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俄侨中学旧址:藏着历史的“大白楼”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9108
德惠俄侨中学旧址:藏着历史的“大白楼”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910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德惠俄侨中学旧址:藏着历史的“大白楼”

2025-04-15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如果你乘坐火车来到德惠,从德惠站下车,右转一百多米,就能看到一座欧式风格浓郁的建筑,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座建筑,就是德惠市博物馆。

  1162件文物藏品收藏其中,展现着这片土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唐、辽金、明清,以及近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而这座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年逾百年的文物。

大白楼_副本.png

  “俄侨中学”

  如果你能乘坐时光机器,穿越回一百二十多年前的德惠站附近,可能会看到一幅有些奇异的画面:

  一座造型华丽、级别很高的车站,矗立在铁路线旁。车站周边,三两成群的配套建筑正在火热地建设。再往四周望去,便是一片原野。

  这就是中东铁路建设之初,德惠站周边的样子。

  那时,“德惠”还没有成为这片土地的名字,这里是一片叫做“张家湾”的草甸,只有三户人家居住在此。

  尽管人烟有些荒凉,这里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处松辽平原中部,拥有丰饶的物产,更处于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大城市的中心。

  也正因如此,沙俄高度重视这座车站的建设,把这座车站规划为当时吉林省内唯一一座“三等站”,比长春的宽城子级别更高,是吉林省内仅次于公主岭站的最高级别车站。

建成之初的“窑门站”  资料图片_副本.png

建成之初的“窑门站”  资料图片

  在铁路修建的过程中,大批客栈、商户开始在车站周边聚集。

  据说,由于站门正对着七户砖窑,这座车站便有了这样一个官方名字,“窑门站”。

  伴随着铁路的建设,大批沙俄铁路工人、粮油商人,纷纷聚集于此。围绕沙俄侨民服务的学校、教堂也纷纷开始建设,“俄侨中学”随之诞生。

  这座学校由于地处窑门站附近,也被叫做“窑门一级中学”。

  由于这座建筑,曾刷着灰白色的外墙,因此附近的居民把它叫做“大白楼”。

640_副本.png

  这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建筑平面为不对称的“工”字形,主体建筑分两层,两层楼的建筑布局基本相同。

  室内隔墙设置有竖向贯通的通风口,屋顶为双层结构,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结合木构架坡屋顶,让建筑室内冬暖夏凉。

  此外,在楼北侧内院还设有地下室,而这座诞生之初的样貌如今已经很难考证。

  尽管,我们能够看到一份标注为这所学校建筑的图纸。不过,图纸中的建筑与今日建筑的结构、外观,相差甚远。

一份俄侨中学的建设图纸  资料图片_副本.png

一份俄侨中学的建设图纸  资料图片

  是建筑曾经历了大规模的改建,还是这份图纸最终未被采用,由于那段历史有些遥远,已经难以探清。

  “白杨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

  1935年,中东铁路北段的经营权落入日伪政权之手,这座建筑也被改造成为日本铁路工人的单身宿舍,“白杨寮”。

伪满时期的德惠站  资料图片_副本.png

伪满时期的德惠站 资料图片

  当时曾在铁路工作的王显孟老人回忆:当时的铁南“大白楼”是日本人的单身宿舍,名为“白杨寮”。当时来往的火车,留下非常多的煤灰,铁南的路用这些煤灰来铺,路面压得非常平整。白杨寮等房子周围都种植着榆树,修建得整整齐齐。

今日建筑细部  资料图片_副本.png

今日建筑细部  资料图片

  直至1945年的8月,来车站上班的中国工人发现站门口停着日本军车。

  不久之后,车站的日本员工如鸟兽散,只有一个日本站长留守。随后,他和其他的中国工人,看到了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幕:一火车一火车的日本人向南跑,连车顶上都坐满了人。

  日本投降之后,苏军进驻德惠并接收了火车站,没来得及逃走的日本侨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曾被集中在“大白楼”中看管。

  指挥部

  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伴随着国民党挑起内战,这片土地再次陷入战火。

  国民党新一军五十师将作战指挥部设在“大白楼”内,并在距“大白楼”不远的水塔顶上,设置了炮兵观察哨。

  1947年2月下旬,“三下江南”战役中的“二下江南”作战打响,东北民主联军对守卫森严的德惠发起进攻。

  由于敌军早有防御准备,他们久攻不下,在承受较大损失后,最终撤出战斗。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总结战役经验 资料图片_副本.png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总结战役经验 资料图片

  不过,通过对这次作战的深刻剖析,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坚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几个月后,1947年10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包围德惠并于10月20日晚6点钟发起总攻。两个小时后,战斗便以我方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座美丽的城市,终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德惠获得解放之后,这座建筑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它曾作为德惠县委办公楼使用;1948年“德惠中学”开办后,又成为这所学校的教学楼;此后,这座建筑曾经交由德惠铁路中学使用。2004年,铁路中学划归地方。这座建筑,一度成为德惠教育服装生产基地,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由于种种原因,这座建筑曾一度废弃许久。

  伴随着光阴的流淌,这座精美的建筑,也曾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不仅外墙立面剥落严重,各类搭设起来的建筑物,也让这座建筑陷入“重围”之中。

建筑重修之前的照片  资料图片.png

建筑重修之前的照片  资料图片

  2013年,经过德惠市委、市政府的研判,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大白楼”设为德惠市博物馆。

  历经全面的整修,这座阅尽风雨的建筑,面貌焕然一新。

修缮前后的走廊  资料图片

  2022年12月9日,德惠市博物馆开始对外开放。建筑一楼展区为《德惠古韵 千年华章》,分为文明曙光、汉风唐韵、辽金盛世、明清旧影、民国风云五个部分,展现这片土地上,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建筑二楼展区,为《百年印痕——大白楼见证中东铁路的岁月》,充分讲述中东铁路遗址建筑群所蕴藏的历史价值、工业遗产价值、建筑艺术价值。

  2024年7月,“大白楼”改建而成的德惠市博物馆,获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德惠市第一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4年年末,这座年轻的博物馆已经接待服务人次17万人次。

  风雨百年,不同时代的历史记忆投射在这座建筑的廊厅之间,金发碧眼的异国孩子,神情高傲的日本工人,曾在这里进出;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祖国花朵的琅琅书声,曾在这里回荡……

  如今,作为一座展现时光沉淀的博物馆,一座城市的记忆在这座建筑中收藏。

      这或许,正是德惠“大白楼”,以及中东铁路沿线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最好的归宿。

大白楼_副本.png

  参考资料

  “德惠发布”“德惠融媒”德惠市博物馆官方网站

  史夺    《中东铁路德惠段“大白楼” 历史建筑修缮设计研究》

  长春市地方志编委会  《长春地情活页》

  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中东铁路支线长春段调查报告》

  颜晓峰 《中东铁路吉林段历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

  李美烨 《吉林省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保护更新设计研究》

  王新英 《吉林省近代铁路工业遗产车站站舍建筑研究》

  作者:郭帅

  摄影:张秋磊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