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线: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动脉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7299
鸭大线: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动脉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729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鸭大线: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动脉

2025-04-09 15:5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吉林省的东南部连绵起伏的山野之间,一条阅尽沧桑、历经风雨的铁路,如同长龙一般穿梭于崇山峻岭、蜿蜒于林海莽原。

  这条铁路,不仅是白山黑水间的交通要道,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沧桑与民族记忆的鲜活史书。

  它,就是“鸭大线”。

俯瞰鸭大线.png

俯瞰鸭大线

  中国劳工的血泪路

  鸭大线全长113公里,起点是梅(河口)集(安)线的鸭园站,途经通化、白山、临江,终点为鸭绿江畔的大栗子镇。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东北大地所蕴藏的丰饶资源引起了侵略者的垂涎,为了掠夺这些财富,“鸭大线”的修建列入了侵略者的规划。

  根据日本侵略者1937年的调查资料显示,鸭大线铁路覆盖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煤炭的储藏量为1.8亿吨赤铁、褐铁矿储藏量为1.6亿吨,浑江上游的濛江(今靖宇)、抚松一带树木储藏量为1063万立方米。而这条铁路,成为侵略者大肆掠夺各类资源的重要工具。

  而对于中国劳工而言,这条铁路无异于一条“血泪之路”。

  筑路工人多数是从河北、山东、辽宁等地骗来、抓来的难民,铁路修建过程中,许多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饿死者、中毒者不计其数。

  据临江市松岭村的王增福回忆,劳工有的致残未死,就被装入隧道运渣车,连同废料一起倒入山涧。

  由于铁路沿线到处都是中国劳工的尸体,日军为了掩盖残害劳工的罪恶和暴行,便将劳工尸体集中摆放在沿线附近的一个个大坑里,浇上汽油点燃烧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劳工的血肉之躯,铺设成了这条铁路。

640.png

鸭大铁路望江楼隧道 资料图片

  日伪覆灭的见证者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年代,这条铁路,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

  东北抗联曾在铁路沿线与日寇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覆灭前夕,日伪政权开始了仓皇的逃窜,溥仪一行在抵达通化之后,继续向着崎岖的山岭深处进发,经过鸭大线,在8月13日清晨,抵达了鸭大线的终点。

  大栗子沟站,企图在此暂避一时,然后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再从朝鲜东渡日本, 这个地方,也成为了伪满覆灭的见证。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大栗子沟,在一个山弯里,与朝鲜一江之隔,清晨,白雾迷漫着群山,太阳升起之后,青山翠谷、鸟语花香,景色极美,当时在我眼里,这一切都不过是灰暗的……

  8月15日,在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之后,逃窜至此的日伪官员惊慌失措。

  据“末代皇妃”李玉琴回忆,溥仪立即双膝跪下,向东叩首,还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吉冈安直也跪在地下,跟着溥仪一起磕头。

  两天之后,在大栗子矿技工养成所的员工食堂,溥仪宣读了日本人拟就的“退位诏书”,伪满洲国的闹剧正式宣告终结。

  溥杰的妻子嵯峨浩,在《流浪的王妃》一书中回忆,退位仪式一结束,“满洲国”的要人们一反常态,谁也不愿意留下,纷纷以小镇寒舍,常有土匪出没、太不安全为借口,竟在一瞬间收拾好细软,向大栗子火车站奔去……

  留下的只有以溥仪为首的爱新觉罗一家,以及宫廷职员,真是“树倒猢狲散”。

  支援前线的大动脉

  在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后,中国人民并没有得到期盼已久的和平,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挑起内战,战火再次燃起。

  围绕这条意义重大的铁路,双方曾展开激烈的争夺。

  1946年10月30日,东北民主联军在战略转移时,曾将鸭园至道清之间的铁路拆除。

  1947年5月,通化解放之后,临江铁路局组织职工,在几个月时间里,抢修6座大桥、4座小桥、2处隧道,保障了鸭大线的全线恢复。

  为了支援前线,铁路工人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将40万吨物资,通过鸭大线运往前线。为“四保临江”等重要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鸭大线老照片 资料图片.png

鸭大线老照片 资料图片

  抗美援朝时期,鸭大线再次成为支援前线的“大动脉”。

  不但承担了运输物资的重任,更有许多铁路员工,挺身而出、奔赴战场,为战争的胜利,献出了热血与生命。

  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如今,鸭大线依然在白山黑水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东北地区粮食、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资,通过这条铁路运往全国各地。

  作为一条有着悠久历史与传奇故事的铁路,它也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经典电影《铁道卫士》与《特快列车》,就是在这条铁路线上,拍摄完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鸭大线已然成为了一条旅游热线。

鸭大线老照片 资料图片.png

鸭大线老照片 资料图片

  春日,列车窗外生机勃勃,山峦间,树木抽出嫩绿的新芽,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

  夏季,茂密的树林郁郁葱葱,为铁路撑起了一片绿色的荫蔽,暴雨过后,雾气缭绕在山间,列车仿佛在云间中穿梭;

  秋季,是鸭大线最美的季节之一,山峦间,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田野里,稻谷金黄,麦浪滚滚;

  冬季,鸭大线被白雪覆盖,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烟囱中冒出的缕缕青烟,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丝温暖……

风景如画的鸭大线 资料图片.png

风景如画的鸭大线 资料图片

  在这条铁路线上,不断有新的动人故事上演,不断有新的模范集体涌现。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吉林通化工务段桥隧车间、第一维修小组的13名成员,承担着鸭大线以及梅集线、通灌线,19座隧道、120座桥梁、387座涵渠的巡检、养护、维修任务。

  日复一日的认真工作,‍‍让小组每个人都成了“活地图”,哪一座山危石易落,哪一片树木易折,哪一条涵渠易堵,他们全部了然于胸。

  小组“当家人”、工长刘传双说,一列火车拉着成百上千个家庭,安全非同儿戏。

  我们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亲眼看见列车安全通过,做颗永不生锈的“道钉”。这辈子,我们就钉在这了!

  2023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吉林通化工务段桥隧车间第一维修小组学习活动的决定。

  “13颗道钉”的故事,为今日的鸭大铁路,谱写了新的时代精神。

  时至今日,鸭大线,这条历经风雨的铁路,依旧在壮美的山河之间,蜿蜒行进。

  这条铁路,诞生于山河沦丧的危难岁月,重生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见证了过去的苦难与抗争,承载着今日的发展与希望。

  呼啸而过的列车,不仅穿行在如画的风景间,更是穿行在流动的历史里……(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吉林省地方志年鉴·2015》

  沈阳铁路局志编纂委员会  《沈阳铁路局志》

  武国庆  《中国铁路百年老桥》

  孙本祥  《中国铁道站名词典》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吉林省志·交通志·铁道》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