“财政部”旧址_副本.jpg

经过接建的伪满“财政部”旧址

  如今,作为长春新崛起的中央商务区,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的路口,一座座摩天大厦直指天际,支撑起城市崭新的天际线。
  这对共同诞生于特殊年代,如今却已面貌迥异的“双胞胎”,依然隔街对望,在他们身边车水马龙、灯火璀璨。

  而它们,如同两位阅尽风霜的长者,哪怕一言不发,但眉宇间尽是故事。(作者:郭帅)

吉林文脉1_副本.jpg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