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长春,自由大路南侧,矗立着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学楼。校舍里笑语声声,书声琅琅,如果不是校门前树立着的一方石碑,很多人已经忽略了这片校园,曾是伪满洲国的“文教部”……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伪满洲国“文教部”旧址
建筑坐标:长春市自由大路696号
建成时间:1938年
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
建筑用途: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由校区)
文保等级: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的见证
在伪满洲国所设立的“八大部”中,“文教部”的办公大楼从造型上看,可能是最为简洁的一个。
这是一座整体呈现“凹”字造型的建筑,建筑的主入口朝北,地上共有二层,建筑立面简洁,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屋顶采用普通绿色瓦,外墙采用深黄色涂料,整座建筑之中最具标识度的地方,要数正门处设置的四根方形立柱。
60年代的伪满“文教部”照片 资料图片
尽管这座建筑显得无比“低调”,但是它所归属的伪满洲国文教部,却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实施文化侵略的重要机构。
这一机构设立于1932年12月,下分礼教、学务、总务3司,曾在1937年伪满政府机关改组中被并入伪民生部教育司,但又于1943年重新设立。
这一机构,成为伪满洲国推行思想控制的重要机构。
以教材的编纂为例,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有关中国历史的部分被不断削减。到了1944年,在这一机构出版的教材中有关历史的部分共有四章:1.世界各国;2.亲邦日本;3.日本与东亚;4.“满洲国”之诞生。在这本教材中,中国历史被完全抹去。
在语言的教科书中,日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小学中,日语成为除算数之外,课时最多的科目。在大学校园中,日语同样占据了更高的比例。根据《伪满洲国教育史》记述,伪满大学学生的课程中,日语占11小时,汉文占3小时,技术训练占12小时。
1942年,为了弥补各种资源的不足,学生们还成为了伪满洲国劳动力的来源。根据《学生勤劳奉公令》,当时伪满大学的在校学生,每年需要服劳役1个月至45天。仅仅当时的“四平省”,每年就有1万名学生被送去修公路。
1945年,伴随着日伪政权的垮台,伪满洲国文教部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不过,他们所推行的奴化教育却带来了深远的危害。
日本投降两年之后,1947年7月30日,《申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短讯:东北中学生及高小学生多不谙本国史地,颇为苦闷,故对本国史地、本国文字程度甚差,均须从头学起。
大学的校舍
日伪政权垮台之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长春的多所高校,以此为基础设立了“国立长春大学”,昔日的“文教部”大楼成为这所学校文学院、法学院的校舍。
1948年10月,伴随着长春宣告解放,这座建筑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
1949年,由共产党创办的“东北大学”由吉林市迁至长春,这座建筑也一度成为了学生们的宿舍。著名学者、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李鸿文就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据他回忆:“我们在学校搬迁时,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将书桌、凳子、图书、仪器设备以及每人自己的行李装上火车,然后,乘火车直驶长春……不久,迁至伪文教部大楼住宿。”
1958年10月的建筑。此时的学校名为“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资料图片
1950年4月,长春的这所“东北大学”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52年,这所建筑成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舍。六年之后的1958年,师大附中迁到了与这座建筑相邻的伪满洲国“兴农部”旧址,而这所建筑及其园区则成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园。
几十年间,这所学校曾经改过许多名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完全小学校、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长春市朝阳区自由大路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不过,尽管学校门前悬挂着的校名标牌数次更换,但这片校址却一直没有再发生改变。
这座日伪政权企图在精神上控制中国人民而建造的建筑,在回到人民手中之后,成为养育祖国花朵的花园。
几十年间,曾有一代代孩童在这里学习、成长,迈出这座建筑,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几十年间,在这片课堂中曾响起的朗朗书声、曾有过的欢声笑语,以及这座建筑正门处的台阶、转角处磨得光滑的扶手、楼内悬挂过的镜子,成为从这里走出的众多学子心底永远的回忆。
遗憾的告别
不过,这座建筑在陪伴一代代孩子长大的同时,也在不断衰老。
1986年的一场火灾,更让这座当时已经落成半个世纪的建筑遭受了重创。
火灾之后,这座建筑进行了一次修建。经过这次修建,建筑由二层扩建为三层,昔日门前的四根方柱则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在修建后的建筑中。
90年代的建筑外观 资料图片
但是扩建之后的建筑,依然显得有些老迈。
20世纪90年代,教师们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校舍,三层教学楼十分破旧,是伪满时期的文教部旧址,被居民楼群包围……狭窄的楼道仅可透过“一米阳光”的窄条窗户,淡绿色的墙围、深红色的地板、随处可见斑驳的渍痕和破损带有典型的日本建筑风格。
2002年,这所学校迎来了一场新的重建。在这次建设中,在昔日的“文教部”大楼基础之上,一座五层建筑破土而起。
不知是不是有意而为,新的建筑在二层与三层之间建有一道长长的房檐,让我们在恍惚之间,仿佛依然能够看到几十年前那栋二层建筑的外观。
如今,那段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在这所学校里,校门口的那方石碑依然在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历史,吾辈自强!(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任蓉蓉 《伪满洲国文教部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